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儿童文学中后现代童话与传统童话的不同特征
2020-06-19范俊玲
摘要:著名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流传于18世纪的英国,自19世纪末英国童话作家约瑟夫·雅各布斯对其搜集整理后,使这个故事迅速享誉世界。随后,其改编本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取了《三只小猪》的三个后现代改编本,通过分析其特点,论述后现代童话是如何对传统童话进行建构从而使儿童形成新的阅读体验与思考空间的。
关键词:《三只小猪》 英美童话 后现代改编传统童话 后现代童话
《三只小猪》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其搜集整理者为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约瑟夫·雅各布斯(1854—1916),他用十多年的时间搜集整理英国民间童话,于19世纪末出版了《英国民间童话》(两卷本),其中就包含《三只小猪》的故事,这个故事自诞生以来,陆续改编为儿童剧、电影动画、绘本等,在文学文本上,对《三只小猪》建构与解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文主要选取了英国童话作家布鲁斯·沃特利的“Wait !No Paint!”(中译《等等!别乱上色》)、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和美国童话作家乔恩·谢斯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个改编版本,通过分析它们的特点来论述后现代童话与传统童话的不同。
一、传统童话
(一)公式化的叙事模式
通过阅读传统的童话故事,我们发现,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极恶或者极善的,巫婆一定是邪恶的,公主一定是美丽善良的,故事的结局一定是美好幸福的。这种公式化的叙事模式,让我们感到熟悉与安全。虽然过程之中可能会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听着这样的故事安然入睡。这类传统的故事模式给儿童营造了一种安全的、美好的心灵氛围,到处都充满希望。
传统童话的叙事方法多采用三段式,一方面,三段重复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利于人们对于故事的口耳相传,便于儿童的记忆。另一方面,它是编排故事情节的需要,是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的一整套创作模式。
(二)道德教化意味的强调
传统童话宏大叙事的中心是一个光辉夺目的主体。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矢志不移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信念即是我们的社会规训的价值追求,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故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
正是这种对于道德的追求,我们的童话故事一步步加重了教化的意味。它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做一个乖孩子,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它教育孩子要具备勤劳、勇敢、智慧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当今社会的纪律与规范无孔不入,这种教化正是规训儿童遵从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方便了成人的管教。但是这种教化对孩子带来的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的“野性”被磨灭,越来越像个提线木偶。
二、后现代童话
(一)跳跃性的空间转换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真实与虚构,艺术与生活,它们之间是存在较为明显的界限的,但是后现代艺术规则对这一传统的观念予以颠覆,常常有意地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跳跃性的转换。例如,在雅氏的版本里,故事的开头遵循传统的故事背景:“从前有一只猪妈妈……”,并以此背景贯穿始终。而大卫·威斯纳版本中,虽然也是“从前,有三只小猪离开家去外面闯天下……”但是,后来故事背景发生了变化,三只小猪被撤出原本的故事之外,并且能穿越到另一个空间里来躲避大灰狼的追捕,在童话书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另外一个空间里进行了一场奇幻的冒险。
在布鲁斯·沃特利“Wait !No Paint!”的故事里,第一只小猪盖好房子的时候,绘图者可以把黄色的橙汁洒在图画书中,把小猪的稻草房弄得又湿又粘。三只小猪身处困境時,他们竟然能够对绘图者咆哮,他们希望绘图者想办法帮助他们转危为安。所以最后,故事的结局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熊——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宝宝……”而原本那只凶狠的坏狼,在画面里则装扮成了温顺驯良的保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跳跃性转换让我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新奇。
(二)对原有文本的解构与重塑
后现代的文本常常借助互文与拼贴的形式生成新的文本,这种叙述方法对既有文本的引用并不是单纯直接的,而是按某种方式加以改造、错位、浓缩或编辑,以适合讲话主体的价值系统 。
美国童话作家谢斯卡的《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把原始故事带到了今日,对狼的形象的设置,如西装革履,带着圆片眼睛,看起来就像是在娓娓道出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还有报纸、记者等现代元素的插入,也是这一文本与现代社会元素的交叉。
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和布鲁斯·沃特利“Wait !No Paint!”的故事里,三只小猪干脆把故事书给拆了,折成一架纸飞机,坐在上面飞走了。他们先是飞进《鹅妈妈的童谣》里,带走了一只拉小提琴的猫。然后他们又爬进了《武士屠龙》里,拯救了一条龙并把它带回了原来的故事书里。“Wait !No Paint!”的故事最后,为了躲避大灰狼的威胁,三只小猪到了另一个故事里面。这两个后现代版本的童话通过对传统童话有趣地改编,使读者获得双重乐趣。
(三)叙事策略的颠覆
传统的民间故事提供给读者一种想象中实现愿望的满足感,是抚慰情绪的有效心理药剂。后现代的文本则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思考故事的真相。例如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里,亚历山大是一只彬彬有礼并且孝顺的狼,他去找小猪纯粹是为了想借一点糖来为生病的奶奶做蛋糕,它吃掉被房子压死的小猪只是一种天性使然,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残忍。反而,小猪在这个故事里是一种粗鲁、野蛮、笨拙的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到眼前一亮,原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情况还有可能是这样的。
这样的叙事策略打破了惯常类化的角色定位,形成了远比善恶是非更丰富的价值体系。就像美国学者杰克·齐普斯所说的那样,对于经典童话模式的后现代反叛不是简单的“将它们打碎的那些童话故事重新组合成新的整体”,而是“使我们认识到还存在着看待这些故事的不同方式”,进而“提出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想象之道”。
(四)教化意味的淡化
在传统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中,有的版本写猪妈妈叮嘱小猪要小心大灰狼等危险,有的版本写小猪离家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长大了需要独立。这样的描述其实给我们传递了一种这样的或那样的教化观念。成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判定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的行为是无知的、幼稚的、不可接受的,成人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规范孩子,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后现代文本似乎看不到教化的意义,在这里,没有成人的约束,没有至高的道德规范需要我们遵从,只需要借着想象自由驰骋。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发现了儿童,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心灵的宣泄,这是后现代童话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三、结语
在现代情境下,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及其改编版本不断呈现,我们要分析其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文本让孩子去阅读,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美]乔恩·谢斯卡.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2]钱淑英.互文性透视下的儿童文学后现代景观——以改编自《三只小猪》的图画书为考察对象[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6(04).
[3]王奕颖.从新版《小红帽》看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童话的颠覆[J].儿童文学研究,2018(09).
[4]杜传坤.民间童话《三只小猪》百年变迁中的教育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15(06).
(作者简介:范俊玲,女,硕士研究生,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少儿英美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