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大计 人才为先

2020-06-19周琪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6期
关键词:齐威王谓之选人

周琪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拥有超长的时间纵深,经历了百折千回的锤炼,体现出管理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思索。

做企业的人都懂得,人才是关键,但真正做起来,企业往往并没有像言语中的那样那么重视人才。原因很多,相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选人思想主要体现在选人的标准、吸引人的条件与培养人的方法等方面。中国古代在人才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智慧的先人早已先知先觉,在理论层面上,已经认识到人才选育用留的方法论,有很多先进的经验,让当代人受用不尽。

德才兼备 德在才先

选人标准歷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是司马光的思想。德与才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这句话阐述了德与才之间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司马光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与素质,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何人得用,何才为重,是领导选人用人的风向标,无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选人用人之风气皆来自领导的导向。汉文帝有张释之,唐太宗有魏徵,宋太宗有寇准,这些股肱之臣,皆如明镜,秉公直谏,君臣相得,造就了当时政治清明、国家发展的大好局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明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战国时期,诸雄并立,谁拥有将相良才,谁就能先发制人、开疆拓土。秦本西僻小国,但其志甚大,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拘一王之尊,求贤才于天下,短短数语豪气冲天。正是有如此胸怀,秦恢复了穆公时代的大国之象,此后《谏逐客书》又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人才开放格局,天下客卿云集咸阳,聚才有道,治国有方,崛起自在情理之中。反观战国时代最先崛起的魏国,在人才的使用上一误再误,在魏武侯、魏惠王时代,商鞅不被重用,吴起受重用而不被信任,人才大量流失,魏国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中国传统社会,恰到好处的激励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六国之士入秦,不仅看到了旭日初升的势头,也看到了赏罚分明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对于有功之人,秦国不惜功爵,出征作战、种田纳粮都能获得实利,凭借着制度性激励刺激,秦国“野蛮生长”,迸发出六国所没有的潜力。

修齐治平 选育并举

真正用好人才,选才和育才是密不可分的。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政治家的共识。尊重人才是齐国的优良传统。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为政时期在都城临淄创设稷下学宫这一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招致贤人”。齐威王发扬光大了他父亲创立的稷下学宫,并且把稷下学宫作为智囊机构,对学宫先生们给予大夫的尊号和待遇,让他们研究政治和学术,发表不同的议论和见解,供自己选用。齐国给学者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但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为国家做事,这就是所谓“不治而议论”,也就是不担任具体的行政工作,专以议政治学为务。

齐威王的这种做法特别值得我们推崇。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稷下学宫最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企业治理,以人为本,以才为重。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拥有超长的时间纵深,经历了百折千回的锤炼,体现出管理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思索。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辩证继承,举一反三,管理者应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得到更多启发,获得更多动力。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齐威王谓之选人
田忌赛马
选人用人求精准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田婴巧荐王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选人用人求精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田婴巧荐王后
木鹊和车辖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