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膜对土壤温、湿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2020-06-16崔巍平
邓 路,崔巍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01)
0 前 言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地使用,具有增温、保墒、节水等多种作用,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1]。目前,塑料地膜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地膜类型,但是普通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降解极为困难,因此导致大量残膜在农田中堆积,进而产生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产量下降等一系列的恶果,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2]。“白色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如何合理发掘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同时保护脆弱的农田生态环境,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此时,各种类型的可降解地膜开始投产使用,并且被用于田间试验[4-7]。
目前,主流的降解膜大致分为三类:①光降解膜出现最早,但由于地膜被掩埋后降解同时停止,因此无法完全降解[8-10]。②光-生物降解膜随后出现,但这类降解膜的生产成本较高,且降解稳定性欠佳,因此试用范围较窄。③生物降解膜,此类地膜降解性状稳定,保温增产效果好,分解不受光照限制,成为代替普通塑料地膜较好的选择[11]。生物降解地膜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添加型部分可生物降解地膜,由于淀粉的廉价和可再生性,应用较为广泛;另外一类是完全生物降解膜,以PBAT等聚酯类材料为代表,由于聚酯类完全生物降解地膜能够被完全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更加干净安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降解地膜的效果除了和降解性、膜强度、生产成本等因素有关以外,还和特定的气候因素、土壤因素、作物种类等有相关性。因此一种可降解地膜在一个地区能否大规模地进行推广,需要在该区域进行大田试验进行验证,以评估其适应性是否理想。
昌吉州是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随着地膜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广泛应用,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本研究引进蓝山屯河公司透明和黑色两种PBAT完全可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进行大田试验,通过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保水性、增温性以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等方面对比分析,对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为解决残膜污染问题,促进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二六工镇上三畦村(87°13′E,44°02′N),海拔574 m。试验区为中温带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 700 h,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33.6 kJ/cm2;热量条件也较为充足,年≥10℃积温为3 450 ℃。其中年平均气温6.8 ℃,1月份平均气温为-15.6 ℃,7月份平均气温为24.5 ℃;年平均降水量为190 mm;年无霜期175 d。试验区土壤为漠土纲的灰漠土,土壤熟化程度较差,肥力水平较低(表1)。试验期从2015-2017年,年降雨量分别是182.3、239.5、124.4 mm,平均气温分别为8.6、8.0、8.7 ℃。
表1 试验区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2 材 料
供试品种为新疆美亚联达种业公司提供的“美亚联达C1”一代育种玉米,供试膜均有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其中普通塑料地膜(A)以聚乙烯材料为主,厚度为0.010 mm,地膜透明;全生物降解膜(B)以PBAT(大于95%)为主要成分,厚度0.010 mm,地膜透明,降解诱导期45 d;全生物降解膜(C)以PBAT(大于95%)为主要成分,厚度0.010 mm,地膜黑色,降解诱导期45 d。
1.3 试验方案
本试验分于2015、2016和2017年的4到9月进行,试验地总面积约为5.4 hm2。试验地设置四种处理:普通膜A、全生物降解膜B、全生物降解膜C、不覆膜的裸地对照D。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于2015到2017年共进行3年,每年播种和收获日期见表2。
表2 各试验年玉米播种和收获日期
试验田施75 kg/hm2磷酸二铵做底肥,采用一体机进行覆膜平播。行距60 cm,株距25 cm,理论留苗密度60 000 株/hm2左右。生育期间每隔10 d进行滴灌浇水,随水滴灌120 kg/hm2尿素,75 kg/hm2钾肥,生育期间4种处理的其余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地膜的降解情况:覆膜后每隔10 d观测记录地膜降解情况。地膜降解程度参考杨惠娣[12]等的研究制定分级指标,使用0~5级对地膜降解程度进行定义。0级表示地膜完整未出现任何裂纹。1级表示开始出现第一个裂纹。2级表示田间约为25%的地膜出现细小裂纹。3级表示出现2~2 cm裂纹。4级表示出现均匀网状裂纹。5级表示裂解为4 cm×4 cm以下的细小碎片。
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采样方法。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同期采样,都根据不同生长期来测定,共分为芽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每次采样时间选择各生长期的中间时段的一天,土壤温度测定时间为北京时间11∶00。土壤温度采用土壤墒情速测仪进行测定,每次测定采用三点法在4个处理中分别测定各样点距地表0~20、20~40、40~60 cm的土壤温度,每一土层分东、西、南、北4个方向测定,每个样点3次重复。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是用铝盒将土样带回实验室称重,然后烘干,进行测定。试验期间采样时间见表3。
表3 土壤温度、含水量采样时间
玉米生育进程及生长特征指标:观察记载不同处理下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统计出苗率;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干物质累积量。
1.5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进行收集汇总,并利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地膜覆膜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分析(P<0.05),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膜的降解速度
不同覆膜处理下的降解情况有所不同(表4)。2015年和2016年B、C两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均是覆膜后60 d后出现细小裂纹,2017年降解膜C在播种50 d后出现细小裂纹。三年间,覆膜后90 d,可降解地膜C降解程度达到3级,而可降解地膜B降解程度依然为2级,说明可降解地膜C的降解速度快于可降解地膜B。覆膜后60 d内,两种可降解地膜均保持较为完整的形态,覆膜后140 d,两种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程度均达到4级,说明两种可降解地膜最终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降解效果。其中普通地膜在覆膜后90 d后也出现了细小裂纹。
表4 不同地膜的降解速度
注:0级表示地膜完整未出现任何裂纹。1级表示开始出现第一个裂纹。2级表示田间约为25%的地膜出现细小裂纹。3级表示出现2 cm×2 cm裂纹。4级表示出现均匀网状裂纹。5级表示裂解为4 cm×4 cm以下的细小碎片。
2.2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在玉米生育期内,选取各个生长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进行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测定,4种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见图1。可知:①不同处理下各个土层的含水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20~40 cm较0~2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22.6%,40~60 cm较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15.8%,说明在覆膜和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中层土壤含水量增速最快,随后,随着深度增加,增速减小。②从芽期到苗期,3种地膜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各覆膜下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裸地,高出2.7%~3.5%。③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土壤含水量基本上表现为A处理> B、C处理> D处理。④在成熟期,A处理下各层土壤含水量一般显著高于B、C处理下的各层含水量,高出2.5%~2.7%,但B、C处理下的各层含水量与D处理下各层则无显著差异。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在玉米生育期内,选取各个生长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进行测定,4种处理下土壤温度变化见图2。可知:①总体来看,3种覆膜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②3种覆膜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20~40 cm较0~20 cm土壤温度降低0.89 ℃,40~60 cm较20~40 cm土壤温度降低0.47 ℃,说明地膜对土壤的增温效果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③总体来看,从芽期到抽穗期,在0~20 cm处,覆膜A、B的相比覆膜C分别提高0.97、0.71 ℃;在20~40 cm处,覆膜A、B的相比覆膜C分别提高0.82、0.57 ℃;在40~60 cm深度,3种覆膜之间土壤温度差异不明显,但是仍显著高于裸地。④在成熟期,由于覆膜B、C降解程度较高,增温效果减弱,此时各层土壤温度为覆膜A最高。
为探究不同覆膜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选取2015-2017年(拔节期和抽穗期),北京时间9∶00-19∶00,每隔两小时测定一次土壤温度(表5-表7)。分析发现:①所有处理下,各层温度均逐渐升高,基本上在15∶00左右达到最高峰,随后温度逐渐下降,土壤温度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变化。②早上9∶00时,各种覆膜处理下温度差异不显著,随着气温升高,3种覆膜处理下的增温效果出现差异,在15∶00左右基本达到最大值。③抽穗期,3种覆膜处理下土壤温度之间的差异要大于拔节期,可能与地膜的降解程度有关。④4种处理下对土壤温度的增加效果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弱。
图1 2015-2017年不同地膜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变化
2.4 不同覆膜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普通地膜的出苗率最高,覆膜B的出苗率略高于覆膜C,裸地的出苗率大幅度低于其余3种覆膜处理。覆膜A和覆膜B的出苗期一样都是11.3 d,略微少于覆膜C,3种覆膜处理下出苗时间均小于裸地对照。整体上来看,普通地膜的生育进程最短,为129.7 d,可降解膜B、C和裸地对照分别为135 d,143.7d,145 d。从拔节期到成熟期,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内,3种覆膜处理下,玉米生育进程所用的时间差距越来越明显,两种可降解膜与裸地之间,玉米生育进程所用的时间越来越接近。
表5 2015年拔节期、抽穗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下表同。
表6 2016年拔节期、抽穗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表7 2017年拔节期、抽穗期土壤温度日变化
图2 2015-2017年不同地膜处理下土壤温度变化
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地膜覆膜下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均明显高于裸地,3种地膜覆膜间表现略有差异,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3 讨 论
3.1 各种覆膜的降解程度
不同年份之间,可降解覆膜开始降解时间基本相同,比设计的降解诱导期略晚一些。2017年较前两年略微提前,这可能与2017年的大气温度高于前两年有关。大部分时间,可降解覆膜C的降解速率要略微大于可降解覆膜B,这可能是由于覆膜的颜色不同造成的,因为黑色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导致自身的降解速率略快无色透明的可降解覆膜。普通覆膜由于机械外力、降雨、太阳辐射等原因也会出现裂纹,但首次出现细小裂纹的时间要比可降解覆膜晚上约30 d左右,并且直到成熟期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降解情况。由于普通地膜的自然分解极为缓慢,还会逐步变成细碎的残片残留在土壤之中,这导致残膜回收难度增加,土壤污染加重。
表8 2015-2017年不同覆膜处理下玉米的出苗率及生育进程(播种后天数)
表9 2015-2017年不同覆膜处理下玉米的生长特征数据
3.2 覆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于覆膜能改变土壤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形成阻隔,将空气流动速度降低,并阻止土壤水分蒸发,因此能显著改变土壤含水量。同时,由于制备地膜的材料不同,造成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含水量也有所差异。土壤含水量变化除了受到不同处理方式的影响,还和当年的气象条件相关,因此具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规律基本一致。
总体上来看,从芽期到苗期,3种地膜的保水性能差异不显著。从拔节期到抽穗期,降解膜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此时,两种可降解地膜的保水性略弱于普通地膜,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成熟期时,两种可降解地膜的降解程度都达到4级,保水性大幅度下降,两种可降解地膜处理下的土壤含水量和裸地无明显差异,都显著低于普通地膜。
3.3 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各个时期的土壤温度变化受到覆膜方式和太阳辐射、降雨、风速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个别时候具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规律基本一致。
从不同的时期来看,3种地膜都能有效的提高土壤温度,其中覆膜A的增温效果最好,因为普通塑料地膜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非常缓慢。不同覆膜处理下,土壤表层温度差距较为明显,土壤深层,土壤温度差距减弱,说明覆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覆膜B、C的增温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其中覆膜C的减小更加明显,这与覆膜的降解程度密切相关。
从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来看,在覆膜后至拔节期,3种覆膜都能提高土壤温度,覆膜之间的增温效果差距较小,但和裸地相比增温效果较强;从抽穗期到成熟期,3种覆膜之间增温效果差距较大,可降解覆膜对比裸地的增温效果减弱。因此,可以得出,不同覆膜处理下,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能较好的提高土壤温度,其中可降解地膜的增温效果类似于普通地膜,但是持续时间略短,提升幅度略低。
3.4 覆膜对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覆膜能显著提高玉米的出苗率,3种地膜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地膜的材料以及颜色有关,因为地膜的这些性质可以影响地膜的保墒增温效果。前期三种覆膜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差距接近,随后差距逐渐拉开,这可能与可降解膜的降解程度相关,随着可降解地膜的不断降解,保墒增温效果逐渐减弱,对玉米的生育进程影响程度也逐渐减小。三种覆膜处理均能显著提升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地上干物质重量,但是三种覆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3种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在玉米生育前期差距较小。
3.5 覆膜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覆膜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能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13],本研究中,3种覆膜条件下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的生物量,但3种膜之间的差距不显著。3种覆膜条件下玉米的生物量平均约为353.4 g/株,根据理论留苗密度可知每公顷约有玉米60 000 株,则覆膜条件下每公顷玉米的生物量约为21 204 kg。同理,计算出非覆膜条件下每公顷玉米的生物量约为19 548 kg。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储玉米的价格约为480 元/t,因此使用覆膜技术每公顷约能提升农民收益795 元,提升幅度为11%。这说明使用覆膜技术能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4 结 论
综上所述,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玉米生长的前期能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具有较好的保墒增温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普通地膜会产生微小的差异。完全生物降解膜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干物质量,也能较好的提升种植收益。综合考虑,塑料地膜存在污染问题,全生物可降解膜能有效解决该问题,初步达到应用要求,可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