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探索
2020-06-19徐波
徐波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有利于创新新闻业务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组织发布新闻信息主要“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辐射传播,缺少与新闻民众者的沟通交流。而新媒体技术具有数字化、媒体化以及集成化特点,其不断冲击着传统新闻媒体,传统新闻业务如何与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重点。为能够确保变革后的新闻业务形态紧跟新媒体的发展,本研究从新闻资源搜索渠道、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方向,望能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信息资源;新闻业务;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已从被动单向传播逐渐转变为平民化、个性化的互动性双向传播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的观念使得整个新闻事件的采集过程逐渐向独立化、流程化、完整化等模式发展,这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能够更好的统一并整合各类新闻信息资源,让民众获取到更多新闻信息。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组织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特点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性辐射传播,民众只能被动接收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比较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以及反馈机制。同时,传统媒体时代下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是经过行业规范编辑之后的结果,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在亲民方向上尚有不足。而要想让新闻业务形态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新聞资源搜索渠道以及新闻实时传播方式的变革过程,以不断更新新闻业务的发展。
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资源搜索渠道的变革
1.1 新媒体技术丰富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
以往民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有电视、广播、报纸等,虽然新闻信息传播真实性有一定的保障,但在获取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整个过程事件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且在民众获取新闻信息后并不能够实时与媒体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缺少互动性。在多媒体发展的早期,受到宽带的影响,网络上的新闻主要以文字为主,即使新闻中有一些图片,也要民众牺牲一定的下载时间,因此,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来源还是比较单一。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民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电视、广播转变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视频、图片等渠道。同时,随着微博、微信等多个软件的普及,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越来越丰富,这为民众能够实时获取新闻信息提供了便利。如在2000年的巴黎飞机坠毁事故与2005年的亚洲海啸事件等新闻报道的图片信息均是由当事民众提供,据了解,后来的国外几起重大事件的信息来源同样如此,这反映了新媒体技术的多元化信息能够丰富新闻资讯的来源渠道。
1.2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增加了公民记者数量
“公民记者”其实是一种对反映新闻以及报道新闻实事的民众的统称,“公民记者”具有规模庞大、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过去传统媒体通常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组织生产新闻,其新闻产出过程不仅繁杂,且还需要依赖大量人力、物力,多数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近权以及使用权并未得到赋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自主化、平民化等对话与信息共享的传播理念随着网络出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通讯工具提取新闻素材,并对相关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标志着新闻信息源垄断格局逐渐消逝,民众群体从新闻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向主动生产与传播者。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手机软件(APP)呈现出一种爆发增长的态势,手机的使用数量超过电脑的使用数量,并已成为中国网民最主要的上网终端。经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为7.72亿,全年共计新增4074万人。个人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参与到新闻收集与信息的传播中的广大民众数量在持续攀升,这是因为新媒体新闻信息增加了阅读用户的交互体验,所以“公民记者”数量不断增加。
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2.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的前景性
对于新闻信息资源在传播中的前景发展,其主要与新闻工作者在收集新闻事件时,如何合理调查整理以及记录这一新闻事件发生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并对事件背后造成的社会危害等进行初步预测有关。以往的传统媒体以“以新闻报道”为中心的新闻生产模式既不能够满足民众在精神文化以及精神欲望等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满足民众的好奇心,还能够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快捷、方便的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信息,并能够与广大网友交流个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但在这些跟帖、留言的反馈中,传受之间的关系角色依旧没有改变,传播者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民众只是在传播信息刺激下反应,是相对被动的反馈者。若是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无法合理引导民众,则可能会导致民众在阅读新闻时获取到错误的信息,进而引发出不良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实事前需要从新闻的价值角度入手,对新闻时间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最终结果等作出合理的预测,以满足实际新闻对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要求。
2.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的背景性
新闻信息传播的背景性,指的是新闻事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整个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等,在具备这两种条件的前提后,新闻主题才能够更加突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也才能进一步得到保障。现阶段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信息传播主体多样化、新闻传播的强互动性以及民众群体参与新闻的主动性等。新媒体的存在主要依托网络,如今民众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由于网络的普及,群众从最初的新闻接受者转变为新闻的传播人与发起人,所以当新闻事件从网络发布后,所有民众均能够通过留言或是弹幕参与到新闻信息中,而新闻媒体后台在接收的同时能够及时回复以及反馈。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是新闻信息参与者,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网络给民众带来便利、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新闻事件传播带来一些不真实性、不稳定性,由于新媒体新闻传播多样化,且传播内容丰富化,所以,新闻工作者、新闻事件提供者必需将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因果完整的还原,确保新闻信息传播的背景的真实性。如新闻工作者需要查询新闻事件中的发生地点时,可经过互联网查询获取新闻事件中地区所属的省份、人口数量及形地貌等基本信息,以立体化的方式将新闻内容呈现给广大民众,为民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
2.3 新媒体时代与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关性
新闻只是一种文体,文体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一定的载体,新媒体的产生拓宽了新闻市场,且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体中新闻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的途径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新媒体能够改善传统媒体的这一缺点,在传播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实时丰富新闻内容。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中,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关性是指所有与该新闻事件本身相关的辅助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印证、解释与补充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辅助性信息,既能够为新闻实践、社会环境关系的构建奠定一个客观、坚实的基础,又能够促进庞大且繁琐的新闻信息的收集以及整合,更好地丰富新闻事件的信息视角、传播方法与途径,强化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全面认知。由于新媒体新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可借助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辅助信息报道出来,所以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时,常在新闻稿件发布后追加后续内容,以求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如《中国青年报》中“特别策划版”的稿件配置模式,其基本模式为由头新闻+主打新闻+相关稿件,该模式不仅能利用多篇稿件直接还原事件主体,还有助于拓展新闻的深度与广度,为新闻事实真实性提供一个有力保障。
3. 结语
目前,我国民众的新闻意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增强,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不能够满足多数民众的新闻信息需求,而在新闻业务传播模式的探索中,以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新型传播方式已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虽然新闻业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得到良好变革,但我国的新闻行业的运行机制以及生产方式还有待创新。因此,为促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业务形态更好地发展,处在新闻工作岗位的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并总结出工作经验,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及工作技能,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新闻工作在当前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有效的措施应对,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文军.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J].西部广播电视,2017,(9):24.
[2]楊惠涵.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业务形式的变革[J].西部广播电视,2018,(7):16-17.
[3]刘佩.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业务变革的研究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201-202.
[4]何志武,董红兵.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逻辑[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5):37-45.
[5]韩露.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看全媒体发展策略——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2018,(14):47-49.
[6]张君轲.全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业务创新研究[J].中国报业,2019,(6):63-64.
[7]程电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初探[J].科学与信息化,2018,(14):3-4.
[8]张净淇,赵昕.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改革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8,8(16):28-29.
[9]邢浩.融媒体时代县级媒体新闻业务形态的转变[J].记者摇篮,2019,(11):128-129.
[10]杨建海.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2):194.
[11]杨允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