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场景视域下的有效运用
2020-06-15方贤洁安琪
方贤洁 安琪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场景化时代的到来,场景化成为我国移动媒体时代的新要素和新入口,进一步影响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和导航方向,相应的要求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场景视域下我国新闻事业发生的变化:信息消费空间场景化与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娱乐致死的群体文化与舆论引导,碎片化信息、不连续的移动时空与事实构建三方面来论述马克主义新闻观在场景化时代中的有效传播。
【关键字】场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移动互联网;有效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雄安机遇下河北纸媒智库化转型路径研究”(编号:HB18XW0022)成果。
前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伟人的创立到列宁、毛泽东等人根据本国国情的实践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的,成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正如刘建明所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雄厚的实践根基,由若干原理构成开放的、相互渗透的规则集合。无论历史和实践发生何种变化,经典理论都不会改变,始终具有指导实践的生命力。
梅洛维茨在新媒介技术出现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中阐释到: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当一个新的因素加入到某个旧环境时,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旧环境和新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全新环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描摹出场景的重要性,加速了人的认知、理解、记忆到言语、行为表达等人类行为主体与媒介的融合,使信息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传播渠道的超链接化、泛在化,受众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的变化和社会交往的出现等反映着我国當代新闻事业所面临的巨大震荡和未知,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效果也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中之重。
1. 信息消费空间场景化与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承担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塑造、主流价值观的维护等核心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诉求的多样性、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加剧了我国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
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影视音像产品、互联网以及文化信息产业等形式将本国文化娱乐产品输出第三世界国家,同时附带植入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宰和支配,加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因此,作为具有意识形态的新闻事业只有牢牢坚持马克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并及时的发布真实可靠的消息,掌握话语主动权。同时运用“三贴近原则”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主流意识形态植入场景,潜移默化的强化网民的主流主观意识,抵御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维护、加强和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2. 娱乐的群体文化与舆论引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新闻活动中就意识到舆论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将舆论概括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作为我国新闻事业舆论引导的灵魂和旗帜,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获得胜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谈论报刊使命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舆论引导不仅表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化,同时也表现在对对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批评,肩负着提高公众的公共意识和素养。
全球局势已然出现复杂的发展趋势。首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大渗透到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消费主义至上的消费观从而促使公众变成物质的附属品和奴仆,戏化公众的自主意识观念,使得公众趋向于娱乐性消费;其次,移动互联网场景化的出现促使私人娱乐公共化,新闻娱乐化、传统文化娱乐化、娱乐产业化等问题的出现共同掀起了一场群体性的娱乐盛宴,主要表现在网民对某一事件更加偏向于娱乐,严肃事情轻松化,并呈现娱乐性事件的周期缩短、频率增高。以2019年5月1日微薄24小时话题榜为例,前50名的阅读点击量基本保持在千万以上,而”亚洲新歌榜“的话题则达到了183亿以上,互动讨论达到3.5亿。排行前50的话题94%为综合性娱乐话题,包括明星、电影、旅游、饮食等,6%是时事政治,主要是爱国话题,而相比娱乐话题来说则微不足道。
当新闻自由逐渐演变成群体的娱乐习惯和内化为行为文化的惯生力量,群体过度性娱乐化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引导舆论的一重大危机。内忧外患的舆论生态问题成为我国新世纪棘手的问题。科学、有效的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和批评的作用,是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健康的发展方向发展的必要之道。
故而需深入了解群体性娱乐化的本质,改变原有的单向宣传方式,从群体、用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双向交流渠道和机制,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场景化思维方式,根据实时场景了解群众所在、所做,运用大数据进一步分析预测群众所想,细化群众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引导,才能提高群体的网络素养、自主意识和理性,从而提高党的舆论引导力和权威性。
3. 碎片化信息、不连续的移动时空与事实构建
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和客观主要通过大众媒体记者和编辑等把关和新闻工作者自我专业素养的前提下呈现的。而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众声喧嚣的时代,个体成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综合体。个体意识的凸显、自媒体的发展等多重因素促进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尤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普及应用加速碎片化信息蔓延。同时移动互联网造就的场景使得不连续的移动时空成为常态,场景的不连续性导致信息链条的断层,从而使得受众对某一话题或事实的连续性处在断裂的情景下而偏向于构建自我主观事实。基于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环境下和移动场景的双重循环态势下,虚假信息的盛行,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受到更为严峻挑战,进而消解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受众的理性。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应对信息的异化和场景的不连续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又一重难点。
马克思说:“人民知道,报刊尽管受到敌意和轻率的毒素的毒害,但报刊的本质总是真实和纯洁的,这种毒素会在报刊的永不停息的滚滚激流中变成真理和强身健体的饮料。”5因此,在碎片化信息和不连续移动时空场景下新闻工作者更要坚定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刻将真实和客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原则和准则,做到用事实说话,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宏观的报道整个新闻事件的脉络。同时,与时俱进,转型互联网融合思维方式和改变语言叙述方式,用平白、对话沟通式等用户喜闻乐见的表达和表述方式报道新闻。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马克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新闻真实和新闻自由等形成的一套经过实践不断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经典性和实践性,使得马克主义新闻观绵延不绝、不断壮大,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导者。如郑保卫所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科学解释新闻现象,认识新闻传播规律和研究新闻学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只有坚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足于媒介生态环境发展和受众变迁的大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多媒体传播方式摆脱传统单一的文本传播方式,坚持新闻实时滚动,运用场景时代缺乏的系统、整合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嵌入场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才能实现在不同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效传播。
注释:
[1]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国际新闻界[J],2006(1):5.
[2][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8.
[6] 郑保卫.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新闻学论集第23辑[C],P34.
参考文献:
[1]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5.
[2]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20.
[3]羅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移动、传感、数据和未来隐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1.
[4]谭天: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新闻记者,2015年,第4期:19;
[5][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2002年:1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7] 郑保卫.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新闻学论集第23辑[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34.
作者简介:方贤洁(1992-),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广告学、新媒体。安琪(1987-),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广告学、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