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020-06-19熊燕
熊燕
摘要:作为近二十年来提出的新理念,“童心教育”在国内教育界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从教育实践出发,对“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应用中的理论基础、实际运用进行探讨分析,从而为优化幼儿园教育模式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童心教育 幼儿园教育 实践应用
2009年,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中心小学(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童心教育”这一理论,其对当前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尝试为教师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由于
该理论的首次实际运用针对于小学阶段,而幼儿园教育又有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所以,在实际运用之中,应有所区别。首先,应该对“童心教育”理念加以理解;其次,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综合应用。本文试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对“童心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应用加以分析、探讨。
一、“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理论基础
“童心教育”理论,是基于儿童心理特征:认知世界不完善、抽象思维不发达、思维方式单纯、人格容易塑造、好奇心强等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要求教育者从儿童心理出发,贴近儿童心理,以儿童视角进行教育活动。对品格培养、教学方法、环境陈设、实践活动等多种教育模式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且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其出发点在“童心”,落脚点在“教育”。
(一)“童心”的本质
“童心”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可以分成两部分去理解,即儿童与心理。
关于儿童的概念,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生理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从生理方面来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一部分第1条指出:“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也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生理上所指的儿童(或称为未成年人)在中国境内的定义是指未满十八岁的公民。而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定义,则模糊不清。在瑞士皮亚杰(J.Piaget)、海尔德(B.Inheader)所著《儿童心理学》中,仅仅有这样的描述:“心理的成长同身体的成长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一直延续到十六岁。”在实际教学之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呼,例如儿童、青少年等。由于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根据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规定,将3-6岁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心理这一概念,在这里则是具体指儿童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情绪、意志等;而人格的存在则较为稳定,包括气质、性格等。“童心”这一概念中的心理包含了短期的心理过程与长期的人格,但主要侧重于长期的人格。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童心是指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而根据教学实践经验,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往往具有认知世界不完善、抽象思维不发达、思维方式单纯、人格容易塑造、好奇心强等特点。这也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对应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二)“童心教育”的实践要求
1.体会“儿童”含义
笔者认为,儿童有两重定义:
(1)儿童,首先是拥有基本权利的公民,其作為一个单独生命个体而存在,享有一切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如人身与人格权、社会文化权利与自由等。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对教学方法、德育教育等不断进行改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需求。
(2)儿童与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其在生理上弱于成年人,需要进行特殊保护;心理上则与成年人不同,具有认知世界不完善、抽象思维不发达、思维方式单纯、人格容易塑造、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爱玩耍等特点。应针对其特点加以引导,使其保留“童心”中好的一部分,改善坏的一部分。
2.了解教学需求
(1)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前文已经提到,儿童的心理具有认知世界不完善、抽象思维不发达、思维方式单纯、人格容易塑造、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爱玩耍等特点。教师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通过德育活动、户外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2)紧跟当下教育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当下,“家校联动”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这一概念很早就出现在幼儿园教育理念之中,但当下互联网的普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促使教师必须进一步贯彻“家校联动”的教育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
(3)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资源整合。
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况都各不相同。需要依托幼儿园现有硬件、软件设施,教师自身特长以及各类社会资源,以优化教学为目的进行资源整合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
3.合理设置环境
幼儿虽然认知世界与成人不同,但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与成人并不太大区别,都是物质决定认识。所以外部环境的引导对于儿童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教学氛围、班级氛围、家庭氛围、室内外陈设等方面应该设置合理的环境,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4.家校联合教学
前文已提到“家校联动”这一理念。而在实践过程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日常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帮助儿童在课下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巩固课上教学成果。并且,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将家长融入进来,参与儿童的集体活动,促进亲子感情,并且将良好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些活动传播给家长。
二、“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自从“童心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所在单位及笔者一直十分关注该理论的发展,并尝试将其融入至日常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文将以教学实践为起点,对“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介绍、分析。
(一)人格培养
在笔者的教育理念之中,对于人格的培养是放在第一位的。该理念在日常教学之中得到了体现。笔者所在班级会为每一位过生日的儿童进行生日会,并且每一位老师与儿童都会亲自参与,从中体会团结一致的精神,以及带领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儿童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
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活动,对儿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将良好的品格教给儿童。与传统书面教学方法相比,这种方法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的“童心”,引导儿童学习优良品格,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之中,采用更多的是“互动式教学”。采取游戏、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地点也并不局限于教室内,操场等园区场地也是教学的场所。通过与玩耍类似的教学模式,贴近儿童心理,并在玩耍之中融入所需教学的知识,使得学习、玩耍两不误。例如:在课堂教学之中,使用结构玩具、自制玩具等教玩具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幼儿分工协作,完成某一目标。通过这种形式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几何图形手工、绘画等形式,提高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及艺术鉴赏能力。
与传统书本教学相比,基于儿童认知世界不完善、善于模仿、好奇心强的特点所采取的“互动式教学”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且知识吸收率也十分高,教学效果明显。
(三)环境塑造
除了通过上述方法实现“童心教育”以外,针对外部环境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教育实践中的相关实践主要分为两部分:室内外环境陈设、氛围塑造。
室内外環境陈设是指通过外部装饰等手段对儿童心理产生影响。教育实践之中,环境陈设多为教师与儿童一起动手制作,包括手工制品、装饰画等。通过制作过程、装饰效果等将知识传授给儿童,能够帮助儿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且逐步完善认知世界。
氛围塑造指的是在课堂内、课堂外对儿童所处的氛围进行塑造,使其处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下意识地受到熏陶。课上实现氛围塑造的途径主要是前文提到的互助式教学等形式;而课下主要是通过上学前及放学后、移动端交流工具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及举办“家校联动”类型的活动实现。
(四)实践活动
基于儿童喜爱玩耍、善于模仿的特点,以及当前“家校联动”的需求。学校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家长、幼儿互动的的实践活动,例如六一儿童节亲子舞蹈、游戏、重阳节敬老活动、幼儿园半日观摩活动、抗震救灾演练、防拐演练等。
目前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了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并且将人格培养、“互动式教学”、氛围塑造等其他教学手段融入其中,既增进了家庭关系、又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总结
“童心教育”在幼儿园教育的应用,首先应基于对儿童心理的理解之上,通过教师与儿童的共情,站在儿童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理解儿童的需求,以此创造和改进教学手段。其次,根据当下教育趋势与现有资源对教学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当下幼儿园教育的新需求。总之,教育者既需要站在被教育者的立场进行思考,又需要结合当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合格幼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爱东.“童心教育”理念的创生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02):49-50.
[2]宋继东.“童心教育”促进儿童幸福成长[J].中小学管理,2010(02):51-53+61-64.
[3](瑞士)皮亚杰(J.Piaget),(瑞士)海尔德(B.Inheader)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
[4]宋继东.怀揣“童心” 求索前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童心教育实践[J].中国德育,2017(11):45-47.
[5]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EB/OL].https://www.unicef.org/chinese/crc/index_30160.html,198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06-12/29/content_2602198.ht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