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静好背后的天使

2020-06-19楚林

中华儿女 2020年5期
关键词:防护服病房病人

楚林

之前,老一辈的总是担心“80后”是蜜罐子里泡大的,没有责任,没有担当,不能接好革命班。然而,在这次的新冠病毒防疫战中,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80后”。医疗前线冲锋陷阵的是“80后”,做后勤保障工作的是“80后”,报名参加志愿者团队人数最多的也是“80后”。事实证明,“80后”不只是会享受会嬉闹的一代,他们也是可以建国立业,在关键时刻披挂上阵,重拳出击的一代。当然,这次在战疫一线的还有不少“70后”“90后”等。

下班时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每个医护人员的脸上都有很深的印痕和滴滴湿透的汗水,但是每个人都在微笑,那笑容和家乡原野上的小玉兰一样洁白、简单、美丽。那是仁爱之美,也是大地之美。和这样的笑脸在一起,再多的风雨也将无畏无惧。特别喜欢现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医护人员希望自己和同事們今天的负重,将来能被社会和岁月温柔以待。

17年来的初心从未改变

辗转联系上申莉的时候,是早上9点,她说刚下夜班。我忙说:不急,先吃饭,休息好了说一声,我们再聊。

申莉是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外科的一名护士。2020年1月16日,护士长开会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身为三甲的中心医院被列为首批定点医院,正在组建发热病房,要征集志愿者。在众人的疑虑和沉默中,申莉第一个站了出来。

下午两点,等到了申莉的微信电话。我迫不及待地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面对这么严重的疫情,你为什么那么快就确定自己报名?”

“是直觉。直觉告诉我应该站出来。我经历过SARS,有经验。我觉得这次疫情和SARS类似,SARS时有很多年长的老师鼓励我,我希望我也可以鼓励到年轻的护士们。另外,我喜欢打羽毛球,体质好,不容易被传染。”电话中申莉的声音不紧不慢,清晰、了然、温润。

“家人支持吗?”提到家人,申莉笑了起来。1月21日中午申莉和老公正在逛街买年货,突然接到护士长电话,让做好准备,晚上一病区就要开放。尚不知情的老公有些懵了:“我初八要到外地出差,几个月都不能回家,儿子怎么办?明年就小升初。”

“我在科室年龄大,孩子年龄也大些。别的同事有的两个孩子,有的正在怀孕,有的刚上班。你知道的,我经历过SARS,有经验……”老公不吭声,安静地听着,沉默了几分钟后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去吧。孩子和家里的事情我来安排。”申莉在心里偷着乐,就知道老公会同意,因为她俩的爱情和17年前的那场非典有关。

下午3点多钟,来不及收拾行李,申莉一个人开车赶到了医院新开辟的发热病区。因为晚上就要收治病人,病房里很忙碌,感染办的老师做上岗前的紧急培训:怎样穿脱防护用具,怎样标准化操作,怎样做好隔离……尽管时间紧促,但老师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培训刚结束时,申莉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小护士十分紧张,脸色苍白,不停地进进出出打电话。那一瞬间,她仿佛看到了17年前刚上班就参加SARS时的自己:彷徨、无助、充满了恐惧。申莉主动过去拍拍小护士的肩膀:“别怕,我参加过SARS,我会带着你,保护你。”小护士感激地看着申莉,使劲地点了点头。

1月22日,申莉上夜班,她早早来到科室,穿上防护服,把身体裹的严严实实的,还有点小兴奋,感觉自己挺伟大。进入隔离区,病区很大,病人也多,第一天就收治了25名。穿戴防护用具后人很不方便,走路变慢,说话要扯着嗓门,拿东西不利索,护目镜上总是一层雾。因为是隔离病房,全程无陪护,除了治疗工作,病人的生活护理,也就是吃喝拉撒都要负责。临时构建的病房,很多设施不到位,仅给病人烧开水都要耗费很大的精力。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申莉发现,这次的战疫和她理想中的产生了差距。“一个班下来,我就崩溃了。十几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没有一秒钟开小差的时间。脱下防护服,人就像一滩水,瘫在了椅子上。整整半个小时,我没说话,也没力气动……”电话里的声音停顿了几秒,然后是哽咽:“非典时,湖北不是主战场,没有这么多患者,那时还年轻,身体也好……可这次……眼泪哗哗地……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窗外的黑暗无边无际,枫树上仅存的几片枯叶在寒风中瑟瑟作响,申莉独自回到新租的小屋,怎么也没有办法入睡,躲在被窝里翻手机。翻着翻着,突然看到老公发的朋友圈:“2003年全国非典疫情暴发,当时还是女友的老婆主动报名到一线支援,参与救助发热患者,因欣赏、钦佩我们相爱成婚。今有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她再次主动报名到一线。第一天下班回来,就躲我们远远的,主动把自己隔离开。我只好临时给她找个落脚点,尽可能让她吃口热乎饭,现在我直想说:媳妇儿啊,以后这样的机会要留给年轻人!”

看着看着,申莉又泪奔了,但这一次,泪光是闪亮的,身体里涌动着很多很多的爱和力量。

“为战而战,加油!”申莉在朋友圈里一笔一划地写下。

不过是几天的时间,病人就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每班工作时间也越来越长。上一个班,抢救病人,心肺复苏,收治几十名新患者,因为病情程度不同转入转出几十个,已经成为常态。防护用具紧张,穿脱衣服花费的时间也长。申莉尽量在上班前吃得饱饱的,多吃硬饭,不吃稀饭,不喝汤,不喝水。同事们开始用成人纸尿裤,但听说有的已引起泌尿系感染,她不敢用。口罩眼镜把鼻子、面颊、额头耳朵,都压出深深的红痕,特别是耳朵,疼得碰都不敢碰,鼻涕常常混着口罩里面的蒸汽一起流到嘴巴里,也没空尝一下是什么味道。

病人年龄不等,有70多岁的老爷爷,也有在武汉上大学的学生。申莉印象最深的是33床,40多岁的中年男性,病情很严重,呼吸困难,气喘得厉害,平躺在床上都不容易。做血气分析时要穿刺,他很配合地勉强躺下,可是自己护目镜上有雾,越想快越是出错。向来穿刺技术过硬的她,竟在关键时刻穿刺失败,申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时,病人却很温和的说:“没事,没抽好,再来一次,没事的。”

“疫情暴发,他们是受害者,心理上身体上都要承受很大的压力,需要我们安慰,现在却反过来安慰我。”申莉说。“因为自责,眼泪呼地一下又开始顺着护目镜流。”还有一位申莉印象也很深刻,因为怕病情变化,她们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病人测体温。而这位病人,每次去时,他都会提前量好,并记录清楚,说这样可以节省护士的工作量,少跑点路。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却让科室的几位护理人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也有一些病人会发牢骚。有的嫌饭菜送的太慢,有的怕被交叉感染,有的不停质问病情为什么没有好转……然而,这些对于申莉来说,实在不算什么,都能理解。

1月25日,正月初一,刚下班,手机就响了。“莉莉,昨天大年三十,你们怎么没回来?”原来是妈妈。

申莉这才知道,除夕之夜已经过去,自己竟然忘了给家里掛个电话。想想自己,忙得晕头转向,一头扎在病房,分不清白天黑夜,哪里还知道每天是什么日子。没敢和妈妈多说,申莉强忍着泪水挂掉了电话。

“我发现,情绪不仅是病人,也是医护人员最大的敌人。”申莉说。

恐惧、慌乱、折磨、失望、痛苦、忧伤、孤独……这些在医院苍白色光影里笼罩着病人的情绪同样在影响和攻击着每一位医护人员。

所以,手机里看到有医护人员崩溃大哭的视频,申莉特别理解,她也陪着哭。看到有的危重病人和家属绝望的神情,她也泪流满面。哭泣也是释放情绪的一种方法,朋友、家人、同事、领导的关心鼓励也是。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靠内心岩石一样坚硬的信念和毅力。申莉说。

为众人荆棘中开辟道路者,总会不乏关怀。很快,申莉和同事搬进了医院为她们配备的宿舍,生活用品俱全,饮食也是合理搭配,专人配送。同事见面的时候笑容多了起来,会主动聊到哪床病情有减轻,哪床家属又送来了爱心水果……申莉知道,她在渐渐适应发热病区的工作和生活,同事们也是。

“2月3号,是个好日子,要立春了,有阳光,还有白云,真美。今天,第一例治愈患者要从发热病区出院,这在我院是首例,在襄阳市也是首例。这位患者的痊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和我的同事们看到了曙光。我发现,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也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我还发现,17年来,我的初心从未改变。面对疫情,白衣天使就是白衣战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坚信,和17年前一样,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通话结束后,申莉发来了这段她新写的日记。

我看了看通话记录,整整一个小时,旁边的抽纸也用了整整一盒。我知道,同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话,但是我毅然选择了结束。我明白,她需要休息,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她,在等着她,盼着她。

要给家宝做个榜样

决定采访郑艳是因为一张照片。绿茵茵的背景下一张充满委屈的小脸,短发、单眼皮、大眼睛、高额头、皮肤白晰细腻,惟一的不足之处是鼻子,红、肿且下塌,明显是被外力挤压过。侧面有几个俏皮的小字:被毁的天使之容。

照片是老同学小苏发来的。她说你看照片上的美女,我们科室的小护士,主动申请去一线发热病区,刚去了两天,脸就成了这样。小苏现在是襄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护士长,一直在参与组建该院的发热病房。

电话接通的时候郑艳还在大声地喘气,我说你在忙什么?她说家宝他爸送衣服刚走,在停车场。我说,你们见面了?

“离得远远的,他把衣服放在地上,就走了……只说了4个字。他问还好吧,我说好。”一瞬间,空气突然变得有些凝滞和压抑,电话里明显传来了抽泣的声音。

这对“80后”的小夫妻,从高中开始恋爱,到结婚,到家宝三岁半,15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开过。而今天,她不让他靠近,怕病毒会传染。他不敢多说,怕说多了她会控制不住。深呼吸,然后狠心地迈开步子。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转过身后,两人都开始不停地抹眼泪。

“这些天,我一直在哭,焦虑哭、害怕哭、高兴哭、感动也是哭,一直在挣扎。”郑艳说。

大年三十和初一,郑艳哭得最厉害。因为那两天是第二批志愿者报名时间,医院把二号楼全部改成了发热病区,需要一大批医护人员。第一批征报时,郑艳就想去,可她没敢报。儿子家宝才三岁半,她放不下。这一次,她不想再错过,却仍然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她决定寻求外援。先问家宝爸,家宝爸说,你还是先问问家宝他姥爷吧,我怕老爷子知道了问罪,说我没把你照顾好。她就开始给家宝姥爷打电话,然后是姥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姑嫂、叔伯、闺蜜、邻居……一连串地打了几十个。让她没想到的是,所有的回答全是两个字:支持!就连平时最宝贝她,不让她做一次饭,拖一次地的家宝奶奶也说,去吧,这是你的工作,年轻人就应该冲在前面,但必须做好防护。

报名的前一天晚上,夫妻俩关着门,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凶险全勾勒了一遍。然后开始刷抖音,看到抖音上到处都是全国各地医疗队、医疗物资队以及生活物资队等驰援武汉的视频,两人的心慢慢定了下来。他伸出手说:放心地去吧!你负责治病救人,我负责给你保电护航。家宝爸是国网襄阳供电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单位的“青年安全先锋”。她伸出手和他击掌:好!我们一起给家宝做个榜样。

“从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起,突然感觉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郑艳说。防护服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道屏障,它还是爱,是责任、是义务、是担当、是信念、是使命、是即将开始的战斗、是血肉之躯与病魔搏击时的力量和武器。

所有的战疫都不会那么顺利,第一天上班,郑艳就遇到了问题。刚穿上防护服,就恰巧赶上生理期,肚子疼,腰痛,喉咙痒,嗓子也疼。却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还不能上厕所。防护服像一个蒸笼,蒸得她全身发肿,喘不过气。8个小时的时间,她命令自己站着,不能坐,她怕自己一坐就起不来。

一层楼两个病区,32张病床,只有16个护士轮流倒班。病人多,事情也特别多。穿上防护服后,人变笨了,平时一倍的工作量,现在要花三四倍的力气才能完成。护理工作她倒不是很怕,总是能够顺利地完成。她怕的是那些精神和思想上有问题的病人。

一个从武汉回来的小伙子,低烧、鼻塞、咳嗽、全身症状不严重,他一口咬定自己只是轻微的感冒,绝不可能是冠状病毒肺炎。他害怕医院,他说住在医院只会引起更多的交叉感染。不停地大声吵着闹着,缠着医护人员,坚持要出院。他找郑艳,郑艳却不敢让他靠近。她不是怕病人传染自己,而是不知道自己防护衣上是不是会携带病毒。疑似还没排除,怎么能出院呢?在医护人员的心里,每一位疑似病例都不能马虎,要像确诊患者一样认真对待。

一位70多岁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还有轻微的阿尔茨海默病,因孙子从武汉上大学回来被感染。开始发作时高烧,呼吸困难,特别严重,经过治疗后有所好转。可是老爷子时常犯糊涂,过几分钟就想出病房转一圈,若是得不到呼应就嚷着要回家,要逃跑。他不配合做雾化,不配合做检查,也不配合打针,凡是治疗项目都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只好轮流来劝说,哄孩子一样,想尽了办法,就差叫保卫科了。郑艳特别怕老爷子一不小心又溜出去,稍微有点空隙就赶紧过来看看。

郑艳最喜欢的还是乐乐,一个7岁的小男孩。圆脸,翘鼻子,大眼睛,为了过年新做的卷毛造型,懒懒地堆在头上,像动画片里的洋娃娃。乐乐特别懂事,打针的时候也不哭,表现得像奥特曼一样勇敢。不发烧的时候爱笑、爱背唐诗、听故事、看动画片,还喜欢调皮地喊护士阿姨。护士阿姨都很宝贝他,担心食堂的伙食不够营养,总是悄悄地给他带牛奶、面包、鸡蛋、零食和水果。郑艳带得最多。她喜欢看他调皮的样子,怎么看都看不够。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儿子家宝,也是这么活泼,这么可爱,也喜欢会打怪兽的奥特曼。郑艳每次看到乐乐发烧时脸红扑扑的样子,就会揪心似地疼,特别难受。无论如何,哪怕是为了孩子,也要坚持下去,打好这次病毒狙击战。她做了一个深呼吸,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

说到深呼吸,郑艳笑了起来。她说这是她和家宝爸发现的控制情绪秘诀。无论两人闹别扭还是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遇到麻烦时,都会让自己深呼吸,静一静,再静一静,特别有效。这大约是“80后”小夫妻才会有的相处模式。

坚持到下班,脱下防护服,郑艳就换了模样。不吃不喝的8个小时,别人一下来就开始抱着饭盒儿狼吞虎咽。她却不,她要照镜子,看看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迫的伤口怎么样了,还要拍一张秀给家宝爸和闺蜜(原本还会发给爸妈,可自从爸妈看过一次在电话里噼里啪啦叮嘱几十遍要保护自己后就不敢再发)。然后迅速赶回宿舍,刷牙、洗脸、洗头、洗澡、一遍一遍地消毒,没有这一套从上到下的程序,她就不敢吃饭。她不知道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像空气像鬼魂一样的病毒藏在哪里,也没有办法消除内心对病毒的恐惧,只有尽可能地做好每一步防护措施。

休息时最开心的时刻是和家宝视频。家宝会乖乖地说,妈妈加油,你是最棒的,我听奶奶的话,等你回来。家宝还说,等病毒都死掉了,你可不可以带我到游樂场看恐龙?这几天,她发现,家宝长高了,也胖了,可是对自己没有之前亲热,话也少了。心里有些小小的失落。时间过得真快,家宝和奶奶回老家快一个月了,见面的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呢。

说来也巧,刚放下电话,就收到了一则市里的电网新闻:“青安先锋”在行动,看最美“逆行夫妻”。新闻的最后是这样说的:一个治病救人,一个保电护航,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许威和郑艳这对“80后”的年轻夫妻勇做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光明使者和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

新闻里还配有照片,帅气的小伙子许威在仔细地排查电路隐患,苗条的郑艳在专心致志的给患者输液。可惜都戴着口罩,看不到他们朝气蓬勃的脸。这两张照片,家宝一定认不出来,但是他们认真负责的样子,家宝一定会记得,因为,这将是他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最好的榜样。

妈妈让我每天必须吃个鸡蛋

“妈妈说我太瘦了,每天报平安时都要问一遍,今天吃鸡蛋了没?”刚上班三年,爱画画的谢文飞在电话里的声音甜甜的,清澈如溪流,和她的网名“牧蘑菇”一样,透着童话般的可爱。

如果你以为谢文飞就是个天真可爱的邻家小女孩,那你可就错了。谢文飞虽然年纪小,头发长长的,身材也瘦瘦弱弱的,一脸清秀,骨子里却像个男孩儿,坚强勇敢,有一股天生的倔劲儿和冲劲儿。当年上护士学校时她就是学生会干部,成绩好工作能力也强,在毕业前夕被老师强烈推荐成为学校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任劳任怨,冲在前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这是谢文飞报名参加抗疫战争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当然,若说一点也不害怕,那是假的。我也有恐惧的时候,那就是来的前一天。我一直在纠结该怎么向爸妈开口说我报名的事情。还怕万一我被感染上病毒,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奶奶和爸妈的余生该怎么办……”谢文飞轻轻地说。

可是,到了第二天,和同事们走进病区,什么恐惧和挣扎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谢文飞说发现了两件事情:一是自己的背后站着很多很多的人;二是有很多很多的人在等着她。

站在背后的都是谢文飞尊敬和喜欢的人。感染科刘老师刚有空闲来做预防感染的培训;第一天刚上班老同事申老师就特意赶过来指导和鼓励;郑老师脚受伤了,也坚持不回家休息;马老师为了给大家提供物资保障,每天晚上都忙到12点以后才下班;宁夏赶来支援的两位姐妹,有工作时总是冲在前面;领导安排了单人宿舍还提供可口的饮食,餐餐有妈妈说的鸡蛋……有这么多人在前面顶着,谢文飞的恐慌和挣扎渐渐变成了从容和自信。

病房爆满那天,不得已病房单间改双人间,双人间改3人间,3人间改4人间,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姐妹们顾不上吃饭喝水,鼻子被N95口罩磨了多个水泡,双手因为长时间戴双层手套及多次消毒严重起皮,防护服太封闭穿在身上忙起来直冒汗,带上了防护镜看不清人和物,更看不清电脑,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每一个小小的身体都释放着巨大的能量。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团结就是力量。面对疾病、疫情……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身份:白衣战士。

病人实在太多了,每一个病人都满怀着期待和希冀的目光。那些像一道道闪电组成的玻璃墙,常常刺得谢文飞不敢回头。

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和有肾病的儿子同时患上了冠状病毒肺炎,住在不同的病房。老奶奶每天都会问谢文飞:儿子今天病情怎么样?饭吃了多少,吃了些什么?今天针打了没有?透析做了没有?体温是多少?儿子病房的消毒液用完了没有?儿子这几天的检查结果怎么样……这位满头白发,走路蹒跚却事无巨细的奶奶,让谢文飞想起自己的奶奶。如果不是穿着该死的隔离服,那她真想抱一抱奶奶,让她把悬着的心放下来。

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住进了发烧病房,因为是隔离病房,家属不能进。这个女孩的爸爸便一直守候在病房门外,不时地询问病情,并带些牛奶、面包、鸡蛋、薯片……等让谢文飞帮忙转交。可是这个女孩的体温忽高忽低,血氧饱和度也是忽高忽低,病情变化莫测,进展特别快。谢文飞看着病房外那个疲惫焦灼转来转去的身影,再也不敢靠近。她感觉自己像一个犯了错的学生,神情沮喪地徘徊在老师的视线之外。

最让谢文飞记忆深刻的是看到同事也被感染。一位她特别尊敬和佩服的内科大夫,因为在发热门诊上班被感染,住进来的那天是凌晨二点,正好谢文飞在值夜班。来的时候大夫精神看起来很好,还在微笑着和她打招呼。谁知道第二天下午病情就突然发生变化,血氧饱合度降到了60以下,直接转到重症监护室上了呼吸机。知道消息的谢文飞和科室里所有的同事都躲在角落里失声恸哭起来。魔鬼用他阴影般的手掌,把这些亲密的同事、战友和亲人们都推上了一个巨大的悬崖,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是谁掉下去。

“病房里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太多了……讲一天都讲不完。”谢文飞说。虽然到发热病房的时间并不长,但让谢文飞感到自己变了许多。她发现自己做事情比以前有计划、变得细致、耐心、迅速,工作也更有效率。她感觉自己长大了,突然间领悟到了情感和生命的真谛,学会了“共情”,能够让自己很快地换位思考,和家人、同事、患者以及患都家属都能很舒畅地沟通交流,达成内心的共识。“现在最开心的事情是看到病人出院,真希望这疫情能快点结束。”在采访的最后,谢文飞笑着说。

当然,消灭病毒,让疫情结束,这不仅仅是谢文飞的愿望,也是所有医护人员和我们十多亿华夏同胞共同的愿望。

猜你喜欢

防护服病房病人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谁是病人
巾帼风采
抗疫空调防护服及其保障系统
特殊的“衣服”特殊的爱
病房
便宜的病房
病人膏育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