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
2020-06-19黄承伟
黄承伟
贫困问题始终伴随人类发展进程,反贫困始终是各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创造了全球减贫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定为基本方略,对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全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发展理念、观点和方法,其中不乏精准扶贫的理念。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国内考察就选择赴河北阜平看真贫,并发表了担任总书记以来第一篇关于扶贫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就是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这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是精准扶贫的实现途径;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四个问题”,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是扶贫理念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要求四個方面“创新”。一是创新传统扶贫开发路径。实施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新路径,较好地解决贫困农户农产品市场对接和市场开拓问题;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多种扶贫举措结合起来,实现精准脱贫;把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贫困村退出的重要指标,促进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二是创新传统的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有利于降低甚至消除扶贫资源重复、浪费使用。三是创新传统扶贫开发管理模式。构建精细化帮扶政策体系、实施体系和责任体系,确保扶贫资源要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精细化脱贫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序退出。推进扶贫措施与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四是创新扶贫考核评估方式。将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扶贫开发考核结果在干部工作考核的运用,最大限度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假脱贫”现象发生。实施分类考核、综合性考核,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权重,大幅提高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指标权重,用好考核成果。
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实践中,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的直接减贫成果,展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科学性、真理性。
一是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减贫成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2013—2019年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累计减贫9348万人,7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94.4%,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至今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二是加快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提升了贫困治理能力。各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通过组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贫困退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全国累计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
三是构建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创新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包括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督查体系、考核体系。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保障。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派驻扶贫工作队加强一线攻坚力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因人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严格退出标准、程序及严格执行,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实践表明,在贫困治理中,以扶贫对象需求为导向、分类施策,采取针对性扶贫措施,使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有效衔接。注重扶贫的综合性与精准度相结合,制定综合性扶贫脱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精准脱贫,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問题的出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生动证明,是“四个自信”的最生动呈现,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有力宣示。
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同时,支持和帮助其他贫困国家摆脱贫困,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就,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从减贫速度看,中国明显快于全球。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00多万,7年减少9300多万,有力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二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的工作机制,为解决贫困治理一系列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中国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对国际减贫方法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仅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强调要发挥脱贫主体的能动性,“智”、“志”双扶,从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其中包含的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论及实践,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创新提供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进程,都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高度肯定中国的减贫方略,他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可以说,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就坚定了全球减贫信心,而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设计及其实践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19ZDA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责任编辑: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