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医生》为例分析纪录片发展与受众的联系

2020-06-19朱雅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

【摘要】近期,关于医护题材的纪录片逐渐进入大众事业。本文以《中国医生》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发展与受众的联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视角;题材选择

1. 题材跨圈层传播

随着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后,大众将视线逐渐放到了对于纪录片上,纪录片逐步从小众化迈向大众化。对于中国人来说美食题材的接受度不分年龄,跨圈层传播较快。但纵观现在的纪录片市场主要问题是题材出现雷同现象较严重。一个题材火了,一大堆同等题材片子如雨后春笋一般接种而出,人云亦云。观众看过一部同题材的片子可能还有浓厚的兴趣,当第二部第三部等等出现发现大同小异,就会渐渐失去兴趣。舌尖之后接下来各地舌尖题材的陆续出现,片中风格几本雷同,没有新的突破。会给观众造成一定的视觉劳累。题材堆积、立意不新是主要问题同时纪录片题材圈层受限制也是现在纪录片的主要现状。

在这一环境下张建珍导演的纪录片《中国医生》的出现可以说不仅是纪录片题材的一个新突破,更是实现了纪实作品的跨圈层传播。近期医护工作者这类题材逐渐被大家关注。这部纪录片一共九集,是中国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记录了不同科室、不同年纪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出现可以说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度,符合现下的时代情形,对观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网络上展开热烈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博数据,这部纪录片话题总量超过约4亿,衍生出其他的话题阅读量超约1.5亿,微博热搜也登上过数次。可以看出观众们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接受度是很高的。在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导演选取的地点都很具有代表性,例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各专业领域不同的医护人员,多方面呈现医护群体这一职业,包括医患关系与矛盾的问题,从身体的劳累与心灵的治愈、对于现实的妥协与无奈、医患的互相理解与争吵等,多方面展现中国医护群体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特殊时期的原因,观众对医疗工作者真实状态更加充满好奇和敬畏。它用最朴实无华的镜头,将医院的人情冷暖呈现给观众。

随着新闻不断爆出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大众可以通过此纪录片对医护人员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纪录片里有位医生说:“现代社会,有两类人被称为先生,一类是医生,一类是老师。”我们平时常抱怨医药费用的昂贵,医生的坏脾气,却不知道中国有10%的医生因为患者欠费被扣过工资,有25%的医生护士给患者垫过医药费。在这个纪录片中,他的表现扭转了无数人对医生的偏见,也让无数人增强了对医生的信任。

2. 主题切入贴近受众

纪录片的定义是“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因此纪录片拍摄中对于被拍摄者自身的挖掘也是主要问题。目前大多数纪录片主题中最大的问题是拍摄过于单调,在拍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漂浮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去挖掘。或者在拍摄中拍摄的画面过于单一,并没有新的想法或变化。如果一旦被拍摄者做出改变时,直接反射到事物的对立面,反而加重了单一。做纪录片就要从事物的多方面来看待,对于事物的了解要多面化和丰富化。因此纪录片一定要关注人的行动,把拍摄的主题定位在人的身上,不但要观察人的面部情绪变化,也要对人物内心的想法加以关注。同样在被拍摄者的内心变化过程中,是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行为中,会有很多被忽视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精致刻画体现出所作所为的意义。这样拍摄出的人物是活的富有感情的。这样观众在接受时才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感。

在纪录片《中国医生》中把医务工作者返回到人的层面,返回到医务工作者本身的出色精神境界。在纪录片中采访一个河南第一医院科主任朱良付医生,他对着镜头说:“我们作为大夫的医生,我们其实有自己的困苦,我不能死,我要是死了,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这个精湛的手术技术就断掉了。”在这里他并不避讳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出色的,反而他特别强调是国家培养的,在这里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表达。这句话的加入是被拍摄者的内心真正想法,虽然像开玩笑一样说出口,但是一下子让整个镜头饱满起来。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会说出我死了,就是国家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话。可又是他,在纪录片中说,有时候病人家属觉得找到某一个医生,我们家就获益了,实则不然,因为病人获益最大的原因是科技。如果我们不自负,不骄傲,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把自己的业务做好,把科技学好,你就不容易和患者發生矛盾。专业,自信,清醒,幽默,热爱是我在朱医生身上看到的特质。这样的医生在这部片里还有很多,在这部片外还有更多。

当然这部纪录片中有许多扣人心弦的画面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片中如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医生王军所说的“急诊科的门,一边是生,一边是死”令人动容。还有年轻帅气的烧伤科医生徐晔,接诊了一个严重烧伤的老人。他本着他自己的职业操守救人至上的原则,多次与老人家属沟通,希望他们能克服一下经济上的困难,让老人做完最基本的清创手术,起码恢复到创面不易受感染的程度再出院,否则很容易造成死亡。为减轻点家属的负担,他还向医院的救助基金申请帮助,但家属一直没有松口,后来趁徐晔不在,私自出了院。看着空空如也的病床,年轻的徐医生充满了沮丧,想起前辈告诫他的一句话:往往技术还没到瓶颈,人心先遇到了瓶颈。但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连他自己也有心无力。徐晔说:“患者眼中的医生多数好像很冷酷,其实他们是冷静,人在冷静时才能做理智的决定。”在医生这种直见性命的职业领域,低沉的情绪和无用的抱怨都是累赘,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王道。我相信看到这里许多观众会产生很深的共鸣,不仅仅是医生这个职业,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抱怨和低沉的情绪对我们毫无帮助。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己找到职业意义所在。这部纪录片切入点以中国现有医患关系为主,同时对大众所熟悉却又疏远的现实问题进行详细的描绘,塑造出中国医护群体生动感人的真实一面,直击大众内心的柔软一面,依靠平凡朴实的力量打动人心,更使医患双方得到慰藉,更是为社会与公众带去更多信心与能量。因此我们从人的视角对社会、民族、历史、政治和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挖掘,让拍摄的画面充满感情,这样可以拉近纪录片与大众的距离,从而进一步细分目标受众,倾听和反映大众心声,去创作有温情、有意义、有受众的纪录片。

3.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纪录片《中国医生》利用真人、真事、真景而创作,体现作者主题思想真实性。内容重大、关注度高、题材新奇、有吸引力、具有热点效应、其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不可忽视。在本片中有这样的画面被称为“心脏拆弹专家”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在忙碌过后躺在按摩椅上对颈椎进行按摩。王医生经常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几场手术连轴转。一台手术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在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后的王医生总结到“心脏外科就得身体最好的,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但是即使身体再好,超负荷的手术工作带来的影响依旧巨大。由于长期手术导致王东进的颈椎病非常严重,有时即便颈椎疼得受不了那也要戴着颈托做手术;由于长期忙碌使他的腿部也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必须常年穿弹力袜。这一幕对大众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是对于职业的忠诚,更是一种伟大的奉献,是在这个岗位的使命感。看到王医生跟拍摄者的交流,导演用画面表达情感,比文字描述出来的更具有真实感,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强大而又温柔的力量。本片运用平行叙事结构,交叉剪辑的手法,纪实性的创作纪录,使中国医生的形象高度还原。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医生这个职业真的是用自己的身体、用强大的意志力来维系着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朱医生,他知道自己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他也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这种国育我成长,我必报效祖国的精神是值得被推崇的。这是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的场景,朱医生用行动践行着那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抚慰。同时在纪录片播出后也为片中的病患们解决了一定的资金困難问题。如身患胃癌的李燕在节目播出后,通过众筹平台已经筹得超出10万元的善款,患尿毒症十年的刘新勇在节目播出后也收获了网友的大批关心,网友们纷纷表示“大家都会力所能及的帮你!”

纪录片的视角应关注生活。纪录片不要仅仅成为晦涩难懂的高端作品,但是也不能太过于迎合大众而产生低俗性。作为一种节目形式,纪录片应承担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任务,引导观众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然而它不能太艺术和抽象,它不能成为摄影师理解自己的纪录片,然后失去了纪录片的创作价值。“纪录片应当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并存,应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在注意纪录片的价值体现和提高纪录片的质量基础上,提高纪录片观众的欣赏水平。”中国纪录片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要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做有底蕴的中国式纪录片。在保持其真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跟上时代的浪潮,符合大众的审美。本文只是进行粗略的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纪录片将会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徐舫州.电视节目类型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俊菲.从受众角度分析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4

作者简介:姓名:朱雅迪,辽宁大连,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