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国家账本”亮相:政府过“紧日子”,让群众过“好日子”

2020-06-19谢玮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央财政中央财政

谢玮

疫情影响之下,今年财政收入情况预计如何?财政资金准备花在哪里?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怎么办?

刚刚亮相的“国家账本”回答了这些问题。

5月22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其中,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下称“预算报告”)披露了今年的财政收支安排,透露今年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重点。

今年财政赤字率将提高到3.6%以上,“四本账”收入预计均下滑

我国全口径的财政收入支出由“四本账”构成,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2019年起,“四本账”全部实现了分中央、地方和全国三个层面报告。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四本账”收入均出现下滑。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约18.03万亿元,同比下降5.3%。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约8.15万亿元,同比下降3.6%。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计约0.36万亿元,同比下降8.1%。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约7.73万亿元,同比下降4.4%。

预计的财政收入减少,支出要不要相应减少?

整体来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财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强度,特别是各级财政为疫情防控投入大量资金,落实 “六保”任务、实施减税降费也需要财力支撑……每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真金白银”足额保障。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财政支出不仅不能减,还需要适当增加。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79万亿元,增长3.8%。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1万亿元,增长38%。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26万亿元,增长14.3%。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23万亿元,增长9.7%。

那么,收支之间的缺口怎么办?这就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对此进行了解答。

刘昆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预计财政收入将有所下降,建议将财政赤字率计划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了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并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调入近万亿元资金。此外,还将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1.6万亿元。

刘昆表示,今年,全国一般预算收入预计略高于18万亿元,低于去年;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将达到24.7万亿元,高于去年。一收一支,多出来的逾6.7万亿元就是释放出的财政资金,比去年加大了力度,做好了对冲,实现了积极。

“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提高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是特殊时期为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施的特殊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民生压力加大,重点领域风险有所集聚,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旨就是对冲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新增1万亿元财政资金后,今年赤字达到 3.76 万亿元,加上 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共计达4.76 万亿元。报告还提到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合计下来,总规模约8.51万亿元,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提振市场信心。

钱用在哪儿?民生、“六保”与扩大内需并重

财政支出要花在哪儿?

今年财政政策的主线非常明晰:做好“六稳”工作、严守“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

预算报告明确指出,基本民生支出要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

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总体安排看,2020年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其他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安排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占比均超过10%。

在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财政政策今年继续发力。

预算报告明确,继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并通过结转资金再一次性增加300亿元,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地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

重点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防治资金分别安排250亿元、317亿元、40亿元。

在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方面,预算报告提出,中央财政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主要用于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比上年增加224亿元。中央财政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注资500亿元,支持发行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用作资本金,加大沿海干线高铁、城际铁路和沿江高铁项目建设力度……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在支持“六保”方面,预算报告亮出了一系列举措。

支持保居民就业方面。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用好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的超过1000亿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 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

支持保基本民生方面。按5%的幅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升至4%,居民人均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84亿元,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安排707亿元……

支持保市场主体方面。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继续执行2019年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减税降费翘尾约5000亿元。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到明年缴纳。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年底……

“惠企惠民,减税降费。”刘昆说,去年我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降费的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这是制度性的安排,今年将继续实施。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000多亿元。

此外,预算报告还对支持保粮食产能安全,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保基层运转,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外交工作做出了安排。

“节用裕民”,政府过“紧日子”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刘昆说,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要节用裕民。落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政府也要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

“紧”的空间有多大?刘昆说,在预算的科学安排上还有空间,在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上还有空间,在提质增效上还有空间。政府过“紧日子”,同保障政权的正常运转是没有矛盾的。今年中央本级压减了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超过50%,但对工资等刚性支出是给予保障的,机关的正常运转是有保证的。铺张浪费的钱绝不该花,没有绩效的钱也不该花,花了还要依法依规问责。

预算报告提出,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要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

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压减 “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差旅、咨询培训、论坛展会等经费。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财政资金要大力提质增效,务必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

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资金直达市县基层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政府的日子不太好过,一些财力薄弱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压力加大。如何帮助地方做好“三保”工作?

刘昆表示,预计今年的财政收入将会下降,中央和地方都会受到影响。预计地方财政减收增支的规模在8000亿到9000亿元,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的压力。

前几个月,中央财政已经加快了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下拨速度,同时提高了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緩解了地方财政的困难。从总体上看,地方财政的运行是正常的,是稳定的。

刘昆指出,加强对地方财力的保障,是今年预算安排的重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增加赤字率所增加的财政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中央财政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收入,也全部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这是对地方财力和地方财政运行的强大支撑。

“在今年的一般预算安排上,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加了12.8%,这在近年来是最高的。” 刘昆说。

根据预算报告,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中,中央本级支出35035亿元,下降0.2%。对地方转移支付83915亿元,增长12.8%。

此外,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新增设立了特殊转移支付,安排资金6050亿元,作为一次性财力安排,用于支持地方落实 “六保”任务,重点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应对下半年不确定因素等。

预算报告强调,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要不折不扣用在落实 “六保”任务和减税降费等方面。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刘昆强调,“地方财政也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强化管理,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点子上。”

猜你喜欢

中央财政中央财政
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9年专项扶贫资金909.78亿元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中央财政提前下拨697.2亿元支持明年义务教育
中央财政今年安排100亿元奖励大气污染治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