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2020-06-19蔡少茹张菊香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20年3期

蔡少茹 张菊香

摘要:作为厦门市环岛“半小时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厦门湾南岸房地产建设和公建配套建设发展迅速,而文化环境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仍存在很多问题。从厦门湾南岸的文化特质出发,基于南岸近年文化环境建设成果和问题,提出了规划海洋城市定位、增强文化机构设置、加大公共资金扶持、配套公益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挥院校科研力量、充分应用新兴媒体开展文化宣传等优化建议。

关键词: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03-0067-73

收稿日期:2020-01-15

厦门湾是厦门市与漳州市之间的海湾,位于九龙江的出海口,北岸包括厦门市的鼓浪屿、厦门东渡港、海沧港区及厦门邮轮中心等,南岸包括漳州市的“两区一市”,即漳州台商投资区(以下简称台商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漳州开发区)和龙海市。厦门湾南北岸仅一水之隔,最短距离不到3.5海里,同样具有港口资源,都是漳厦同城化的桥头堡,均与厦门岛繁华区域相连接,交通十分便利,是厦门市环岛“半小时经济圈”和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厦门地价和房价持续上涨,厦门湾南岸成为刚需族、投资客和各大房企进驻的目标。近年来,南岸房地产建设和公建配套建设不断提速,文化环境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相比城市硬件环境建设速度还是较落后。

厦门湾南岸既是漳州市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区域,又是厦漳同城化的最前沿,是漳州对外展示美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文化是城市的本质和灵魂所在,以更长的眼光、更高的站位、更强的魄力加强厦门湾南岸的文化环境建设,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漳州乃至闽南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漳州市文化品位,凝练城市形象品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文化将成为厦门湾南岸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滋养。

1厦门湾南岸文化特质

1.1悠久的历史文脉

厦门湾南岸虽然与厦门湾北岸城市进程、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南岸历史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文化古迹、民俗活动众多。从《漳州府志》輿图上,主要分布有文圃山、海澄土城、太武山、镇海卫城等历史名山、名城。位于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为明代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港。盛期通商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朝鲜、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吕宋(菲律宾)为中转,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月港码头成群、商船鳞集、商市繁华,与汉唐时期的福州甘棠港、宋元时期的泉州后渚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被誉称为“天子之南库”“东南小苏杭”,在我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台商区的天一总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侨批局,在闽南侨批史乃至中国邮政史,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对外有着广泛影响。位于龙海市隆教乡的镇海卫城为明初所建,是中国沿海地区四大著名卫所之一,在四大卫所中保存最完好,也是明代在福建省内设立的五个卫所仅存的一处,在明清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东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的石梁桥,该桥始建于宋代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桥上石梁每条重达200吨,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合称为古代“福建四大石桥”,其历史和地位也非常重要。

1.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

厦门湾南岸共有各级文物点共357处,其中包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白礁慈济官、林氏义庄、天一总局、镇海卫城门遗址、江东桥、东美曾氏番仔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万松关、杨氏大夫第、白礁潘氏民居群、东山新大厝、埔尾妈祖庙、东山番仔楼、高阳楼),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

1.3历史文化片区保存较好

厦门湾南岸还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龙海东园埭美村( 2014)),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开发区港尾镇城内村( 2016)),中国传统村落3处(龙海东园埭美村( 2014)、开发区港尾镇城内村( 2016)、龙海市东泗乡渐山村(2019))。其中,埭美村为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闽南水乡。台商区的东美村历史街区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三条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海市榜山翠林龙缘寺、颜厝东珊村黄氏大宗祠、海澄崇兴造船厂被授予海峡两岸(漳州)南明文化遗存展示点。

1.4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6大种类:一是口头传说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六是传统节日。

厦门湾南岸全境内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38项,涉及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6大类。其中国家级1项(保生大帝信仰习俗),省级3项(闽台抢孤、漳州窑瓷器素三彩烧制、仙草制作技艺),市级1 1项。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龙海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农民画艺术之乡。

2厦门湾南岸近年文化环境建设成果

2.1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逐步健全

根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分工和督查落实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从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等8个方面制定《漳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成了公共文化服务顶层设计规划,并以此带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推进构建漳州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保障。此外,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制定了《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五古丰登行动计划》等两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计划。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实施方案中近期目标基本完成,中期目标正在实施中。2019年8月,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加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健全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机制。

2.2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与规划初具规模

龙海市艺术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已于2018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漳州歌剧院项目于2019年7月完成征迁并移交建设用地。龙海重点推进月港历史风貌区、“四馆一中心”、月港湿地公园等重点,努力打造更具闽南特色的活力古镇。台商区方面,规划的中心城区的城市框架包含“一城两区三园,一心一轴一带”。其中一带为:指滨江生态文化景观带,充分利用滨江生态景观资源及历史人文资源,构筑展示角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景观带,白礁慈济宫、天一总局、林氏义庄、曾氏番仔楼、东美历史街区、江东桥等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其中。

2.3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

龙海市创作并排演了抗日题材的芗剧现代戏《生命》,于2016年获福建省第六届艺术节暨第26届戏剧节金奖。漳州开发区每年开展10多项大型活动,如杨梅节、融信·双鱼岛狂欢节、双鱼岛啤酒节、双鱼岛自驾露营大会、国庆海岛总动员、大学生狂欢节、第三届双鱼音乐节、魔术节、双鱼岛国际风筝节、古堡音乐会、闽南非遗文化摄影展等。

对台文化交流方面,充分发挥“两区一市”与台湾“血缘、地缘、商缘”的多缘优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白礁慈济宫及国家级非遗项目保生大帝信仰习俗为平台,龙海市从2008年以来两年一次举办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现由台商区举办。龙海市隆教乡红星大社村与台湾宜兰每四年举办一次闽台抢孤交流活动。此外,每年举办各种“村对村”“官庙对宫庙”的各种信俗交流活动。在闽台书画交流方面,龙海市的书画家多次应邀参加“连和中华”海峡两岸书画展等书画交流活动。

2.4文化遗产保护初见成效

龙海市以“海丝”文化为重点,举办首届月港海丝文化论坛,并形成论文集。完成“月港海丝馆”“月港古镇”主题公园建设并投入使用,举办两届“海丝古福迹,月港新时代”为主题的月港彩灯庙会文化节,拍摄海丝月港专题片,打造“海丝一条街”。投入约6000万元,全力打造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这一双名片的龙海市埭美村,使之成为漳州最美古村落之闽南水乡;还先后整修苏静故居、一中红军楼、卓港游击队部、木棉碑亭等文物建筑,突出红色革命文物,同时,启动石码老城区古街保护和有机更新,进一步彰显“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特色。台商区完成江东桥东岸湿地公园规划方案、白礁养生小镇规划、天一总局抢险加固方案及修缮方案、林氏义庄保护规划、流传村整体规划、东美村整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方案编制,对龙池岩、文圃山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漳州开发区投入资金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炮台遗址进行整治,编制完成修缮方案,将“闽台送王船”民俗信仰评为首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商区将龙裤禅院的龙裤国师传说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两区一市”的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如漳州盛世水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进广东企业开发水仙花文创产品,台湾著名航海家黄凌霄先生与龙海市海澄崇兴造船厂郑水土先生合作的“木质仿古三桅海外贸易船”即将开造。漳州开发区抓住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已有金水仙大剧院、东南亚风情街、海峡两岸影视基地、光影艺术馆(文化馆)等文化产业项目。

3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主要问题

3.1文化机构不健全

“两区一市”的文化机构尚不健全,仅有龙海市有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两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为社会事业管理局或文化旅游局,管理的事项包括文化、卫生、教育、民政、社保、体育、旅游等多个项目,事项繁杂。文物保护方面,仅有台商区设置文物保护管理所,针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管理。龙海市的不可移动文物依托在博物馆进行管理。

3.2文化相关经费欠缺

“两区一市”均无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基本都靠向国家、省级争取经费投入保护,而这些经费仅能保证国保及省保。龙海市2019年拨付文物专项经费100万元,但2020年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经费方面也比较欠缺,如龙海市财政每年给龙海市文化馆每年5万元的非遗T作经费,单单用于人员的经费就所剩无几。

3.3公益性文化设施基础较薄弱

“两区一市”的文化建设投入不够,整个厦门湾南岸的公共文化设施仅有龙海市刚建成的三馆作为支撑。台商区从2012年2月设立至今,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7万,比漳州市华安县、长泰县还多,长泰县仅为19万人口。但是台商区的三馆较为落后,图书馆项目建设现已纳人民生补短板,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尚未纳入议事日程。漳州开发区从2010年4月成立至今,已经接近10年,仅光影艺术馆于2017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尚未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文化设施。

3.4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高

文物产权复杂且修缮程序繁琐,经费缺乏导致两市一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捉襟见肘。目前“两区一市”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仅有江东桥、白礁宫完成修缮。天一总局、镇海卫城、林氏义庄尚未开展修缮,其中天一总局局部、镇海卫镇南门均出现不同程度险情,虽已抓紧开展抢险加固,但整体修缮工作尚未开展,整体的安防、消防、防雷和环境整治工作也都有待进一步开展,这些都不利于文旅融合和文化遗产利用工作。国保保护尚需加强,何况低级别文化遗产单位。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等,如台商区内5个国保单位,曾氏番仔楼、天一总局、林氏义庄等如何通过同城大道串线并联,在旅游开发、再生经济也有待进一步整合和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两区一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也还处于初始阶段,保护、发展和传承面临经费不足,工艺传承后续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转换率小、销售量少,包装装潢薄弱、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

3.5文化创意人才紧缺

整个漳州市,包括“两区一市”,从事文化创意、动漫设计、影视制作、文化经纪、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团队和人才很少,仅有漳州开发区有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文传院等院系学生,从事文化创意、动漫设计、视觉传达等方面的工作,且这些学生毕业之后留在漳州的比例较低。整体上看,还难以适应文化环境发展需要。

4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优化建议

建设好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应充分调研,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特别是厦门创建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验,在统一规划、夯实公共基础、扩大文化消费,深化“一市两区”地域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和重点,提高厦门湾南岸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激发文化活力,才能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环境。

4.1规划海洋城市定位,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两区一市”的城市规划尤为重要,是漳州市打开通道,通江达海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打造海洋城市的重要区域。建议结合“两区一市”城市规划和文化特质,统筹安排,精心编制《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议龙海市撤市改区,作为漳州下辖直管区,使财权、事权更加有利调配。在总体规划中,要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合理布局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区域,硬件环境建设与文化环境建设并举,提升厦门湾南岸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建议以台商区的对台对侨文化、龙海月港海丝文化、开发区新型文旅文化为重点进行概念性规划,在城建中凝练厦门湾南岸的形象品牌。对境内的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规划编制、修缮和加固和环境整治,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与传承利用,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串线并联,文旅融合,打造海洋城市文化品牌。

出台更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以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增加鼓励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和动漫游戏等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定,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基地、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并融人厦漳文化产业圈,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2增强文化机构设置,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在台投区和漳州开发区分别设置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招聘文化事业管理和文物保护相关专业人员。由漳州市文化与旅游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召集“两区一市”文物科相关人员,探索成立“厦门湾南岸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文化环境建设相关规划、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机制和协同机制,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

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形成城乡覆盖、齐抓共管的文化遗产保护及人员管理机制,对现有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满足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4.3加大公共资金扶持,设立文化遗产经费

将文物保护经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等各项文化环境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文化遗产维护经费的投入,遵循“专款专用、保证重点、效率优先”的原则,提高文保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特殊补贴,使他们在有生之年能更好地培养后继人才。

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利用,拓宽文保工作资金投入渠道。

4.4配套公益文化设施,补齐民生需求短板

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等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及人口布局,应当在台商区建设图书馆和文化馆,在漳州开发区建设小型图书馆和文化馆,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与市级图书馆、市级艺术馆以及各乡镇联合开展总分馆制,形成资料共享、服务共享互利。

区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建议先引入国际公益图书组织“Little FreeLibrary”官方授权项目“活阅”小书馆,这种小图书馆占地很小,可以在厦门湾南岸人群比较密集的主要社区、村落设置。该项目官方登记在册的全世界分馆已经遍及80多个国家,总数超过70000家,藏书超过500万册,每年有数百万册书在爱好者手中流转。

4.5突出特色区域文化,加快推进文旅融合

建议“两区一市”要彰显地方特色,做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比如,在台商区可利用天一总局或是高阳楼(省级文保单位)建设“侨批博物馆”,突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特色。在龙海月港或隆教乡,建设“漳州海丝展示馆”,营造一带一路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对镇海卫进行专项规划,联合镇海角小恳丁项目,做好村庄周边环境整治,打造特色文化小镇和村落。在漳州开发区可引进文化产业项目,使之成为漳州文化产业集中地。

有效挖掘自然景观、6个国保、7个省保和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宿等文化资源,培育文旅融合名镇和特色村落,鼓励旅行社设计合理旅游路线串联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特色村落,开展体验旅游、研学旅游、休闲精品旅游。

4.6开展多方合作交流,发挥院校科研力量

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多方位合作,加强与高校教师学术交流,成立厦门湾南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定期召开闽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旅融合等相关研讨会,鼓励高校教师申报相关课题,依靠科研力量解决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重要、艰难的问题。积极与高校联合培养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做好现有专业人员的业务提升和后备文保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学校成为主流文化的传播站,教育文化的演绎场。从幼儿园起,到中小學,到大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体验、课堂或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艺传授。

4.7充分应用新兴媒体,开展“线上”文化宣传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对于信息的传播已经从报纸、电视、电脑延伸到手机。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已经成为现在最主流的传播平台。就连开播41周年的《新闻联播》也于2019年8月陆续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和官方快手号,一天圈粉千万,单个视频播放破亿。重庆市在抖音的一系列段视频神力助攻重庆成为2019最网红旅游城市。

开通厦门湾南岸文保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官方快手号等,制作文保知识、文保修复、文保单位展示、文保活动等推文和短视频,或者开展短视频比赛,将在短时间快速内为厦门湾南岸文化环境建设聚粉,有利于文化环境建设的推广,充分发挥民间文保力量,普及文保意识,创建厦门湾南岸的形象品牌。

参考文献:

1.朱媛媛 杨晴青 曾菊新 金鑫 李星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与优化策略,经济地理2017.37(07)

2.徐超,常州大运河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北极光.2019.10

3.罗健 徐得智 温晓庆,关于以文化环境建设提升沈阳中心城市品质的建议,建材与装饰.2020.01

4.寇丽莉.基于旅游开发视域分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中国民族博览.2018.06作者简介:蔡少茹,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

张菊香,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文旅深度融合下漳州全域旅游品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