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三维B超的诊断效果观察
2020-06-17李建英
郑 贺 李建英
(广东省连州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连州 5134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在临床妇科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盆底支持结构异常是导致该病的原因[1]。有数据发现,有40%的中老年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除此之外,产后女性也容易发生该病。临床通常采用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进行诊断,传统的二维超声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成像较差,检出率较低。所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达,三维超声诊断在临床中广泛展开,诊断准确率更高,成像更清晰[3]。本文主要对三维超声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妇产科接收的产妇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产妇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5±3.3)岁;产次1~3次,平均产次(1.3±0.5)次。观察组55例产妇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2.4±3.4)岁;产次1~3次,平均产次(1.2±0.6)次。所有入组产妇均为产后6~12周,排除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在年龄、产次等资料上,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检查方法
采用GE Vilusi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所有产妇检查前排空膀胱和直肠,取截石位。
对照组接受二维超声诊断:将适量耦合剂涂抹在超声探头上,并套上安全套,紧贴患者的皮肤,将其探入患者阴道内进行检查,获取器盆地正中矢状面;参考耻骨后下缘位置,依次探查产妇的尿道、膀胱、引导、直肠和肛管。
观察组产妇在以上基础上开启三维超声模式,分别收集产妇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的图像。按压下腹5s,判断盆底肌脏器是否发生了移动;若出现明显的扩张,说明上肛提肌裂孔;回放按压腹部时的容积数据,对X、Y、Z轴的方向进行调整,保持正中之状切面图像清晰的显示,对盆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下压腹部和静息状态时的膀胱经位置之间的差值以及膀胱后臂三角区近端尿道之间的夹角进行测定。
参考《妇产科学》相关诊断标准判断盆底脏器脱垂。
尿失禁的判断标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膀胱角度大于95°;膀胱颈的旋转角度大于20°;膀胱与耻骨的联合距离超过2.3cm;满足以上任意两项即视为尿失禁。
1.2.2治疗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在产后6周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使用penixub4型盆底肌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将阴道电极置入产妇的阴道中,利用生物电刺激进行反馈治疗(参数为:电流0~50mA,波宽200~500s,频率15~85Hz),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引起患者疼痛为宜,每周治疗2次,一次治疗30min,共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情况和经三维超声诊断患者治疗前后产妇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0为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检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32例和45例,阳性率分别为64%和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检出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后产妇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比较
经三维超声检出阳性患者在治疗后,隔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产妇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比较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在临床妇科中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这是由于女性盆底结构复杂,盆底肌结构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浅层筋膜及肌层、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膜,通常情况下,完整的盆底支持结构能够维持女性的正常盆底功能,在盆地两侧存在着耻骨直肠肌和耻骨直肠肌围成的隔裂孔,在内部还存在一些结构,包括尿道、阴道和直肠。有学者比较了治疗前后合并盆底脏器脱垂患者的盆隔裂孔形态变化情况,发现在治疗前患者的直肠肌两侧向外弯曲,且双侧弯曲程度不对称,采用超声检查可见回声有连续性中断的情况,而观察盆隔裂孔发现盆隔裂孔有单侧膨出的现象。另外,因患者的耻骨职场收缩水平降低,造成患者尿道内部有压力减小,内部盆腔变形的现象出现。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再次行三维超声检查,发现患者的盆隔裂孔恢复的比较完整,两侧对称,这说明对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三维超声技术进行诊断、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对疾病的诊断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从而改善治疗效果。但是在疾病或损伤后,盆底发生功能性障碍的情况比较常见。中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年轻时的产伤、劳累以及盆底功能退化和身体免疫力低下导致的[4]。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子宫脱垂、盆底脏器脱垂以及脏器脱垂合并尿失禁等,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另外,女性在产后一段时间后,也容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盆底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超声是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式,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且操作方便,痛苦小。在过去二维超声被用于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较差,成像不清晰,且检出率不高,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成像因众多优势,如成像清晰、检出率高等,受到临床上的青睐,在诊断女性相关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检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32例和45例,阳性率分别为64%和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维超声能够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预后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这是由于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多角度的观察盆腔脏器结构,针对静息、张力、缩肛等不同状态下的盆底肌情况进行观察,探查完整的盆底肌结构,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避免了常规二维超声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成像质量较差、应用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采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完整获取盆底肌结果,从而对病情做出准确的预判。
本研究同时对诊断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而患者进行了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生物电反馈治疗和盆底肌康复训练。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隔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厚度发现,经三维超声检出阳性患者在治疗后,隔裂孔前后径、面积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肛提肌厚度与治疗前存在不明显差异(P>0.05)。在张力期会引起腹压增高,从而增加了隔裂孔前后径的扩列程度,在缩肛期由于盆底肌的收缩,隔裂孔也会随之缩小,从而反应出盆底肌关闭盆隔裂孔的能力。有学者评估了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产后的盆底肌能力,对产妇进行盆底肌康复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后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和膀胱尿道后角等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盆底肌松弛的情况有所改善,肌张力提高,且降低了尿道口漏斗的形成率,说明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依据和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女性盆底结构异常患者,采用三维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能够正确预估病情,及时采取治疗手段,适合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