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自救的第一策略是极速调整认知

2020-06-19陈春花

销售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危机环境企业

陈春花

一、如何认知这一次危机

这个策略就是当我们面对危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极速调整认知。

1.我们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

我们在这一次危机当中,遇到的危机可能跟以往不太一样。我们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一个是在物理上隔离的世界,另外一个是因为数字化、互联网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永远在线的世界里面。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危机的情形?能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信息?可不可以让自己与这样一个危机环境有理性、清醒的相处关系?能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理解危机带来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为什么要把极速调整认知作为应对危机的第一个策略的原因,恰恰就是由于我们今天所面对危机的复杂环境和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2.在危机中寻求答案

在这一次疫情危机当中,我自己比较深的感受是,它对经济的影响大概是从4个方面来判断的。

(1)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国际环境更严峻。

我们在讨论整个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看危机本身对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带来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可能还要判断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所受到的影响。

(2)当下经济对消费刺激和服务业的依赖度更强。

对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今天对经济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在非典时期,服务业消费在国民经济的占比贡献只有39%,但是在今天,它对宏观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到59.4%。所以有学者分析认为,2020年旅游业每天的损失达到惊人的200亿元。我们按照恒大研究院的数据,春节的7天,电影加上餐饮零售,再加上旅游,三个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1万亿元。这些数字可以让我们去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今天整个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依赖于消费和服务的。如果说我们的春节按下了暂停键,那我们就会清楚这个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

(3)在线及数字化技术驱动的行业高速发展。

我们除了看到它对于经济的影响这一个面之外,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另外一个方向,那就是在线和数字化技术对于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力量。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启动了在线模式,无论是企业的开工模式和协同办公模式、大中小学生的学习模式,还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模式。我们以极快的一个速度,变成了一个几乎完全在线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线跟数字化的技术对于行业高增长的驱动表现得更加强劲。而以创新带来的新增长在这一次危机中也被显现出来,这也是其中一个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4)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我们面对整个经济,面对我们的发展,要有基本的认识。企业如何面对危机展开自救,企业如何能够在危机当中自己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宏观背景下来理解。

3.坚信增长才是最要的

在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下,我们看看企业到底用什么方式能够真正面对危机,找到自救的方法。在2003年的非典危机中,中国诞生了两家非常有影响力的公司,一个是腾讯,一个是阿里巴巴。因为这两家企业,我们也看到了非典之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我们去寻找那些在危机当中被直接冲击非常巨大的行业,看看那里面有没有企业能够面对危机,又找出自己的方法。我就关注到三家企业,一个是京东,一个是携程,一个是新东方。

在2003年非典危机的时候,这三家企业遭遇的挑战就和現在很多企业遭遇的挑战是一样的。京东当时是做零售的,携程是做旅游服务的,新东方是做学习培训的。这三个行业在当时都非常需要有线下的能力,可是非典疫情危机的时候,基本上人流和物流上的东西都停顿下来,所以这三家企业都面对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他们熬不过去,有可能就在这一次危机当中被淘汰,但是这三家企业没有被危机阻碍发展。京东恰恰就是在非典时期找到了做电商的可能性。而携程因为坚持面对危机,不轻易放弃,在内部焕发出自己巨大的能量,通过学习培训以及员工的努力发展,反而在非典结束后的半年上市了,而且成为当时市值最高的一家企业。新东方也克服了这些困难,并成为今天一家行业领先的企业。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坚信增长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们认为增长不受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对整个经济影响的理解,还是在过去的危机当中企业成长的案例,其实都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道理,第一个策略就是极速调整认知,必须清楚知道怎么理解这个危机。理解之后,你就有机会去采取其他策略。

二、面对危机,要极速调整五个认知

1.认知一: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

这个心理基础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你能不能够真正地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相处。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能够直面危机,还要能够认识它,更重要的是能跟它相处。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核心还是要改变你自己。

那我们怎么去做改变自己这件事情?我想通过一些案例来跟大家讨论。

非典的时候,阿里巴巴因为一个员工被感染,不得不全员接受隔离,包括马云在内。但是阿里巴巴在遇到了这么大的挑战的时候,他们接受了这样一个情形,所以公司宣布所有员工都回家工作,而且要完整隔离12天。可是在这12天当中,马云和他的员工很好地跟这个不确定性相处,他甚至建议员工跟家里人说,任何一个人接到电话,拿起电话的第1句话都要说,“你好,阿里巴巴”。所以在那12天当中,客户打给阿里巴巴的电话听到的有时候是老人的声音,有时候是小孩的,有时候当然也是他们的员工的,但是声音都非常美好,都是“你好,阿里巴巴”。在12天的隔离里,他们的客户并不知道阿里巴巴全员是在家办公的,所以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业务。

这就是当一个企业能够认知到不确定性并且愿意和不确定相处的时候,它反而没有受到影响。而因为他们在隔离,马云就意识到,可能我们要选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帮助更多的人,所以这个期间也就是淘宝推出的时间。甚至在淘宝正式上线的仪式当中,马云因为隔离在家也没有能够到现场,可是正如他期待的那样,淘宝的确就带来了阿里巴巴的一个全新高度,今天它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我就想告诉各位,你如果有能力去认知这个危机的时候,你就有能力可以跟它相处。所以马云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很多人用“非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样一个表达方式,马云不一样,他说,“在非典时期,谁都不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而应该想到,大家碰到了什么麻烦,我们能够怎么帮助到大家。”我想这也是阿里巴巴能够发展到今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背后逻辑。

我们来看2020年,在遇到这次危机的时候,蓝帆医疗就是能够很准确地对自己产生明确的认识,很清晰地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来面对这个危机。它是做防护产品的公司,当它看到这个危机来的时候,非常快地去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的需要,很多干部和员工都要上生产线。公司此前产能的主要匹配方向其实是产品出口,90%的产品都为出口生产。但是当疫情发生的时候,它知道国内的需要是更加紧急的,所以主动跟海外客户去做沟通,然后把2亿双手套的交货期推迟,首先保证预期的需求。这种快速调整产能以满足需求的能力,就表现出一家公司具有与危机共处、与不确定性共处的能力。

我以这两个企业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各位,危机来临的时候真的是要靠你自己。所以我引用了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其实是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当你遇到危机的时候,你可能没有办法去解释它。但是如果你愿意跟它共处,不受这个环境的约束,其实你就可以发现,你真的可以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

2.认知二: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东莞很多企业冲击巨大,但同样在珠江三角洲,顺德的很多家电企业反而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关注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发展得好,有些企业无法发展。结果发现,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那些能够发展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增长变成一种理念,并用这个理念来指导企业的行动,也就是非常明确地“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同时,通过这些研究,我也深刻感受到,优秀企业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区别,也恰恰在于此。一般的管理者,会在环境好的时候强调自己的经营业绩,在环境不好的时候强调业绩受行情影响;而优秀的管理者,会在环境好的时候承认环境提供了帮助,当环境不好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必须接受将环境作为条件而非借口,并依然保持整个经营的好态势。其实就看能不能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而在这一次的危机当中,我们也看到了餐饮企业受到的巨大冲击,但也有一些企业很好地应对着,其中一家就是大连的喜家德。喜家德的董事长很清楚地知道,他必须对行业要有信心。喜家德也经历过非典,在今天要面对这次疫情危机时,它同样选择坚定的自我发展道路,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空间。

如果你愿意坚定地去做发展,你真的就会有获得发展的好运气。美国的前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是绝对相信运气这回事儿,并且我发现,我工作越努力,我的运气就越好。”在我研究那些能够在危机中取得成长的公司时,我发现他们也真的有这样的运气。而运气的来源就是他们把危机当做必须面对的经营条件,并且充分面对,并开展自己的发展措施,由此获得逆势增长的机会。

3.认知三: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

数字化带来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的速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确定性。当你面对的完全是不确定性时,你会发现预测很难准确。不确定性的特征就是不可预测。这时如果用预测的方式去做判断,决定要做什么,很可能是怀着一种“赌”的心态。

正确地认知危机,是指能够持续灵活地去适应,能够不去讨论预测是否正确,而是要求自己动态应变。这才是你必须掌握的能力。在这个更加不确定的危机中,我更坚持你要对这种认知能力进行训练。因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够进化去应对,你就可能变得非常被动。

比如这次,很多企业都在判断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我想这是很多企业家都想做判断的一件事,甚至希望医疗专家、病毒防控的科学家们给我们一个准确的判断,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判断这件事情。我也看到,好的企业开始采用计划应对的方式,比如青岛的特锐德。在大家还在判断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复工时,特锐德就开始采用“在家上班,在群上岗,在线培训”的“新开工”模式。这么做一方面严格执行了国家的防控规定,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员工的活力,使得特锐德比同业更早恢复与顾客的沟通,恢复员工的状态,同时也恢复了组织的活力。

接下来的案例非常独特。在疫情期间,很多餐饮店处于歇业状态,那么在歇业期间,他们的员工怎么办?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时,盒马鲜生率先推出“共享员工”的应对计划。“共享员工”的计划也是一种进化应对的方式,一方面使餐饮业的员工得到妥善安置;另外一方面,也为盒马补充了人力,使其运营与效率大大提升,解决了疫情期间招工难的问题;此外,也解决了供应问题,人们的生活得到更大保障。

其实不断进化的承诺来自古老的军事战略。有本书我很喜欢,叫《戰争论》。这本书中说到:“战争中充满不确定性,战争中3/4的行动或多或少处在不确定的迷雾当中。”在这本书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看来,审慎的战争策略其实就是要针对敌军的状况,相应筹建一支军队,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不断因应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

如何学会进化应对?真正优秀的企业会在4个方向上训练自己:训练自己不断进化,去应对变化;在动态中寻求与变化最佳的响应模式;凭借其不断进化的能力;让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会。

4.认知四:自我调试心态

这就回归到我们每一个个人,尤其是管理者个人上。每个人的稳定性和状态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和状态也是组织战胜危机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有“自我调适心态”的认知改变。

我不是心理学家,我只能告诉大家我是怎么自我调适的,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自我调适方法。我的自我调适方式其实要求做到“四心”:同理心、平常心、积极心和信心。

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看待你所面对的情况。比如我有个学生最近发信息给我,说自我隔离和不能如期回学校上课,让她非常难受,她非常期待能够回到教室学习。我回复她,其实如果想想在疫区的朋友所遇到的困难,就会知道我们现在遇到的只是很小的一件事。这就是同理心的一个运用,拥有同理心,我们其实可以让自己平稳下来。

平常心,就是能够专注于正在做的事,自然而然地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很多时候我们受干扰的原因,其实是我们不够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让自己的心跑到事情之外去了。所以真正的平常心,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专注,最后把事情做到,取得结果。拥有这样的平常心,一定可以让你安静下来。

积极心,就是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就会有好结果。这是山东六和集团创始人给我的一句话,也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们一定要用积极性去面对这一切。

信心,就是在对自己正确评价后,产生出一种坚定的自我信任感。当看到外部环境变得无法控制,所有变化都让你措手不及时,你真的要回归自己,建立信心,建立跟自己的信任,同时你也要建立对他人的信心。当拥有这样的信心,你就可以调整过来,也让自己平静下来。

5.认知五: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这句话其实也是我最近几年对自己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最近几年来,无论是技术的变化还是环境的变化,迭代和更新速度非常快,甚至可以说是“颠覆”。而当我们遇到此次疫情危机的时候,冲击变得更大。可是,当遇到巨大冲击时,核心方法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你才能接受危机和挑战。你必须以自己最大的定力去接纳变化,与变化共生。

华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当中遇到过几次大的危机,但是它每次所采用的方法都是要求把自己做好,包括2018年、2019年的大危机。那其实是一个超级强国以国家的力量在合围一家企业,但华为依然没有受干扰,继续自己强劲的增长。任正非很明确地说过:“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美国政府做的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这恰恰就是我们要分享、要学习的东西,一种认知的能力。

有人认为企业是动物,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企业可能是植物。有一位植物学家曾经说,动物跟植物最大的区别是动物能够移动,而植物不能移动。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企业应该是植物,哪里有水,植物的根就往哪里扎;哪里有阳光,植物就朝哪个方向长。植物对环境非常敏感,但是同时也对环境很包容,哪怕环境不好,也会默默接纳,然后从周边获取营养。这就是华为的风险理念,这家企业在经历几次大危机时依然可以保持强劲的增长,就是因为它非常清楚,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应对危机企业自救的第一个对策——极速调整认知。任何危机都一定会带来巨大冲击,所以关键不是冲击带来的变化,而是能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企业应对危机的生存之道就是极速改变认知,超越经验通常意味着胜利。

猜你喜欢

危机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环境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