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产业链,需要保持自主可控
2020-06-19闫海峰
闫海峰
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反映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了全球化下的分工协作,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是经济规律所在。
随着中国全面复工复产,经济逐渐回归常态,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业产业链迁移的避风港。一方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四大产业链为轴心,围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链集群格局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放宽外企迁入门槛、缩减外企准入负面清单、放宽或取消行业外资准入限制等全面对外放开的政策,以及鼓励产业链集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向中国聚集提供便利。
产业链的优势是个综合问题,人才、成本、技术、资本的积累,到最后就变成了产业链的优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产业链集群方面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市场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特别是4亿中等收入人口的巨大市场。
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高铁、核电、汽车处于工业产业链中端的优势地位明显。能够自主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材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等工业产品,可以满足民生、基建和科研等各领域的需要。中国产业链几乎覆盖全部产业类型,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各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形成聚合优势。
三是产业人才优势。中国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拥有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基础设施优势。中国铁路、公路、港口、海运、航运基础设施完善。历史经验证明,对外开放的程度、深化改革的力度、调控政策的适度是产业链健全和重构的政策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全球产业链延伸的长度更长,产业链分工细化程度更细,各国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化程度明显,加之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上中下各个环节寻求避险环境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全面开放的产业金融战略、优越的营商环境、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有效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产业链上企业的青睐。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的,随着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变化,在全球疫情的外部冲击下,会不断发展演进。经济全球化、产业链延伸、社会分工更细的产业发展趋势,给产业链迁移提供了条件。中国在国际产業链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了全球化下的分工协作,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是经济规律所在。
在产业链重构中,我们需要保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清醒头脑,产业集群需要“扬长补短,互利共赢”,力求保持中国产业链完整齐全的地位,使中国经济在世界动荡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当全球遭受不确定性事件冲击时,尽可能减少损失。为应对疫情冲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链布局,建议在新一轮产业链重构中,充分利用中国当前的政策、市场、营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招商引链、资金补链、政策完链、技术升链等四大基本对策,为中国在新一轮产业链重构中抢占先机。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