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四两拨千斤
2020-06-19公晓慧苏轲
公晓慧 苏轲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中医药深度、全过程参与救治,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医药第一时间上场
2020年1月21日,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前往武汉。一下飞机,他便随专家组直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当天下午三点多开始,他们把脉近百位患者,看舌苔、问症状、查病情,最终得出结论:新冠肺炎当属“湿疫”,感受湿毒邪气而发病。
当天晚上,刘清泉开始对这一天的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并初步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第一版诊治方案。方案完成时,已是深夜两点。
2月3日,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8名确诊患者出院。“没想到中医药的疗效这么好!”患者感慨地说。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山东中医人第一时间响应。1月23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肺病科副主任贾新华就早早地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1月25日大年初一,他作为山东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带领队员们奔赴黄冈战“疫”一线。
“中医必须全程参与治疗,所有患者都要吃中药。”当黄冈“小汤山”——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刚一启用接诊第一位病人时,贾新华就跟队员们如此强调。山东医疗队迅速成立了“中医小组”,有6位中医学背景的医生分布在东、西两个病区。中医诊疗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全覆盖。
2月18日深夜,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刘清泉一个电话打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孔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成立一支重症巡查专家组,要从全国征召中医专家,希望你能来。”19日上午,孔立乘高铁抵北京集合,傍晚抵达武汉,深夜到达驻地,20日出现在定点医院重症病房里。
在此期间,山东中医人陆续出现在湖北和山东10家定点医院的战“疫”一线。以望闻问切的方式,中医人以独特的中医智慧为患者有效地减轻病痛。
“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
方舱医院是实现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关键措施。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是专门的中医方舱医院。起初,国家中医医疗队与当地专家团队联合推出了通治方。随着移动式中药房和颗粒剂机器的投入使用,医生开始实施一人方的个体化治疗。“大水漫灌”加“精准滴灌”,同病同治加辨证施治。应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得以彰显。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山东医疗队最初接收的患者中,危重症占比相当高。有的患者因持续发热又未得到有效救治,整体状态比较差。“我们坚持一人一方,一人一策,辨证施治,还结合临床实践,调整了国家公布的‘协定方,以便灵活应对疫情变化。”贾新华介绍说,“面对这种急性的、变化比较快的疾病,我们一般两天就得调整一次药方,有的甚至当天就需要再调整。这样以来,我们的工作量就非常大。”
中药方都开出来了,煎药却成了问题。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是抢建出的新院区,没来得及配备中药房。得知黄冈市中心医院老院区有中药房和煎药机,贾新华安排人立刻组建中药房微信群。2月6日,黄冈市中心医院中药房内,中药满满地铺了一地。药房的工作人员对贾新华说:“从来没在一天內煎过这么多药。”这一天,他们共收到126张处方,比2019年4天的量还要多。这其中,包括山东队的处方有近80张。
是“急先锋”,而非“慢郎中”
中医药与重大传染病疫情“角力”一直持续。林林总总,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321次大瘟疫,中医药都功不可没。在20世纪90年代治疗出血热、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对抗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又一次有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过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明,中医药绝不是“慢郎中”,是实实在在的“急先锋”。
武汉一位危重症患者,严重缺氧,循环功能不稳定,临床上采用了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用药剂量很高。孔立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大便几日未行,腑气不通,他建议在给予中西医基础治疗同时通腑泄热。一日两到三次应用中药后,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大便得通,症状改善,成功脱离呼吸机,转为普通患者。另一位患者出现了胃瘫,只能靠鼻空肠管进食。孔立在基础药方外加用半夏泻心汤,为患者调理脾胃。患者用药两三副后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其他症状也有所改善,四天后便脱离呼吸机、拔下胃管。
目睹了中医药战“疫”疗效,患者对中医药的“傲慢与偏见”不断消除。“病区里有两位患者明确拒绝用中药,我们并不着急,他们邻床的患者都服用了中药,病情改善明显。不接受中药的患者目睹了这个过程,自然就接受了。”贾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