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于四川盆地丘陵区藜麦品种筛选

2020-06-19程学敏陈胜荣黄利国

四川农业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麦穗单株山西

程 磊,程学敏,陈胜荣,郭 伟,黄利国,许 超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藜麦(Chenopodiumquinoa)是苋科藜亚科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1-2],原产于南美洲。其生态适应型丰富,从海平面到海拔4000m山地或高原均有分布,且以高原分布为主[3]。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皂苷、多糖、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4],因营养价值突出,成为全球热门的研究对象。我国自1987年引进进行适应性栽培研究[5],到2008 年山西省率先实现了藜麦的规模化种植后[6],藜麦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全国种植面积仅 3333hm2,到2018年种植面积就发展到8000hm2[2]。主产区分布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吉林、河北及云南等地。四川起步较晚,近年在成都、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市等地试种藜麦也获得初步成功[3]。但是,目前我国种植的大部分藜麦种质为高原适应型,主要表现为喜光照,不耐涝和湿,能够忍耐0℃左右的低温,但开花期遇35℃以上高温则结实率不同程度降低[3]。鉴于四川盆地丘陵区气候特点,为促进区域藜麦产业的发展,引进抗病、耐花期高温、高湿的品种和资源,筛选培育出适宜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种植的藜麦品种成为必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1.1 气候特点 试验设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复安乡大小湾村(106°4′E,31°18′N,海拔352.4m),该区域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年均温15.8~17.8℃,7月均温26~28℃。无霜期长达290~320d,≥10℃活动积温为4800~5700℃。年降水量在980~1150mm之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约占全年的45%,秋季约占25%,降水变率较大。盛夏连续高温晴朗天气较多,常有旱情发生,尤其是中南部为四川盆地中伏旱严重地区之一,秋季多秋雨绵绵天气。

1.1.2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 有机质含量10.3g/kg,全氮0.9g/kg,碱解氮72.4g/kg,有效磷8.2g/kg,速效钾118.7g/kg,土壤pH值7.8。

1.2 供试材料

表1 供试材料及来源

1.3 试验设计

共4次重复,其中计产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1m2;取样考种1重复,顺序排列,面积10.5m2。各重复间走道70cm,小区间不设走道,四周设保护行。

1.4 田间管理

育苗移栽。3月10日用108孔秧盘育苗,每穴种子2粒,苗期统一管理,避雨育苗。本田年前翻耕,4月12平整厢面、划区,每667m2施复合肥30kg、油枯100kg,4月13日移栽。小区规格为4.2m×5.0m。行距0.5m,窝距0.3m,单株留苗,每小区10行,每行14株。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水。5月20日追施尿素150kg/hm2,5月16日、6月8日2次中耕除草。6月12日用高效氯氰菊酯(4.5%的乳油1000倍液)防治甜菜筒喙象,成熟时在取样区选取均匀一致有代表性的5单株进行考种,成熟时分别收获,实收计产。

1.5 观察记载标准

参照翟西均、王艳青等[7-8]的记载标准进行生育期及植株性状记录。

1.6 统计分析

采用DPS9.50版本及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参试材料的生育期分为两极(表2):从台湾引进的3个材料全生育期较长,从163~172d,属中晚熟种;从山西引进的5个材料全生育期在122~126d,属早熟种。出苗后各品种营养生长阶段75~128d不等。其中,嘉藜1号、2号和3号从出苗至麦穗期历时最长,为118~128d,其他品种历时75~83d。各品种整个生殖生长时间为42~47d不等,从麦穗-开花、开花-成熟的时间基本一致,最多相差4d。

2.2 主要经济性状

从台湾引进的3个品种明显与其余5个不同(表3):穗子着生状态上,从台湾引进的3个材料麦穗下垂,而其他品种均为直立;株高上,从台湾引进的3个材料株较介于306.7~336.2cm之间,平均319.4cm,其余的高只有71.0~106.0cm,平均只有92.9cm;有效分枝部位上,台湾品种介于149.6~163.4cm之间,平均156.1cm,其余5个平均只有11cm,相当于基部开始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9.0~26.8枝/株不等,平均17.8枝;主穗长12.8~36.2cm,平均21.3cm。

2.3 抗病抗逆性

试验中所有材料均未感病;抗倒伏上,3个台湾品种100%倒伏,状态全为斜,其中又有30%植株茎折,可能是因其穗段长、麦穗下垂且较重的缘故,其余品种没有倒伏。

表2 生育进程调查 单位:月/日、d

序号品名播期出苗4叶期麦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出苗-麦穗麦穗-开花开花-成熟全生育日数 1嘉藜1号3/103/224/47/107/228/2612212351692嘉藜2号3/103/224/47/67/168/2011810351633嘉藜3号3/103/224/47/167/248/291288361724博宣红藜3/103/224/46/16/107/13839331255博宣黄藜3/103/224/45/306/107/148111341266博宣白藜3/103/224/45/286/77/137910361257博宣三色3/103/224/45/246/47/107511361228博宣黑藜3/103/224/45/246/37/10751037122

表3 主要农艺性状 单位:cm、月/日

序号品名株高茎粗主穗长一次有效分枝数有效分枝部位初倒时间倒伏率%茎折率% 1嘉藜1号336.22.136.226.8163.48/12100302嘉藜2号306.72.028.522.9149.68/8100353嘉藜3号315.41.926.724.5155.28/16100304博宣红藜71,00.814.09.013.9无——5博宣黄藜93.21.113.221.011.2无——6博宣白藜75.90.912.811.013.7无——7博宣三色96.40.916.310.58.6无——8博宣黑藜106.00.923.016.87.8无——

表4 试验产量 单位:g/kg、kg/hm2

序号品名千粒重单株产量ⅠⅡⅢ平均折单产位次1嘉藜1号1.2253.85.034.84.674.83 a A2301.6 12嘉藜2号1.0149.64.284.474.024.26 b B2027.0 23嘉藜3号1.2851.74.294.384.574.41 b AB2101.6 34博宣红藜2.7316.20.620.760.820.73 de D349.2 75博宣黄藜2.3513.80.770.970.720.82 de CD390.5 66博宣白藜2.5912.71.421.181.021.21 c C574.6 47博宣三色2.4114.90.580.560.680.61 e D288.9 88博宣黑藜2.5413.51.290.960.821.02 cd CD487.3 5

CVse(%)误差变异系数=7.6269%

2.4 丰产性

试验产量从288.9 kg/hm2到2301.6kg/hm2,平均产量1065.1kg/hm2,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仅来自台湾的3个品种单产超过2000kg/hm2,最高嘉藜1号为2301.6kg/hm2,但它们的千粒重都较低,最低的嘉藜2号仅1.01g;山西5个品种中,博宣白藜产量最高,为574.6kg/hm2,但也仅为台湾品种单产的约1/4,博宣黑藜次之,为487.3kg/hm2,另外3个品种单产都低于400kg/hm2。但它们的千粒重都较高,在2.35~2.73g之间,是台湾品种的2倍以上。

3 讨论与结论

试验的8个品种中,3个从同纬度的台南引进,5个从较高纬度的山西引进,其表现型明显分为2类:台湾引进品种植株高大、麦穗下垂、着穗区段较长;山西引进的5个品种植株较矮、麦穗直立。因藜麦对光周期、温度等环境因子较敏感,可能因此造成以嘉藜1号为代表的台湾品种熟期变化不大,而山西引进的品种早熟。但山西引进品种开花灌浆期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温度相对较为适宜,避免了7月的高温酷暑。产量上虽有个别单株表现尚可,但其总体产量总的还是较低,千粒重表现较高。而从台湾引进的品种苗期生长时间较长,期间雨水充盈,因此今年营养生长较旺,植株高大,间接导致后期的倒伏;开花灌浆期从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中间经历了高温酷暑天,其中超过35℃的时间有17d,雨日天数21d,虽然高温高湿,但是3个品种完全能正常开花结实,虽千粒重较小,但产量水平符合预期,说明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引种台湾品种是成功的,至于产品品质是否也能达到相关标准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测试。下一步将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藜麦在该区域的生产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麦穗单株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彩虹色的雨
山西叹五更
影响间作马铃薯单株块茎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5TR—20型水稻单株单穗脱粒机的设计
三十里铺(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