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高中英语有效设问策略探究
2020-06-19周洁
周 洁
一、“问题导学”的起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教育部 2018)。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以下公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知识+英语学科能力+英语学科方法+英语学科思维+英语学科情感(马红利 2018)。知识、能力、方法、思维、情感等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导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问题导学”最早起源于医学教学,后来扩展到其他学科教学。“问题导学”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问题导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要求教师设计真实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和支持他们进行高阶思维,并引导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等(韩立福 2013)。在“问题导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无论是在问题形式、解决方法上,还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问题导学”都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能培养学生的知识、才干,发展其个性品质。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出发点,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师生合作交流,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课堂教学模式(刘福庆 1997)。基于此,“问题导学”模式是契合《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基于“问题导学”模式有效创设问题的策略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与传统的课堂有类似之处,又有本质上的不同。“问题导学”模式下提出或创设的问题是教师在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由学生自主生成的,或者是经教师点拨和启发后创设而成的,或者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而产生的,或者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小组实践活动中质疑而生成的“问题”(王建华 2013)。问题的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手段。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提出有效创设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精心选择问点,明确问题创设目的
所谓问点,就是问题创设的切入点。对于同一篇文章,可以设问的要点、方法有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而需要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四点:
1.问点要突出重点
在教材重点处创设问题,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阅读文章时,可以用“Do you know some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Why are they in danger?How can we protect them?”等问题突出重点,激活思维。
2.问点要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教学中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4 A Sleepless Night的阅读文章时,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图片和文章标题进行设问,让学生预测文章的主题及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问点要具体明确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创设的问题只有具体、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生词,教师需要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运用猜词技巧,领悟词语的含义,帮助理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语言知识点take up时,教师可以给出具体例子,针对例子设置具体的问点,让学生结合语境观察和归纳其不同的含义及用法,从而掌握这一短语的含义。
4.问点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设问要灵活应变。单句填空、句型转换、对比练习及语篇填空是最常见的设问形式,教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阅读文章First Impressions时,在学生理清了文章脉络和主要细节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阅读文章I Have Seen Amazing Things,要求他们通过语篇填空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归纳文章脉络的问题,从而灵活掌握文章脉络。
(二)准确把握原则,有效创设问题
创设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仅停留在简单的表层理解上,学生的思考能力就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考品质。一般来说,创设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创造性、开放性、启发性、拓展性、挑战性。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1 Friendship的语法学习内容“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为例,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见表1)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
表1
预设问题1要求学生掌握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基本结构,具有启发性。预设问题2引导学生对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问题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预设问题3注重对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预设问题4主要是把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具有拓展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独具慧眼,在易被忽视之处捕捉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点,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其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问题导学”模式下问题创设的技巧
问题的创设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创设的问题要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
(一)迂回战术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认知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测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从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预设问题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的语法内容“现在进行时表将来”为例。在教学之前,教师分别设置了3个自测练习,让学生预习和了解该语法现象,并了解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自测练习1:回顾“现在进行时”的基本结构,关注其主、被动形式。
(1)I’m reading the evening newspaper.
(2)Now it isn’t snowing outside.
(3)Are they playing soccer in the playground?
(4)The pandas are being studied in the research center.
自测练习2:回顾现在分词的构成。
以 run,write,leave,die,work,agree,tie,stop,cut,study,lie,travel,sit,dig 等为例,引导学生归纳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律:(1)直接给动词加-ing(例:sleep+ing→ sleeping);(2)去掉动词末尾不发音的e 加 -ing(例:bite-e+ing→ biting);(3)重读闭音节,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双写辅音字母加-ing(例:sit+t+ing→ sitting);(4)以 ie 结尾的,把ie改为 y,再加 -ing(例:die-dy+ing→dying)。
自测练习3:按要求改写句子。
(1)They are singing in the classroom.(改为特殊疑问句,对are singing和in the classroom提问)
(2)People are not protecting some animals well enough now.(改为被动式)
(3)The buildings are being painted by the artists at present.(改为主动式)
这些自测练习能让学生激活知识,有效预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教师预设问题作好铺垫。
原料:面粉约320 g,人造奶油108 g,鸡蛋 1 个,水约 50 g,盐 5 g,柠檬酸少许。肉(鱼肉、牛肉、猪肉、羊肉皆可)或蘑菇 200 g,葱、胡椒粉等各适量。
(二)抛砖引玉,水到渠成
这一技巧主要出现在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事例或语篇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掌握所学内容。以V-ing教学为例:
Question 1:这些谚语你最喜欢哪一个?V-ing在这些句子中的功能是什么?
(1)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2)Saying is one thing but doing is quite another.
(3)Saying is easier than doing.
(4)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ilt milk.
Question 2:在哪些句子中V-ing作主语?在哪些句子中V-ing作宾语?V-ing作主语时,观察它的后面你发现了什么?V-ing作宾语时,观察它的前面你发现了什么?
(1)Just dreaming for things,however,costs nothing.
(3)Spending money on himself or leading a comfortable life also means very little to him.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欣赏一些谚语,并把这些谚语的关键部分标记出来,然后根据关键部分提出问题,从而让他们分析这些关键部分的用法和功能是什么。
(三)自下而上,逆向思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从文章的标题、结构及写作思路等方面设问,让学生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寻找答案。这种自上而下的问题创设方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对思维的启发不大,一味地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暂时性抑制或思维定式。自下而上地创设问题,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能够让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下而上的问题创设方式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两方面的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中的阅读文章An Exciting Job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通过标题预测内容,而是隐藏标题,通过“What is the writer’s job?What is the writer’s feelings towards his job as a...?Does he love his job?”等问题导入课文,要求他们找出文章中每一段内容里描写作者心情的词汇,尤其是形容词,如 never bored,delightful,never frightened,enthusiastic,amazed等。然后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让学生描述工作的性质。虽然几乎没有学生能想到exciting一词,但是探讨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What is the writer’s feeling to his job as a...?”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既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出多元化答案,又可以引导他们创设出更多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助其深层理解和解读文章。
(四)聚焦重点,具体实效
高中英语教学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教师平均着墨,便难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熟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有效设计针对教学重点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4 The Global Warming中的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时,教师设计了以“问题导学”为驱动的泛读课教学设计,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这堂课的设问范围涉及预测、整体理解、细节理解、猜词等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及推理、判断、情感态度、目的等深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学生要重点突破的是以实体五颗星为主的Challenging questions部分的内容,其他部分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和培养其各种阅读技能,是对Challenging questions部分的铺垫。
(五)实时评价,高效设问
学习过程是在不断犯错、纠错、总结、反思中进步与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学习方法、过程及情感态度不断反思、评价与改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甚至高效地学习离不开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这也是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有效地反思、实时的评价能促使师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5 First aid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了以下反思与评价表格(见表3):
表3
表 3(续)
反思表包括语言知识、学习策略、课堂参与度、情感态度、存在的问题,着重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与努力方向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与实用性,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有效地创设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课型中。
结束语
基于“问题导学”模式有效地创设问题与《课程标准》提倡的“以生为本”是高度契合的。在“问题导学”模式下,问题的创设是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而开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的发现者、生成者和解决者,教师由显性主体逐步走向隐性主体,相应地,学生由隐性主体逐步走向显性主体,并在解决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丰富情感、挖掘潜能、促进思维发展的目标,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多元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