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农民画艺术特征与民族特色探析
2020-06-18王启芳简玲玲杨燕子李龙调韦宗强
◎王启芳 简玲玲 杨燕子 李龙调 韦宗强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0)
水城农民画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素有“中国民间绘画乡”之称,水城农民画是该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水城农民画融入了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元素,其画作题材丰富、构图独特、造型夸张、色彩分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认真研究水城农民画艺术特征、深入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对于不断推进农民画创新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城农民画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一)农民画的起源
农民画也被称为民间绘画。农民画最早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知名的农民画产区有上海金山、陕西户县、河北、江苏等地。由于作画者不仅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地道农民,还有牧民、渔民、工人、手作艺人、普通人等,真实记录着农村生活以及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后来都被统一称为农民画。农民画一般没有专业的美术绘画要求,一切都是随着画者的心思,利用简单的绘画技巧来作画,并于简单淳朴中流露出精彩的内容。
(二)水城农民画的发展
水城县在民国以前被称为“荷城”,因为这座县城周围环绕着水,像荷叶一样,所以得此名。水城县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白族、回族、壮族、满族等众多民族,保持着丰富且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水城县农民画的创始人是汪龙舞。在1984年第二届全国农民画展中,汪龙舞有二十幅作品入选,从此水城农民画的种子开始发芽和成长。汪龙舞继续前行,到各个著名的农民画乡交流学习,总结水城县特有的传统工艺并吸取其精华运用到绘画当中,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这些优秀作品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得到广泛好评,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有18件作品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凭借水城农民画画师和创始人的努力,水城县于1988年3月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农民画已成为水城县的文化品牌。
(三)水城农民画的传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农民画画师大多都是种地为生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丢下手中的画笔到外地去务工赚钱,以维持家庭生计。缺失画师,农民画作品就缺少产出、缺失传承。为解决这个问题,董成、徐承贵、徐承波等优秀画师开始在各个乡镇创办农民画培训班,壮大创作队伍,传承并保护农民画。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水城农民画不断提高画作的内涵和质量,并获得多项荣誉。2008年,水城县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水城县举办各种艺术画展、农民画培训班、农民画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培养传承人,目的是不让这门民间艺术失传。
二、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丰富
水城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多、水多、民族多,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淳朴的生活习俗一脉相传。少数民族中的服饰文化、装饰文化、节日风俗等多种多样,蜡染、挑花、刺绣等民间技艺结合本民族的制作手法和传承方式具有自己的特色。
水城农民画的创作题材源于农民的生活风貌、节日活动、农作物的收成还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民族习俗、传统民间故事等,如“姜央射日月”“蝴蝶妈妈”、赶花场、吊打鼓等;还有生动的农村生活,如徐承波的作品《讨南瓜》《摘毛栗》《摘樱桃》等。不管什么绘画题材,都表现了生活的原貌,也寄托了画师的情感,传达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
(二)构图独特
民间绘画的构图大多呈现“不合理”的形式,这里是说没有按照教科书式的绘画步骤来进行构图,而是根据作画者的想法和情绪来规划样式及大小。水城农民画的画师大多数都是朴素的劳动群众,大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文化教育培训,更别说美术绘画知识培训,但他们仍然创作出令人赞叹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绘画中注入情感,把画纸当作寸金寸土,珍惜画纸的每个角落,所以水城农民画的构图饱满且完整,搭配上奇特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给人带来和谐美好的幸福感。艺术是生活的来源,画师通过生活的积累,思想与巧手结合,通过巧妙的组合规划,把画面达到饱满、不留白的效果。
(三)造型夸张
美术绘画中的造型,讲究精准、比例合理、舒适可观。这种传统的造型艺术,千百年来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绘画中各有千秋。而水城农民画的造型表现出直观性,夸张、抽象,与传统绘画中的合理比例不一致。比如画面中的人物头颅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人比房子树木高大等,这与农民画师们的生活环境及创作理念有关。怎么去画是合理的?他们个人认为,只要绘画内容表达清楚、怎样好看怎样画,自己觉得赏心悦目就行,一切随心随意、乐在其中。
(四)色彩分明
水城农民画中色彩的运用非常重要,是整幅画作的点睛之处。农民画的颜色多为红、黄、蓝、白、绿、青、黑色,冷暖色调穿插对比,相互融合、对比强烈、主次分明。每种颜色都有着农民们赋予的特殊意义和情绪表达,欣赏者也会通过视觉感官去理解和揣摩绘画中色彩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去联想其中含义。水城农民画的色彩搭配艳丽明快,又不显俗气。颜色的运用也流露出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使得绘画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色彩的表达是艺术中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最能激发人类情感的物象。
三、水城农民画代表作品展示
水城农民画的画师们把饱满的构图、夸张的造型、色彩的搭配、民族元素以及具有地域性的丰富题材相统一后,使水城农民画的画面变得惟妙惟肖。如图1所示,这件作品是水城农民画传承人之一——徐承波的作品《刺梨熟了》。
这幅画作描绘的是水城县的特产刺梨成熟的时期,刺梨黄灿灿,苗族男女背着背篓去采摘的情景。这幅画清晰地表现了水城农民画的艺术特征,农作生活的题材,饱满且全景式的构图和夸张的造型。如图中人物的头部可以错位摆放,没有透视的五官神情和场景。
图1 徐承波《刺梨熟了》(68×68cm)
水城农民画的色彩的运用以暖色调为主、冷色调为辅,让画面给人燥热的感觉,还能凸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用苗族的服饰纹样填充服装,描绘头饰,展现出了民族风格,活泼的小狗在一旁跳跃,给画面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气息,和谐统一,给人幸福的感觉。
四、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
水城县地处贵州省的西南部,气候凉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彝族、苗族、布依族这三个少数民族居住人数较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民族符号,具体表现在本民族的信仰和服饰元素上。
(一)民族服饰
水城县的苗族支系分有小花苗、大花苗、歪梳苗。他们的区别在于服饰花纹和头饰佩戴不同,信仰习俗都差不多;苗族有枫木崇拜,把枫木看作是自己的祖先[2]。服饰色彩主要倾向于黑色、红色、黄色,与花草树木接近;服饰的纹样多为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活动等。所以,苗族的服饰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彝族服饰元素多为三角形、虎、太极、云勾等图案,花鸟为次要的辅助图,主要颜色是桃红、紫色、绿色[1]。布依族的服饰颜色以黑色、天蓝色、白色为主,花纹多呈现大小不一的格子样式,衣服边缘以花草树木为辅助图形,常见的图案都与大自然和农耕生活有关[4]。其服饰的种类多达20种,在色彩的运用中冷暖色调穿插表现,再结合传统手工技艺蜡染、挑花、刺绣等的制作经验,把服饰艺术装饰得与生活相统一,与大自然相协调。
(二)民族刺绣
苗族刺绣是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成平绣和凸绣。平绣比较简单易学,本族的人大多数都会这种绣法,是衣裙上刺绣的主要方法;而凸绣就比较复杂,工序繁多,绣出来的作品都比较立体,视觉效果更强烈。苗族的装饰图样有虫鱼花鸟、风俗习惯,这些都与苗族的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和祖辈相传的民族文化有关联。布依族刺绣分为素绣法、彩绣法、贴布绣和扎染法四种[4],其花纹图案都与生活中的农耕有关,与自然界中的植物有关,自然淳朴。
(三)民族建筑
结合地域环境,智慧的劳动人民打造出的建筑也是奇特又实用,村寨都建在半山腰上。彝族利用沙土建造平顶土房,布依族利用岩石建造石板房,苗族则是吊脚楼。房子外观和形状都会刻画本族的标志性图案,独具特色。各民族风俗活动也很多,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等[3],苗族的芦笙舞、酒文化、对苗歌、跳花节等都非常盛行。布依族的三月三地蚕会、四月八开秧节,六月六龙王节等,这些节日到来时都会精心的准备,相当的隆重,是少数民族的精神纽带。
(四)地域风俗
水城农民画的画师们把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生活文化、风俗文化等融入农民画的创作中,提高了艺术绘画的层次,给民间艺术绘画增添奇特的色彩。如图2,是徐承波的画作《谷风阵阵》。描绘了在秋天丰收季节的景象。高高的乌蒙山上,在一层层的梯田当中,苗家的妇女们穿着本民族的服饰,看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表露出丰收的喜悦情感。作者把苗乡的农作生活融入画面中,把苗族的服饰画进作品中,巧妙地搭配暖色调,凸显秋收气息,不用刻意表现,却呈现出富有民族气息的水城农民画的特点。
图2 徐承波《谷风阵阵》(80×80cm)
图3 徐承波《唢呐花鼓舞》(90×96cm)
图4 熊师提《背水》 (70×69cm)
图5 杨明芬《虎亲》(68×67cm)
水城县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各种习俗活动、各种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令人沉醉其中,韵味十足。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曾经说到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人的思想情感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富有少数民族文化风格的水城农民画,来源于实际生活,体现了对生活中事物环境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通过水城农民画的作品,可以了解村民们的习俗生活,了解绘画者的表现技法。
图3徐承波的《唢呐花鼓舞》,描绘了彝族同胞们农作物大丰收,用民间传统乐器唢呐来表现喜悦的心情,寓意为欢天喜地迎明天。图中人物面带微笑,手持乐器朝向不同的方向,加上彝族常见的服饰色彩和纹样,用黄色的底色作为衬托,层次分明,表现出了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和喜悦心情。
图4是熊师提的《背水》,熊师提是水城县陡箐村猴儿关组的村民,也是水城农民画手艺的传承人之一,多幅作品获奖。这幅画描绘的是歪梳苗同胞用木桶到水井边取水回家的场景。画面主要是玫红色和橘红色的色彩运用,以蓝色为背景色,凸显出了画面的愉快感,人物的繁多也提现出了同胞之间的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图5是杨明芬的《虎亲》,杨明芬是地道的陡箐猴儿当地少数民族农民。这幅画描绘的是苗族民间与虎相关的故事。虎是本民族的“魂”和精神的象征,能够保佑族人的平安、富贵、吉祥和繁荣昌盛。冷色调和暖色调穿插运用,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突出视觉效果;人物和动物的造型勾画地温和融洽,植物在人和虎中的衬托。表达出人与自然、动物要和谐共处,营造美好融洽的生活环境。
五、结语
农民画作为民间艳丽且淳朴的绘画艺术,总结了农村生活、习俗、活动并在农民手中孕育而出,表达了劳作后农民画师的所思所想,用这种独特绘画方式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向世人传达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大自然的魅力。水城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独特之处在于民族化的绘画风格,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绘画多了许多和生命的气息及色彩。面对新的形势,应不断推进农民画创新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