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路径探索
2020-06-19杨国辉朱迎春
杨国辉 朱迎春
摘 要: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学生,既是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又是新时代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融合的需要。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构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培养机制。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依托学校“151”素质拓展平台,进行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取得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 工匠精神 系统化
课 题:本文系教育部关工委研究课题(201829)“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关工委育人模式与实践研究”、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市直高职院校课题(FJ201805)“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由民间倡导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所谓工匠精神,学者王丽媛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專业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创新素养。
一、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使用1 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扩大就业,2019年培训1 500万人次以上,三年内培训5 000万人以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解决当前人才供给中高端需求与低端供给之间的矛盾。高职扩招,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高技能人才对于工作的敬业态度,对于产品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推动了产业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产业升级。工匠精神所引领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了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2.是企业与高职人才耦合的需要
德国的匠人文化,将宗教的虔诚内化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数量,日本居首位,日本将工匠精神融进生活日常中,形成了牢固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经久不衰。根岸康雄(日)在《精益制造——工匠精神》讲述了日本的中小制造企业数十年如一日。不计成本,最终成就了世界领先的日本制造品质。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家经济增长的精神驱动。
在国内研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学术界没有明确的标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小鲁指出,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高职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较低,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养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都不够成熟,在培养目标、内容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培养体系,职业素养因为无法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而被忽视,而工匠精神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为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点,高职院校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机制。
二、“151”模块化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
1.以顶层设计为主导,建设“1”支全员化的工匠精神育人团队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错误思想影响了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旧思想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升学制度缺乏开放性,在专业设置方面无法与高一层次教育体系实现顺利对接。社会对高职存在的“偏见性”,也形成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的错误认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构建积极健康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从实施主体上应体现全员育人,把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主体作用。聘请企业家、技术能手及优秀毕业生参与学校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职业素养提升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进一步深化校企双元教育。
在学校管理层面形成合力,围绕工匠精神培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处室、各学院等部门互相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级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方贯彻落实,形成常态化、长期性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设立工匠精神培养指导委员会,联合企业制定培养方案。打造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所组成的工匠精神培养导师团。开拓渠道,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开拓职业素养提升渠道,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服务。通过校内外培训、深入企业调研、校内外锻炼提高等方式,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工匠精神培养导师团,见表1。
表1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导师团培养计划一览表
培养对象 培养计划 预期目标
校内导师 参加工匠精神相关教育培训;参加课程建设研修;到企业参与工匠精神调研、锻炼 在课程建设、指导工匠精神项目实施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各项活动中起骨干作用
校外导师 赴职业院校考察学生管理工作和以工匠精神核心的职业素养提升情况;赴各地工匠精神研修理论与实践 了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设计、开发、实施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项目的能力
2.创新“5”大职业素养模块,发挥工匠精神的熏陶作用
由于工匠精神理论研究的“空场”,使得实践也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基本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等方面简单地涉及,并没有深入和完善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内容。因此,本文以工匠精神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构建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构建“5”大素质拓展模块,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呼应。
(1)以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为根本,强化“道德素养”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执著敬业的职业精神、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以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为根本,高职院校要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文明修身工程、志愿服務工程。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博物馆、科学馆等单位合作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每学期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以大学生论坛为平台,结合形势,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举办报告会、论坛。开展文明养成教育,编印《文明礼仪手册》,每年在学生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宣传和推广,融汇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
(2)以职业素质模块为核心,培养“专业素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养提升,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重点构建三大载体:一是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公选超市,二是学生科技运动会,三是素质拓展企业工作站。设立贯穿工匠精神的学生自主参与技能锻炼及创新研发的第二课堂。把各实训室开放项目如教学实训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开发项目、综合设计项目等课程化,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入融进职业素质拓展的三大活动载体中。打通校企通道,定期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行业精英、企业家等来校举办工匠精神的讲座。立足于社会形势、科技发展、就业形势等主要内容,充分反映社会、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要求。
(3)以人文素质模块为基础,打造“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高职院校要重点建设名师讲坛、文化长廊以及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定期举办名师讲坛,邀请校内外名师名人,围绕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区建设文化长廊,设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有关“历史文化板块”“岭南特色板块”“优秀企业文化板块”“优秀校友成长历程板块”“影视科技文化展播板块”等主题内容,展示学校发展成果,优秀学生作品以及武术、南狮、粤剧、剪纸、陶艺、木版画等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展示内容、创新展示形式,努力将学校的历史文脉、办学特色和治学成就转化为工匠精神的传播优势,将文化长廊建成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熏陶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成为工匠精神宣传的名片和窗口。
(4)以身心素质模块为保证,锤炼“心理素养”。组织开展学生身心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强素质拓展导师的培训,在现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拓展训练基地。第一,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拓展心理素质训练功能。设接待室、咨询室、测量室、减压工作坊、团体活动室、宣泄室、放松室等场所。通过情境创设、体验感悟、团队互动等专题活动设计,组织开展“融冰模块、信任模块、沟通模块、协作模块、分享模块”等模块训练,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第二,在建设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确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为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第三,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把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毕业前均参与至少1次训练,提升学生人格、磨炼意志、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等,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夯实根基。
(5)以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为目标,营造“创新素养”。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对人们行为会起到固化的作用。要使人们具备“工匠式职业技术技能”,首先需要培养“工匠式思维”,培养自主劳动思维、品质劳动思维、创新劳动思维。
创新创业素质是培养学生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的目标,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长远性需求。高职院校要依托高新创业中心有限公司,重点建立“一系统、一中心、一基地”,即建立“创新创业模拟实训系统”“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以及“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搭建“模拟创业—实践创业—真实创业”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知识结构,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实现技能的创新。创新思维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生命力。提升创新素养,才能促进技术技能的长远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根本价值所在。
3.建立“1”套培养考核与评价系统
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考核与效果评价体系,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式。重点是建立两个系统,两套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是基于5大素质拓展模块的工匠精神培养测评系统,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学分考核;二是建立基于职业素养评价的工匠精神培养系统,实施多方评价机制,加入实习实训单位、用人单位以及企业行业协会的评价;此外,建立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管理系统、素质拓展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档案管理。
总之,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弥补和完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中的不足,也是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人才对接的重要焊接点。打通校企合作通道,转变职业教育传统观点,构建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卢鹏鹏.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杨理连.高职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4(3).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