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促稳 实干为要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0-06-19杨柳
杨柳
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9年工作情况,明确了2020年政府工作任务。
报告指出,去年,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中央指导组加强指导督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开展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按程序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不误农时抓春耕。不懈推进脱贫攻坚。发放抗疫一线和困难人员补助,将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1倍。这些政策使几亿人受益,及时有效促进了保供稳价和复工复产,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
报告提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今年已过去近5个月,下一阶段要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抓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出台的政策既保持力度又考虑可持续性,根据形势变化还可完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以政策支持。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财政部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加法怎么加?刘昆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财政收入将会下降,建议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比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中央财政还将发行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等。减法怎么减?主要是惠企惠民,减税降费。刘昆说,去年我国减税降费的规模达到2.36万亿元,今年将继续实施。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预计今年减税降费的新增规模会达到2.5万多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共20页,支持企业发展就占了一页的篇幅,可见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视。”关于如何扶持中小企业,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上介绍称,去年对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降低了税费,今年将全年延续执行这个政策。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政府一共出台了90条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对中小企业克服眼前的困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将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细则,尽快落实。“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地落实这些政策的情况做一个第三方的评估,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能够使这些政策尽快落实落地,使广大的中小企业能够真正有获得感,能够克服目前所遇到的这些困难。”
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处在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又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化的疫情考验,这些都为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这是最大的务实,也是对老百姓最大的负责。“我们确定的是什么?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没有变;是我们继续给企业减负,稳住市场主体的目标没有变;是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稳定就业的决心没有变。这些能够让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有国才有家,国家发展稳定了,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光北也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往年那么长,但是分量很重,字字句句说到实处,全篇贯穿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为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这些举措是具体而明确的,既温暖又贴心,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凝聚力。
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称,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類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国企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称,眼下,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面对难以预料的影响,报告着重强调了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不仅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而且充分肯定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相信不管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就业的进程,还是积极进取迎接战略机遇期,互联网科技产业都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就业压力增大,政府在每个细节上都做了实实在在的全盘考虑,而非简单地刺激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二级编剧、作家蒋胜男表示,“我们国家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重重困难中前行。相信我们一定能克服危机,登上新的台阶。”
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谈及5G发展,苗圩公布了一组数据:现在我们每周大概要增加1万多个5G的基站。4月份,5G用户一个月增加了700多万,累计已经超过了3600万户。“5G从今年以来加快了建设速度。虽然受疫情影响,1、2月份甚至3月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各个企业还在努力加大力度,争取把时间赶回来。”
今年,“新基建”成为两会热词,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市场。短期内,在抗击疫情方面,无论是病毒基因测序还是疫苗研发,智能科技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经济方面,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依赖于新基建支撑起的“在线经济”形态。长期内,5G等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将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新基建是撬动新兴产业的重要支点。在当前大变局、大疫情、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冲击、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有效举措,也是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基建对于当前拉动GDP稳定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有重要的提振和牵引作用,同时会带来核心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机会,并推动新消费的形成,对未来的消费升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商务部部长钟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外贸外资对我国税收的贡献超过25%;外贸外资直接间接就业超过2亿人,而这仅是个缩影。”谈及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外贸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并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帮助、支持,降低了企业的压力,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我们认为,只要外贸主体能够稳住,那么我国的外贸就一定能够稳住,能够发展。”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成为今年两会文艺界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认为,网络文学“走出去”有着先天优势,它建立在国际化的基础上,是国际化的产物。全国政协委员、炫世唐门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作家张威(唐家三少)也表示,网络文学的故事性使它能够传播开来,故事是世界性的,把文化潜藏在故事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好办法。
据中国作协统计,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发展,目前已有超过4.5亿读者,1400多万网络作家,以及60多万专职作家。尽管“出海”时间不长,但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已经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实体版权输出的“1.0时代”,到IP多元化传播的“2.0时代”,再到海外产业业态布局的“3.0时代”,初步实现了“三级跳”。不到10年时间里,不少中国网络文学平台集成了作者培训、签约、版权代理、出版发行、IP开发多个产业链条,用户群从东南亚、东亚拓展到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影响力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影视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在“走出去”方面亦表现不俗,《步步惊心》播出韩版,《甄嬛传》走进美国,《仙侠奇缘之花千骨》在泰国一上市便被抢购,《陈情令》在泰国、日本热播,《亲爱的,热爱的》在Viki、MyDramaList等视频网站均获得了较高评分,《长安十二时辰》已授权给美国亚马逊、马来西亚Astro、新加坡Starhub等多家视频网站,《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只喜欢你》等剧在韩国“中华TV”播出……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刘家成表示,通过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比如我们看欧美大片、看他们的文艺作品,除了看故事,更多的是看他们的风土人情、看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反之,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看的也是你的中国味道。中国味道正是我们的一张亮眼的名片。”
人才培养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提出,要提升国际话语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要站在东方人的立场,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视角和他们的语言系统进行对话和沟通。”在他看来,所谓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娴熟的语言能力,还需具备新闻、外交、国际政治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曹可凡建议政府全力支持媒体中的优秀国际新闻从业人员前往高校进一步深造不脱产硕士、博士,并提供经费保障,真正打造“产学研”结合的人才资源平台。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加强防疫科普宣传,调动全行业力量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持续组织全国性公益展播,在为抗疫营造良好輿论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线上“不打烊”,积极转变服务方式,创作覆盖面广、有针对性、多样化的文艺内容,以“云看展”“云剧场”“云演唱会”等形式,丰富人们居家时的文化生活。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新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更加多层次、多样化,这也对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迸发创作活力,源源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要。
“在这场持续战‘疫中,在中国和世界处于这个特殊节点时,中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与全国人民一起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共度患难,并用自己的作品激励人们的斗志、抚慰社会人心、丰富日常生活,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姿态,迎接光明的未来。”对于报告中提出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任务,陈崎嵘表示,文艺界人士要从报告中领悟到自己的重要责任。
刘家成表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快速变化的、朝气蓬勃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文艺创作的丰富素材,作为文艺创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大潮,用文艺作品记录时代、引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