变式引导,提出问题
2020-06-19赖启茂
赖启茂
关键词:变式;提出问题;最短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1-0062-0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笔者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专门开设“以最短路径为例,适时导引,提出问题”的公开课,整堂课围绕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展开教学,获得多数教师的好评,也有教师反映这种模式很难操作。现把教学实录呈现给大家,欢迎同仁们商榷指正。
一、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平常上课,一般都是老师展示题目,同学们解答。如解答错误,老师再讲评。这种方式,同学们只能学会解决现有的问题。但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尝试一下,以最短路径为例,只提出问题,先不解答。
师:一说到最短,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生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
师:对,这是说,点与点之间,线段最短;点与直线间,垂线段最短。
师:今天,就以这两个知识点为基础,不断变式,提出新问题。
情景1:如图1,A、B表示两个村庄,l表示一公路,现欲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加油站,从路径的角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在公路l上哪一点建,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
师:好,你是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生2:在公路l上哪一点建,到两个村庄的路径之和最短?
师:不错,生2是从最短路径的角度提出问题。
师:接下来,同学们思考,对图1进行适当变化,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3:刚才,A、B在l的异侧。如果A、B在直线l的同一侧,如图2
那么,①直线l哪一点到A、B的距离相等?
②在直线l上哪一点到A、B的路径之和最短?
师:生3的数学思维不错,能从A、B在l的异侧想到A、B在l同侧,然后提出两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
就图2的情况,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众沉默)
师:刚才生3提出,在直线l上哪一点到A、B的路径之和最短,你可以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从而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4:想到了,想到了,可以问:
①在直线l上哪一点到A、B的路径之和最长?
②在直线l上哪一点到A、B的路径之差最长?
师:很好!看得出我们的同学更能提出问题了。生4怎么提问的呢?由“和”想到“差”,由“短”想到“长”。这叫逆向思维,即朝相反的方向去考虑,可提出新的问题。这里要提醒的是,生4提出的①中“路径之和最长”,同学们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选择更长的路径去走的?这好象不太合乎常理,通常人们考虑的是怎样走最短。因此,从思考的角度而言,可以在各方面去提出问题,但是提出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的为好,这样的问题更有思考和应用的价值。现在来说说生4提出的问题②中,“路径之差最长”,这问题耐人寻思,思维含金量很高。同学们课后好好研究研究。
生5(急不可耐的样子):還可以问:在直线l 上哪一点到A、B的路径之差最短?
生4(迅速回答):那不是0嘛,显而已见。
师:生5能从“路径之差最长”想到“路径之差最短”也了不起!好,情景1就先提问到这里。
现在,把图1进行变式,一条直线变成二条直线。
情景2:如图3,l1、l2 之间表示一条河,A、B两个村庄分别在河两岸,现在想在河上建一座桥。
同学们想想,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6:在哪里建桥,才能使得A到B的路径最短?
师:很有道理,人们关心的是哪里建桥,A、B两地的人们互相往来的路径更短。
在图3中还能提出新问题吗?
(生众沉默)
师:这里,A与B之间有一条河,你能想到什么?
生7:如果有两条河呢?如图4两条河上分别在哪里建桥,才能使A到B的路径之和最短?
师:帮生7补充一下,假定这两条河是平行的,那么生7的问题是个好问题,很有思考性。
生8:我也补充一下,假定两条河不平行,如图5,那么在两条河上哪里建桥,才能使A到B的路径之和最短?
师:对,由“平行”想到“不平行”又提出一个新颖且有难度的问题,对我们的大脑很有挑战性。接着我们把图1,再次变式,直线变成折线。
情景3,如图6,OA,OB表示某地的两条街道,点P是邮局,现在想在OA、OB分别建一个报刊投递点。就邮递员的路径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9:分别在OA、OB上哪一点作报刊投递点,才能使邮递员从邮局出发到OA中的投递点M,然后到OB中的投递点N,再回到邮局P所走的路径之和最短?
师:好样的,提出一个三线段之和最短的问题。从情景3中抽象出几何问题是:点P在∠AOB内,在∠AOB两边上如何分别确定点M、点N,使△PMN的周长最短,很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10:可否提出一个四边形周长之和最短的问题?
师:行呀,怎样表达呢?大家想想。
生10:四边形应有四个顶点,OA上一点,OB上一点,还有P点,说明∠AOB内还需一个点。这样就可提出一个问题:已知如图7∠AOB,和∠AOB内的两点P、Q,在OA、OB上分别确定点M、N,使四边形PMNQ的周长最短。
师:精彩!又一个典型的问题。最后,把图6进行变式,把角的开口封闭,∠AOB变式为△ABC.
如图8,△ABC内找一个点P,路径的角度,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11:如何确定点P,使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生12:(忽有所悟):如何确定点P,使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师:很棒,两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类比前面的几个问题,还可提出什么问题?
生13:①如何确定点P,使PA+PB+PC最短。
②如何确定点P,使它到三边距离之和最短。
师:问得好!今天的提出问题就到这里。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作为今天的作业回去思考,下节课再来交流。现在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不断变式提出问题的?
生:(略)
二、教学反思
(一)设置情景,催生学生的提问欲望
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因此,希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得先围绕某个主题,设置相应情景。比如情景1,公路两旁分别有一个村庄,公路上要建加油站,从路径角度提出问题。此情景一出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触景生情”提出问题。后面情景2,情景3、情景4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如果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不难产生提问的欲望。
设置情景的原则:①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范围内设置情景,学生才可能有“感”而“问”;②情景中出现的各个要素应恰当,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过少,比如情景1中,缺少从“路径角度”,学生要么茫然,要么胡思乱问,如果过多,比如情景1中,改为“从距离相等的角度提问”,整个情景无问题可提了。
(二)变式导引,积累学生的提问方法
怎样才能提出问题,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品质、提问方法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系。作为教师,普遍十分重视帮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努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然仅此而已,学生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引导学生经历、感悟提出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当然,提出问题有很多方法,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渗透。可从“变式提问”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如何面对情景或数学现实提出问题。本节课,情景1中,A、B两点从异侧变同侧;情景2中,一条河变两条河;两条河平行变不平行;情景3中,三角形变四边形;情景4中,开放变封闭。诸如此类的变式,都是在导引学生怎样改变角度,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逐渐地把提出问题内化为自己主动学习的一种习惯。
(三)赏识鼓励,增强学生的提问自信
我们中国的学生,大多数习惯于解题。如果让他们“无中生有”提出问题,普遍感到很困难。因为提出问题与解题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思考,是属于更高阶思维的体现。开始时学生对提出问题都很畏惧。因此,教学中除了设置学生熟悉的低起点便于学生发问的情景外,教师还需特别注重赏识鼓励学生。学生提问时可能出现多种现象,如:①提不出问题;②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意义;③表达不清楚等等,每个细节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方面着想,辅之以合适的鼓励,扫清学生提问路时的心理障碍。逐步使学生增强提出问题的自信,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湘萍.论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方式與技巧[J].中学数学,2019,(6).
[2]温建红.论数学课堂预设提问的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