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6-17孔微巍郭宇航
孔微巍 郭宇航
【摘要】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形势严峻,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迫在眉睫。我国养老消费呈现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加快提升、消费环境加速升级、消费模式日趋多元等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管理机制缺位、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和发展瓶颈。应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升消费环境,构建放心消费体系;优化供需结构,催生高质量业态体系;培育专业人才,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推进养老消费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关键词】养老消费 老龄化 养老服务 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840. 6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4.014
当前,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速已位列全球第一。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亿万民众的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一战略导向的提出,为我国养老消费发展提供了深层次动力,也为我国养老消费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养老消费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养老消费的发展现状
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消费需求增加。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949万人,占比为17.9%,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6658万人,占比为11.9%。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76亿,与2018年相比新增945万。另外,中國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2035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205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80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三成,其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逼近5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将达到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将难以维系,养老消费的环境将发生较大改变,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大。
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养老消费能力提升。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群体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拥有了一定的物质消费基础,养老消费能力有所提高。目前,我国老年人在养老消费层面表现出较为鲜明的资产养老趋势,其资产一方面来自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房产收益;另一方面来自存款、股票等财富收益,这为养老消费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和动力。[1]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中产阶级人数增加,人均收入增加,养老消费能力有效提高,我国未来对高品质养老消费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强,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进军“智能养老”。
养老制度完善推动养老消费环境升级。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到地方的协同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实现了养老的制度化发展。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针对养老领域建立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推动医养结合等,推进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以养老消费为带动推进养老事业加快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充分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同年,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要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繁荣老年用品市场,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优化营商、消费环境,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养老消费环境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养老需求多样化推动养老消费模式多元化。截至2018年底,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4400万人,老年人对保健品、医药用品等老龄用品的消费和照护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2]同时,随着近年来网络消费的盛行,“银发族”也成为网购主力军,老年群体更倾向于进行线上消费。旅游消费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消费领域之一,每年老年旅游人数占全国总旅游人数的两成以上。与此同时,养老模式也日益多样化,逐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CCRC照料社区(复合式老年社区养老)、金融机制养老、乡村养老、房车旅居养老等并存的多样化养老模式。在诸多养老模式的交互作用下,养老消费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增加。
我国养老消费面临的问题
养老消费保障和管理机制缺位。一是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管理机制缺位。在国家层面,国家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由全国老龄办牵头制定,但从地方来看,各省市老龄办多下设于民政部门,多数职能由民政部门代行,缺乏独立的职能管理部门。二是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资源整合机制缺位。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模式未能充分落实,普遍存在着企业准入审批难、融资贷款难,中介组织发展不力,外部资源吸纳不足的现象和困境。三是养老服务消费保障约束机制缺位。现阶段,与养老消费相关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养老消费环境制约养老消费发展。一是老年人普遍存在“不愿消费”的情况。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老年人主动为自己消费的意识尚未形成,普遍存在着“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陈旧消费观念,家庭养老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二是老年人面临“无处消费”的困境。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很多养老服务企业在规模化、连锁化发展等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养老服务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品牌建设水平偏低。尽管我国老年用品市场发展的起步较早,但在市场规模上却存在分布分散、领域狭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现阶段市场中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产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养老金融消费市场有待规范,养老金融产品单一问题突出,保险、储蓄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养老金融产品,其他领域产品较少涉及。三是老年人“不敢消费”现象较为突出。近年来,养老消费诈骗事件屡见不鲜,诸如近期央视曝光的“老妈乐”,主打“消费养老”概念,实则为养老消费骗局,通过非法吸收老年人资金,造成老年人直接经济损失,安全养老消费环境亟待构建完善。
养老服务供需错位造成养老消费发展乏力。养老消费市场虽然历经多年发展,但现阶段的消费市场仍显乏力,与健康、教育、旅游、文化等消费相比,消费市场仍未打通,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需缺口较大。养老产业所需投资数额较高,一方面,单一依赖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很难满足现实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营养老机构空置率普遍在50%以上,亏损成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态化现象。二是养老服务供需结构错位,供给质量不高。养老服务产品缺乏创新、服务管理不完善、服务设施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养老服务质量整体偏低。三是养老服务产业链处于低端,供给能力较弱。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产品较少,养老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养老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性,上下游产业衔接较差,致使养老消费市场低端恶性竞争增多。四是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市场尚未形成。针对低龄、中龄、高龄等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差异化服务供给缺失,无法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小众化的养老消费发展需求。
人才匮乏造成养老消费内生力量不足。我国养老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由来已久,人才难招、流失率高,严重影响养老消费市场规模的拓展。一是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紧缺。鉴于当前全国失能以及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已达4400万人,依据老年人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之间3:1的配比测算,我国失能与半失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量为1467万人,而现阶段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5万人,庞大的人员缺口,给养老消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二是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除基本的养老护理人员外,养老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营养师、护士、医生、社会工作师以及康复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缺乏,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三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获得感不强,使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日益减少,进一导致了养老消费的发展疲软。
加快我国养老消费发展的建议
推进养老消费协调化、规范化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是完善养老消费市场协调发展机制。明确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政府管理部门,有效划分权责,赋予各省市老龄办相应职权,形成老龄办管市场、管产业发展,民政局管福利、管事业的协同发展局面。建立养老消费市场混合管理机构,将老龄产业纳入政府养老服务事业的考评机制。二是建立养老消费市场资源整合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构建养老消费市场合作发展机制,发展壮大中介组织,积极吸纳外部资源,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提高养老消费服务市场附加值。三是建立养老消费市场约束评价机制。完善政府监督激励机制、养老服务行业自我约束机制、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保证行业监督、第三方监督与政府监督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推进养老消费品牌化、安全化发展,提升消费环境,构建放心消费体系。一是培养积极的养老消费意识。开展养老消费知识讲座、电视新闻宣传、社区宣讲等,转变传统养老消费思维,激发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扩大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影响力。同时,针对老年人需求强化市场调研,完善市场战略规划,布局细分市场,针对不同老年消费市场精准定位,让更多老年人乐于消费。三是强化养老服务及产品的安全性建设。对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着重打击产品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过关等现象,营造放心可靠的养老消费体系,让老年人“敢消费”。[3]
推进养老消费市场化、规模化,优化供需结构,健全多元化业态体系。一是在市场机制导向下推进“适应-倒逼”模式,扩大供给数量。在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融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养老消费需求进行对接。二是在技术创新导向下推进“创造-反馈”模式,优化供需结构。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积极发展智慧养老,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发展,着力构建区域智慧健康养老平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智能技术研发,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配套体系,推动服务定制、健康互动、安全监测、精准防护等业务开展,提高產品质量。政府方面,积极制定完善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支撑,对养老服务供给结构进行规范和调节。三是在服务链与产业链结合发展导向下推进“引导-驱动”模式,提高供给能力。创新供给方式,扩大供给规模,引导老年人养老消费需求向更高层面迈进,推动养老产业集群化横向发展,促进养老消费产业和要素的深度集聚。
推进养老消费技术化、职业化发展,培育专业人才,完善职业发展体系。一是加强对养老服务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拓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领域和方向,如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等,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的选拔、评价、使用机制,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对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部署,继续推动政策制度的完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力度。二是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差异化、多元化发展。既要培育基层的护理工作人员,也要培养高端的养老咨询、养生保健等服务人才,做到人才培养合理分配,对接老年人的小众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上升渠道,完善职业发展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者以及从业者的经济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和工作获得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JY032)
注释
[1]上海商业编辑部:《我国养老消费发展迎来“黄金机遇”》,《上海商业》,2018年第7期,第11~13页。
[2]蔡长华:《养老消费发展情况》,《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12期,第42页。
[3]舒斯亮、王博:《我国消费养老服务发展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7年第66期,第49~50页。
责 编∕张 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