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同义词》

2020-06-19谢晓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犹太人

【摘要】2019年,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作品《同义词》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并被法国《电影手册》称赞为近年来最好的“法国电影”。这部基于导演自身经历创作的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作者性特征,而且深刻地反映出时代性问题。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亦是一个表意丰沛的符号系统。基于此,本文将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这部作品,探究这部电影如何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来传达和呼应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关键词】《同义词》;电影符号学;犹太人;文化壁垒

1. 电影符号学与《同义词》

1.1 关于电影符号学

电影符号学将电影看作具有特殊表意作用的符号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的诞生是以1964年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活动?》一文为标志的。总的来说,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以《电影:语言还是言语活动?》的发表为标志的第一电影符号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电影符号的传达过程和结构过程,认为电影不存在写实主义或者表现主义,而只是由影像、字母、声音等组成的符号系统。接着是以1975年《想象的能指》一文的发表为标志的第二电影符号学阶段。在这一阶段,电影符号学“以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以及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为基础,研究电影机器的运作和观众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心理结构为基础研究的电影研究机制,较好地解释了电影主题观看过程和主题创作过程的心理运作”。

1.2 关于《同义词》

《同义词》是一部基于导演自身经历创作的电影。导演那达夫·拉皮德曾在以色列兵队服役三年,之后决定离开以色列前往法国。拉皮德在接受《电影手册》的采访时说道:“我必须决绝地、残暴地、彻底地离开……于是,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我记起了小时候对拿破仑的热爱,临行前一个月我观看了《精疲力竭》——那是我看的第一部‘复杂电影,我非常喜欢。种种迹象表明,法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目的地。”而来到法国后,生活和工作中的遭遇迅速打破了拉皮德心中对于法国的美好幻想。他认为“它将我从消沉抑郁中救出来,却把我丢在了一扇紧闭的门前,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天花板的存在。在那之后,我和法国的这种关系一直在我心中发酵,这是个无法解决的冲突。”显然,拉皮德在《同义词》的人物塑造、剧情编织上挪借了个人的切身经历。影片中,对故乡充满厌恶的以色列退伍士兵约亚夫,抱着对法国的美好向往来到巴黎。但在遭受重重壁垒,深切体悟法国社会的排他之后,约亚夫最终选择背起行囊离开。

2. 《同义词》电影符号解读

毋庸置疑,电影《同义词》是一个符号系统,其中包含许多子符号。电影通过这些符号创造出来的编码和观众的解码来表达它对身份认同、文化隔阂、民族问题等的思考。本文该部分便试图分析《同义词》的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语言符号。

2.1 视觉符号解读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因此,电影作品的影像符号无疑是电影符号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总的来说,影像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物影像、实物影像以及通过动画技术创造出来的纯虚拟影像。本文该部分主要分析《同义词》中的人物影像。“人物影像,是指电影文本对真人的影像呈现,它是构成电影文本的最为常见的影像符号之一。”因为人物是叙事性电影的绝对主角,所以人物影像也就成为大多数电影文本的核心符号。电影中,拉皮德通过细致刻画约亚夫、艾米勒、亚洪等角色,创造呼应主题的表意。

2.1.1 融入失败的异乡人约亚夫

《同义词》中的男主角约亚夫是一个对故土以色列怀有强烈抵触情绪的法国新移民。影片开头,他以“马拉之死”般的姿势浑身赤裸地躺倒在浴缸中,这种“赤身裸体”的能指实际上有着明显的所指,即约亚夫如婴儿般“新生”。电影里,约亚夫几乎都在做着与过往“划清界限”的努力。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约亚夫最先做的便是放弃母语。在老乡米歇尔、亚洪要求以希伯来语交流时,约亚夫拒绝回应;明知家中姐妹不懂法语,约亚夫仍然坚持在视频聊天中不使用希伯来语。此外,他在艾米勒面前激烈地控诉和贬低以色列、拒绝与前来巴黎的父亲见面、不要母亲捎来的东西,用以表明他与过往割裂的决心。同时,约亚夫又十分渴望真正地成为法国的一份子。他拼命地学习法语,与艾米勒交好,甚至为了成为法国公民与卡洛琳结婚。但民族间的文化隔阂难以轻易消弭。婚后,法国社会仍未将其接纳,卡洛琳和艾米勒也与他渐行渐远。而为了赚钱生存,约亚夫不得不重拾希伯来语并穿上自己厌恶的以色列军装。影片最后的那扇约亚夫撞不开的大门,也指向将他拒之门外的法国主流社会。

2.1.2 虚伪的法国知识分子艾米勒与卡洛琳

拉皮德将艾米勒和卡洛琳两个角色塑造为虚伪的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艾米勒身为卡洛琳的男友,却在约亚夫面前无尽嘲讽卡洛琳,说她以前为人浪荡、人尽可夫。艾米勒为获取创作灵感而与约亚夫交好,却在约亚夫决定取回自己的故事之后与其断绝往来。卡洛琳则仅是觊觎约亚夫的肉体,所以在和约亚夫发生性关系后便迅速对其失去兴趣,甚至在众人面前侮辱约亚夫为“以色列的公鸡”。他们并非真心怜悯和接纳外来族裔,以至于当最后约亚夫说:“米歇尔死了。”卡洛琳也只是毫无触动地回答:“那真是遗憾。”而这种漠视,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法国社会存在对待移民的态度。约亚夫于这对知识分子而言,更多的只是他们无聊时把弄的玩物,而这从约亚夫与卡洛琳第一次发生关系前的那段草坪谈话便可看出端倪。艾米勒望着卡洛琳,问:“你还好吗?”卡洛琳抚摸着他的脸,说道:“跟我说,我爱你。”艾米勒瞥了一眼约亞夫所在的方向,说:“在这里不方便。”他们仿佛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早有计划。导演创造这两个角色,明显有着自我的情感投射。作为一个长居法国的以色列人,拉皮德也时常感觉自己成为被猎奇的对象。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他坦言:“作为一个外国电影人,有时候有种在舞台上把疮疤揭开给人看的感觉,然后有人按照你伤口的严重性给你钱,前提是你唱好你该唱的戏。”

2.3.3 赫克托耳的故事

约亚夫用“赫克托耳”来形容亚洪。在听完亚洪对民族身份的一番激昂发言之后,约亚夫笑着说:“你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最崇拜的英雄,赫克托耳,特洛伊的赫克托耳。”赫克托耳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第一勇士。作为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方的统帅,他最终在与希腊第一勇士阿克琉斯的决斗中走向了死亡。故事中,赫克托耳之死指向为命运的安排,“天父拿出他的那桿黄金天平,把两个悲惨的死亡放进秤盘,一个属阿克琉斯,一个属驯马的赫克托耳,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耳一侧下倾,滑向哈里斯,阿波罗立即把他抛弃。”约亚夫用“赫克托耳”来形容亚洪,便是在暗示亚洪犹太民族主义理想的必然破灭和他最终死亡的命运。在他最后讲述赫克托耳的悲剧性结局时,电影运用声画分立的手法,将画面切换到亚洪死后被汽车拖行的场景,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氛围。约亚夫曾提及赫克托耳在英勇决战前绕墙逃跑的事迹,而就本人的理解而言,这种逃跑的行为在片中指涉的是亚洪离开以色列来到法国的行为。

3. 结语

电影符号学与电影的结合十分紧密,电影导演往往通过构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符号系统,以使观众更能理解电影作品。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拉皮德作为一个作者导演,他在创作《同义词》的过程中有意地纳入一些元素进行编码,以传达自己所要传达的观点和想法。在结合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电影进行解读后,笔者深刻理解《同义词》获得柏林电影节青睐的原因。它通过细致刻画男主约亚夫在法国的转变,以及塑造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艾米勒与卡洛琳、犹太民族主义者亚洪与米歇尔,揭露法国甚至欧洲普遍存在的犹太移民现状(文化隔阂问题),同时批判现今愈演愈烈的犹太民族主义现象和欧洲反犹主义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志敏.荷马史诗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3]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

[4]饶本忠.犹太人与欧洲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马睿,吴君迎.电影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6]皮埃尔·诺拉著,刘文玲译.追寻法兰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杨光艳.电影《浪潮》的符号学解读[D].甘肃: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岳宗胜.电影符号学视角下的贾樟柯电影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9]李娟,朱江勇.电影符号学理论视野下的《周渔的火车》[J].电影评介,2009(10).

[10]李典,曲业华.电影符号学理论下的国产电影[J].电影文学,2011(21).

[11]刘建军.改造性的阐释:基督教对犹太教的传承与发展[J].东北师大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12]王助.法国科西嘉民族主义问题的发展过程[J].世界民族,2015(01).

[13]深焦DeepFocus.《电影手册》超长访谈,怒捧金熊奖为下一代大师[EB/OL].

作者简介:谢晓莉,浙江温州人,研究生在读,从事电影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犹太人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自尊
偏见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