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学课程培养目标探析

2020-06-19张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网文培养目标网络文学

【摘要】结合网络文学的传播环境和文学特性,从各高校的具体实践来看,网络文学现有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理论型人才培养。这一类课程设置和传统文学课程接轨,从理论出发,专注于对文本的解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第二种是实践型人才培养。专注于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写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专业的网络文学写手甚至网文“大神”为目标;最后一类是综合类,着重于对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把握。

【关键字】网络文学课程;人才培养 高校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新媒体环境下得到迅速发展,到如今形成作品千万体量,读者以亿计的庞大规模,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力量。正因如此,各高校陆续开设了网络文学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和传统的课程不同,网络文学作为一门顺应时代趋势而开设的全新课程,其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突破。这里面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所有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因为只有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进一步的去谈培养什么和如何培养的问题。从各高校的实践来看,其目标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理論型人才培养

截至2018年,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400万部之多,作者数量也已经发展至惊人的1700万人,阅读群体根据2018年的统计更是达到了近5亿人。有人甚至将中国网络文学和日本漫画、韩国电视剧、美国电影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现象,这种评价的科学与否我们不做讨论,但是起码他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网络文学在当下的影响力。人民日报在2018年10月发文指出网络文学未来应该进入内容精品化时代,要和传统文学携手去构建更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文学的精品化甚至经典化的时代并不会太遥远,专业的文学评论的进入迫在眉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专业的网络文学批评人才却有限,中南大学的网络文学课程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中南大学是最早开展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高校,在网络文学研究史上开辟了数个“第一”: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网络文学研究机构、第一个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网络文学课题、也是第一个获得教育部网络文学规划项目的高校、在互联网上创办了第一个汉语"网络文化批评"网站、第一个主办全国网络文学学术研讨会等。可以说在网络文学批评的这条路上,中南大学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很多高校的前面,这也是中南大学选择网络文学课程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从其网易公开课的课程介绍来看,其网络文学课程着重于“介绍网络文学创新与欣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去探索“网络文学创作与欣赏的独特魅力”。课程内容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开始,涉及到网络文学的载体与、特征、类型、作品欣赏、以及对网络文学意义和趋势的探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从网络文学的现状来看,其经典作品和经典化的阅读群体还没有最终形成,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使得更多的作品还是属于快餐式的阅读,传统的文学评论在这样的阅读群体中能产生的影响有限,因此网络文学批评的角度不应该过多的停留于高高在上的理论,而应该更多的立足于社会,以文本为材料从文本阅读选择、阅读习惯和内容偏好等角度去审视当下的社会现状,这可能是网络文学评论更值得挖掘的角度。无论如何,从网络文学现实的影响力来看,专业的网文批评做得还很不够,网络文学批评人才的培养的确任重而道远。

2. 实践型人才培养

随着网络文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对优秀作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网络文学课程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由此而来。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学策划和创作专业于2014年正式开始招生,这个专业从设置之初在媒体的报道中就以网络文学的名称出现,2014年1月凤凰网以《培养优秀网络作家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问世》为题对其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报道。

要谈网络文学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那么首先可能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家能不能培养?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汪曾祺在他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就曾经说,作家“不是绝对不能教”的,汪曾祺先生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写作也是可以进行教授的。但是鲁迅针对这个问题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的学校了。”可见,作家能否培养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作家的培养不像数学公式有规律可循,作家和其他的行业不同,除了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之外,更多的成就要依靠个体本身的天赋和灵感,而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具备的,从现实来看也很难进行教授。由此看来,作家即便可以培养,其培养过程也并非易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界就必须放弃相关的教育尝试。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内外的写作教学尝试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比如美国的创意写作学,发端于上个世纪20年代,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科,开设该门专业和课程的学校遍布世界各地。著名作家严歌苓曾经在演讲中谈到过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写作系里的学习经历,评价他们的训练方法是“非常科学的”,自己获益良多。在中国,著名的鲁迅文学院也是写作教学的重镇,郭沫若、叶圣陶、老舍、曹禺等都曾在此讲学,中国当代文坛的众多作家都有过鲁迅文学院的学习经历,这其中包括了莫言、王安忆、张抗抗、余华等大批重量级的作家。而在各高校中,复旦大学也在2007年率先建立了文学写作的硕士点并对外招生,一时间报考者甚众。这样看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培养网络文学作家的尝试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的。而从网络文学发展的现状来看,从业者虽然数以千万计,但是真正好的作家作品还是极为有限的。而专业的本科教育除了写作技能训练之外,还会有大量理论知识和理性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更有利于作者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也有利于长久的创作思维和创作习惯的培养。虽然现在的网络文学写作人才培养还未见明显成效,但长久来看如果真的可以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为网络文学输送相关的写作人才,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必然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综合型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的邵燕君教授开设的“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课程则走的是横跨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型人才培养道路。邵燕君将自己和学生称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引渡人”,他们用旧媒体时代精英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新媒体时代迅速壮大起来的“新”文学,而且不限于审视,他们也参与创作,作为“引渡人”除了旁观和评论还要到到“对岸”去融入其中。这可能是其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初衷所在。

作为中国文学研究做得最好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开展起来可谓驾轻就熟。除了大量专业研究书籍的出版,在其主要的对外平台“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上,还陆续登载了师生从2016年5月到现在的一共54篇博文,博文内容涉及作品赏析、网文主体分析、网络文学发展分析、网络语言研究、网文类型的分类研究等等,在这些博文中他们对网络文学当中的一些语言和概念做了专业的分析和界定。在去年出版的《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就是一本关于网络文学核心词汇的词典,这本书出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网络文学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当下网络文学的基本现状。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是理解当下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他们的网络文学研究更多的和现实相结合,从社会、文化和人性等多个角度去对网文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讨。这些都为网络文学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程也鼓励创作实践。2014年该课程的40名学生分小组在起点、红袖、晋江、豆瓣等六大文学网站上分别进行了试水。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妖店》,完结字数达一百多万字,并成功成为网站的签约作品。但是问题也很明显:作品的内容在网站的接受度不高,点阅量也有限。但是正如其中一个作者在知乎上的帖子所说,他们的创作是一种“入场实践”,是有利于研究的。所以说,北京大学的这种综合型人才培养,实际上还是以理论为主导的,创作实践的“实验”性质更浓,最终还是为理论研究服务的。

对比网络文学课程这三种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和实践,能看到课程当下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尝试。相较于传统的文学而言,网络文学还要不断的走向成熟,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也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

作者简介:张玲,四川威远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网络文学,海南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网文培养目标网络文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网文撷英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