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耳痒不能一掏为快 孩子五岁前禁止掏耳朵
2020-06-19陈丽
文·陈丽
指导专家·陈崇学(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杜晶艳(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喉科主管护师)
人耳内的皮肤特别薄,掏耳时如果用力过度,容易造成损伤感染,导致疼痛难耐,例如把鼓膜掏破则会引发中耳炎。常掏耳朵还容易把外界霉菌带进耳内,会引起又湿又痒较难根治的霉菌性外耳道炎。
很多人有掏耳朵的习惯,当感觉耳朵发痒时,就想“一掏为快”。有家长也习惯给孩子掏耳朵。然而,掏耳屎方法不对或者过于频繁会损害耳朵健康。
耳屎对人体有诸多益处
耳屎的学名是耵聍,为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的水分和钾、钠等元素。耳屎产生后一段时间,会随着水分挥发变成干片状,也可能是黏稠状,即“油状耳屎”,均属正常现象,并对人体有着诸多益处。
抗菌。耳屎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可起到轻度抗菌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因此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绝大多数人终生都不会发生耳朵发炎的情况。
保温、保湿。耳屎可帮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耳道内的皮肤过于干燥。
防止异物进入。耳道皮肤的细毛被耳屎中的油脂滋润,可阻挡外界灰尘、防止异物和小昆虫侵犯鼓膜。耳屎的特殊味道是很多昆虫的克星,正因如此,小蚂蚁或小虫跑进耳朵里面的情况也就很少发生。
防噪。耳屎的存在能一定缓冲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
掏耳朵不当引发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耳道内的耳屎可以缓慢向耳道口移动,在人咀嚼时自行排出。因此严格来讲,人们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如果有耳屎分泌旺盛的症状,可2至3周清理一次。由于个人体质的原因,有极个别人会因为耳屎较多,把整只耳朵口都封住的情况,即发生耵聍栓塞,这时就需要请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取出来。但无法自行排出的耳屎一般都比较坚硬或所处位置较深,清理不当很可能将耳屎推入耳道更深处,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反射性咳嗽等不适感,甚至对耳道造成永久损伤。
掏耳工具可致外耳道炎
掏耳工具本身就可能带有各种细菌,当它划伤皮肤时,细菌便会趁机侵入,引起流脓或耳痛。有些人掏耳朵时发现棉签上有血丝,却不太在意。但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相当于反复刺激外耳道的皮肤,不仅会造成外耳道皮肤损伤、发炎、粗糙增厚,甚至引起外耳道炎或湿疹等疾病。看似洁白的棉签上滋生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未经消毒就掏耳朵,在人免疫力低下时,就可能引发感染。尤其是在公共场所采耳的人,更容易患上霉菌性外耳道炎等疾病。
清洁不当可致颅内感染
由于耳朵与脑组织距离很近,当患上严重的外耳道感染、中耳炎时,对大脑来说就是风险,临床上有些患者因此出现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因此在掏耳朵前应先洗净双手,以免将细菌等带入耳朵,并且不能用手指甲、发卡、火柴梗等硬物掏耳朵。此外,不要用氧氟沙星水滴入耳朵来软化耳屎,这可能会使成块的耳屎变成膏状,堵塞外耳道。如果耳屎增多,甚至游泳、洗澡时耳道进水后,感觉耳朵痛痒、听力减退时,千万不要乱掏,应及时就医处理。
频繁掏耳朵会损伤鼓膜
频繁掏耳朵可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导致鼓膜发红、变厚,甚至流出少量脓液;还会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还可能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果诱发霉菌感染,耳内会瘙痒剧烈。此外,如果耳屎没有掏出来,还有可能将其推到了耳朵的深处,引起耳痛、耳堵,甚至听力下降,并且很有可能损伤到鼓膜。如果鼓膜穿孔的话,还会引起继发性化脓的中耳炎等症。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掏耳朵时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特殊人群掏耳更应慎重
如果经常掏耳朵,会降低外耳道对病菌的抵抗力,相当于去除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特殊人群掏耳时更应该慎重,例如,患有脚癣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有真菌病的人,在自己掏耳朵时,很可能会把真菌带到耳朵内,容易产生外耳道真菌病。而家长尽量不要给 5岁以内的孩子掏耳朵,因为掏耳朵时,孩子受到刺激而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如果孩子耳屎实在太多,应该到医院,请相关专业医师进行处理。
掏耳的正确方法和姿势
需要注意的是,掏耳的次数一定不能过多,耳朵实在痒的时候,才可以掏一下,一般一个月一次就可以了。掏耳时不能直接用手指头,也不能用棉签,可以用较软的棉棒。掏耳时一定要选一个干净并且没其他人的地方,不要让其他人来打扰自己,以免别人碰撞到自己,导致掏耳用具划伤耳道内的皮肤和耳膜。在掏耳前要洗干净双手,并侧着头,让被掏的那只耳朵尽量朝下。另外,棉棒伸入耳道内的深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厘米。动作一定要轻,一定要慢,可以慢慢旋转,将耳屎轻轻地带出一部分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因掏耳不当导致出现耳道损伤或其他相关问题,例如耳屎无法顺利排出,耳朵“越掏越堵”。或者在掏耳时有异物(如棉棒的棉花)掉入耳中,严重时出现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时,被掏耳者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治疗。C
TIPS
“油性耳屎”并非患病
平时掏耳朵,大部分人掏出的是干燥呈淡黄色的屑状或片状物质,也就是“干性耳屎”。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耳屎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别多,排出的是深黄色或是棕黄色油性黏稠物质,在尚未干燥时就已积满外耳道,有的甚至流出耳外,有的凝聚成团,俗称“油耳”,医学上叫“油性耵聍”。
油耳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治疗,更不会传染给他人。人们在运动、咀嚼时,耳屎会随着下颌关节运动而自行排出。耳屎分泌旺盛或排出受阻的油耳患者,定期到医院清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