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2020-06-19李广茂郑春秀
李广茂 郑春秀
我国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很多地区都大规模的种植水稻,水稻栽培的流程比较复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虫害问题的影响,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长中的常见病,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可能发展,水稻恶苗病对水稻的破坏性极大,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于水稻恶苗病要做好科学的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本文针对水稻恶苗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培育手段来防治水稻恶苗病,克服水稻栽培中的病害问题。
一、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1、水稻品種质量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引种速度的加快,加之农资市场引种的不规范、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等,都加快了该病害的传播速度。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稻种子质量所影响的,不同型号的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很多水稻品质质量也参差不齐,农业生产者在水稻栽培中,对于种植缺乏重视,对于水稻品种的把关不到位,在生产中可能选用了感染病菌的水稻种子,同时也放松了对水稻种子的处理工作,没有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消毒,为水稻发育中恶苗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水稻栽培管理的原因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该谨慎处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都可能是由于自身栽培管理的方式不当所引起的,例如:水稻催芽的时间过长,水稻长期深水灌溉等都是有可能引起水稻恶苗病,此在旱育秧田的栽培方式中高温高湿的环境也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病害防治不及时的原因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很容易受到恶苗病的影响,但是很多农业生产者对于水稻恶苗病防治不及时,对于水稻恶苗病的病症了解不全面,采取的防治手段不当等,不仅无法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同时也会让水稻恶苗病进一步泛滥,影响周边稻田秧苗的健康生长。
二、水稻恶苗病的病症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其会导致水稻谷粒不能正常发芽和出土,同时水稻感染恶苗病秧苗要比健康的秧苗更细更高,叶鞘也更加细长,叶片的颜色呈黄色,水稻的根系营养不良,导致水稻秧苗易倒伏,或者秧苗死亡。水稻苗期最易感病。发病稻苗,颜色变浅黄绿色,叶片、叶鞘生长窄长,病株徒长,一般高出健苗约1/3;倒2叶最长,斜披,心叶抽出较长,不展开,似针状,重病秧苗心叶先死,然后整株死亡。若苗期防治不及时,易传染病害,导致病苗数量逐渐增多。水稻大田期发病时,除具有秧苗症状外,还表现为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明显伸长,叶片夹角大,剥开叶鞘可见茎节生有倒生不定根。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在枯死的秧苗上往往会出现白色的霉粉状物,水稻的下茎部也会逆生出很多根须,秧苗的茎秆上会出现褐红色的条斑。水稻感染较轻的恶苗病,在穗期会提早抽穗,水稻的穗小谷粒不饱满,感染严重的恶苗病会在谷粒的夹缝中出现淡红色的霉状物,极大的影响了水稻的品质。
三、水稻恶苗病的发病条件以及传播途径
水稻感染恶苗病往往是带有病菌的种子所引起的,在土壤温度比较高,达到30摄氏度到50摄氏度就会发病,同时旱育秧苗由于整体的温度和湿度比较高,其就会比水育秧苗更容易发生水稻恶苗病。在育苗的过程中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导致水秧苗受到损伤,也会给恶苗病的发生创造条件。水稻恶苗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带菌的种子所分生的孢子来感染其他无菌的水稻种子,很多病苗和死苗也会分化出病孢子,传播到健康的秧苗上,导致水稻恶苗病大规模侵染。
四、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分析
1、科学选种和育种
在水稻恶苗病的防治过程中,还需要在培育之前做好预防措施,积极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种子,因地制宜的科学施种,不仅如此,农业生产者也要重视种子的处理工作,对种子进行消毒。在晴天可以对水稻种子进行晒种,并且定期翻动,提升种子的新陈代谢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药物进行浸种,杀除种子中可能存在的细菌,例如:可以利用福尔马林溶液、硫酸铜等进行浸种,提升水稻种子的抗病性。
2、强化田间管理,提升水稻田间的病害监测
在水稻培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对于水稻秧苗要进行稀播种,做好科学的水浆管理工作,以此来提升水稻秧苗的抗病性,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者也要监控田间水稻的长势,对于存在的病株要及时清除,避免水稻恶苗病的进一步扩散。
3、及时利用科学的治疗方法,防治病害扩散
水稻田间一旦发现恶苗病要及时利用生物疗法以及药物疗法等,提升水稻恶苗病的治愈能力,可以利用灭菌威水溶性粉剂、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物按照合理的配比进行治疗,防治水稻恶苗病病症加重,影响水稻品质。
综上所述,针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还需要明确发病来源、发病特征以此来对症下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将水稻恶苗病的损害降到最低,水稻的栽培和种植也要坚持标准化的程序来进行,实现合理培育。
(作者单位:1.156330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第五管理区;2.156330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农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