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师行为规范,帮助小学生抵御软暴力
2020-06-18刘远举
刘远举
中国的小学老师应该有更专业、更职业化、详细的行为规范。比如,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能提及学生的家庭状况吗?调动座位需要一定规范吗?是否能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老师暗示班级孤立一个学生,是否属于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
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自杀坠楼的事,持续发酵。事情的详细情况,还有待当地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撇开此次个案不谈,如何约束老师行为,约束老师不正当地对学生实施软暴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却长期被忽略的真问题。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虽然并不具备很大的实际权力,但由于其工作具有不可量化、不可条文化的性质,老师仍然具有很大的自由量裁空间。这个空间,让老师可以在班级这个社会中调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所谓权力,正在如此。
小学生自杀,是极端的个案,但这背后,是老师与小学生之间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一个老师,有太多太多的办法,影响一个学生。把座位调换到最后或最前,调换到差生旁边,出言讽刺,提及不好的家庭状况,暗示同学孤立某人,无视进步,夸大退步,如此等等。特别在小学阶段,班级集体成员的心智、知识水平,都不成熟,更容易被老师操控。所以,如果说一个班级,是一个小型社会,那么,班主任,则是这个社会的君主,拥有对学生压倒性的权力与权威。
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家长讨好老师,种种怪相,根本上源于这种权力关系。2018年10月,在江西吉安,有几名家长未按老师要求批改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根据截图显示,老师毫不客气地质问家长:“昨天晚上赚了几百万?”“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老师敢于这么怒怼家长,显然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拥有权力。此外,家长在群里讨好老师,逢年过节,明里暗里的各种礼品、礼金,都是源于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这种压倒性的权力关系,要一直持续到初中、高中,随着学生在体力上与心智上的成熟,逐渐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班级这个社会也更加依赖于孩子本身的能力与性格时,老师才逐渐从这个权势的地位上退下去。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松一口气,更坦然地面对老师了。而这个时候,老师给家长布置各种作业,也自然减少直至消失了。
所以,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老师给家长布置任务,家长替老师工作,家长讨好老师,还有无数学生与家长的困扰,反映了老师在权力关系上的强势。当家长都被迫在群里给老师点赞,怎么能指望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扛得住来自老师的不正当的压力?
遗憾的是,对于小学班级里面的这种权威关系、权力关系,社会舆论缺乏重视。校园霸凌是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社会忽略了的是,学生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有可能来自老师。如果普通霸凌还能告诉老师与家长,来自老师的不公正待遇,学生根本无处可说,甚至,都无法判断对错,会天然地觉得老师都是对的。
教师,是一个被高举甚至被神化的身份。而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教师是社会化大分工中的普通一员,是一份重要但普通的职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类的说法只能存在于遥远的过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专业化、职业化的。
中国的小学老师应该有更专业、更职业化、详细的行为规范。比如,老师可以出言讽刺学生吗? 一次两次或许可以接受,但大量的、反复的讥讽,是可以接受的吗? 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能提及学生的家庭状况吗?调动座位需要一定规范吗?是否能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老师暗示班级孤立一个学生,是否属于严重的教学行为失范?
在当下现实中,一个老师实施这类行为,是没有明确规范的,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共识。
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对班级这个特殊社会之中大量互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老师对班级小社会影响的伦理规范,对老师的行为做出更为规范、更加仔细的规定。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中,更应该如此。
此外,在老师行为失范之后,还应有对学生的诸如转班、转学等系统化的救济措施。
每个小学生,一进学校,就要背诵《小学生行为守则》,其实,小学生最应该背诵的是《小学教师行为守则》。这样能帮助他们明白,老师的行为,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该告诉家长的,只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们避免来自老师的伤害。这是一个教育系统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