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航空灭火团队建设探讨
——以大理2018年“3·8”火场机群灭火实战为例
2020-06-18杨正波
杨正波
(应急管理部南方航空护林总站,云南 昆明650021)
1 大理“ 3· 8”火场机群灭火情况
2018年3月8日22时许,云南省大理市风仪镇东山村委会米总自然村发生森林火情,系为人为纵火。火灾发生后,南方航空护林总站8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大理基地M-26直升机参与扑救,调派丽江站1架H-125及两架K-MAX直升机支援,于当日随即投入战斗。9日,因火势较强,受大理地域性小气候影响,经M-26、H-125、两架K-MAX两架共计4架直升机编队对火场实施航空直接灭火,火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理州森防指紧急请求调派保山站、江川基地各一架K-32直升机支援,并分别于3月10日14时10分、16时57分调抵大理机场。至此,大理“3·8”火场共集结6架直升机编队进行机群航空灭火。经军警民2000余人和6架直升机地空密切配合,至11日19时05分,火灾实现完全扑灭,转入火场看守阶段。
据统计,截至3月10日全天6架直升机共飞行21架次31小时54分。其中,指挥、侦察飞行5架次6小时06分;吊灭飞行14架次22小时38分,共向火场吊桶洒水99桶,约376 t;调机飞行2架次3小时10分。
2 大理“ 3· 8”火场机群灭火的主要特点
2.1 K-MAX首次合成编队参与机群灭火
K-MAX是我国首次引进用于航空护林的高原中型载重直升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双旋翼布局、专门为执行外部吊挂任务而设计的直升机,可执行伐木、吊桶灭火、架线、设备吊装和建筑构件吊装等多种任务。其结构简单,高原性能好,安全性能高,吊挂能力强,一次能吊水2.5 t。在大理“3·8”火场中2架K-MAX直升机首次与M-26、K-32、H-125直升机混编参与空中灭火,就显现出现其在高原灭火中的吊挂优势。相比K-32、M-171直升机,K-MAX在机动灵活性能、机身重量、高原减载、燃油的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其高原悬停定点洒水的精准度非常之高,可对火点、烟点实施“精准打击”。相比M-26直升机长水带洒水,在打初发火、小火及大火中的余火清理上优势明显。同时K-MAX首次与其他机型合成编队实施航空灭火,初步检验与其他机型灭火的默契度和协调配合能力,获得了大量的灭火实战数据。但也显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机舱只能容纳一名飞行员,且飞行员均为外籍人员,其他工作人员无法上机;二是K-MAX直升机在与其他机型混编组成机群灭火需要有专门的指挥机作为指挥、引导,对指挥机依赖性强,影响了航空灭火的效率;三是K-MAX巡航速度较低,且无载人空间,相比K-32、M-171,它的最大航程和续航时间以及载人能力相对较差,在长距离调机、灭火中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四是国内目前掌握K-MAX飞行操控技术并能独立驾驶的飞行员匮乏。
2.2 首次聚集六架直升机
如表1所示,大理“3·8”林火扑救聚集的直升数量达到了6架,这也是南方十八省(区)自开展航空护林以来直升机在同一火场作业数量最多的一次。在同一火场上空实施扑救的飞机越多,需要有超高的飞行技术、协调指挥作战能力,飞行安全因素多,火场侦察更加精细,扑救难度大。实现6架直升机机群作战,不仅是数量上的突破,更多的航空灭火团队的默契配合能力,而且在航护业务技术上实现的是质的飞越,为更多机型处置重、特大火场及实施应急救援积累了经验。
2.3 六国机务人员组成飞行团队
大理“3·8”航空灭火团队的飞行、机务、航务保障等人员分别由俄罗斯、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中国等6个国家组成,实为一支航空护林国际飞行联队。同一火场、多国人员参战,虽然增加了协调、沟通难度,但却创造了难得的航空灭火交流学习机会,对学习积累业务技能、飞行技术、航空灭火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灭火配合等具有重要意义。
2.4 飞行观察员担当空中尖兵
此次火场扑救中,聚集了保山站、丽江站、普洱站、滇中(江川基地)共计10余名飞行观察员,负责空中侦察火情、指挥飞机准确洒水、提供最新火情态势,为火场前指制定扑救战术,调整作战重点传来第一手火场资料。飞行观察员通过机上作业,快速记录火场全面态势、勾画火场态势图、拍摄火场图片、视频等,对火场的扑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与民航机场协调力度
大理机场是全国第一个高海拔、高填方机场,原始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加之大理是知名的旅游胜地,航班密度大起降频繁,机场运营压力巨大。米总火场位于大理机场东南面约5 km处,处于机场空中走廊和净空控制区域。通过及时与机场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协商利用航班起降间隙,优先保障灭火飞行,并在确保机场空防、安防要求的前提下,简化进出大理机场手续,指定专人负责引领,为前指人员进退场、保障车辆出入和机组人员就餐提供了极大便利,保证了灭火工作的快速高效实施。
表1 南方林区2006-2018年机群灭火统计(3架以上)
3 高效能航空灭火团队建设的建议
3.1 组建航空灭火直升机机群
实现高效能航空灭火,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种机型的性能优势,根据直升机特点,对火场全面控制。从以往南方多起机群扑救重特大火场来看,组建直升机机群十分关键,且建议组建以轻、中、重3种机型协同作战机群,如同大理“3·8”火场一样,M-26、K-32、H-125等3种机型协同配合,灭火效果佳、火场控制力强,充分发挥了轻型直升机空中火场指挥、侦察作用,集中中、重型直升机灭火,最大限度利用航空护林各机型优势。H-125和K-MAX等轻型直升机,具有快速、高效、高空性能好的优势;K-32、M-171等中型直升机,载水量约2~3 t,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是高原洒水灭火作战的中坚力量;M-26为重型直升机,高原单桶吊水可达8~10 t,对小火场和长火线灭火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3.2 加强航空灭火指挥团队建设
航空灭火指挥员需要具备统筹、协调、组织整个火场扑救的能力。目前,航空灭火指挥团队建设旨在建议一支组织有序、统一指挥、快速执行灭火方案的队伍。由于国内现今机型多、机型性能不同,且机组人员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不畅、沟通困难等问题成了机群合力灭火的难题。建立指挥团队指挥航空灭火,利于机群在调入、补给、灭火、侦察和撤离过程中,各环节衔接准确,各飞机之间分工明确,指挥、灭火、侦察、火场服务有条不紊,确保灭火飞行安全有序开展,实现任务明确和指挥统一。
3.3 强化航空灭火飞行团队
飞行员是航空灭火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对飞行技术提出了不同要求。建立航空灭火飞行团队,选拔适宜多种区域作业的飞行员十分必要。这就需要对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进行评比、考核,严格飞行准入制度,加大对能执行高海拔、气候条件复杂下开展航空灭火的飞行员培养培训,建立一支具有执行复杂条件及情况下的航空灭火和应急救援飞行队伍。
3.4 加强飞行观察员、调度员等队伍建设
南方航空护林总站系统现拥有飞行观察员124名、飞行调度员58名,培养了一批航空管制员和气象预报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与南方森林航空消防的发展和护区森林防火需求相比,这182人根本无法满足未来航空护林及航空应急救援的需要。基于此,加强飞行观察员、调度员等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势在必行,尤其对于组建航空灭火团队而言,这类型的人才是保障和支撑航空灭火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地面保障团队
地面保障团队是多方面的,为实现直升机快速反应、最快时间投入火灾处置,需要各战区空军、民航管理局和空管局,相关军航及民航机场、通航机场密切联系与配合,同时需要航油快速跟进补给、基础通信、野外停机、加油等保障。综合言之,建立地面保障团队,就要求与各航空灭火保障方建立多边机制和合作框架,为航空灭火做好保障。
3.5 开展联动灭火实战演练
直升机开展灭火演练是提升备战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联动式的实战演练绝非易事。随着地空空域的不断放开,跨省区、扩区域的多机型实战演练慢慢成为可能。截至2018年6月底南方共有12省区开展航空护林作业,基地达31个,部署飞机达57架,省区之间、基地之间联系会更加密切,联动作战需求越来越大,打破区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处置和开展联动演练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