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一份杭州献给世界的礼物
2020-06-15王幸芳
王幸芳
耶鲁大学的《明日之城:传感器、网络、黑客以及城市生活的未来》一书指出:城市的进化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通过线性发展达成的,而是一些重要的转折点重新定义了城市的本质。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从智慧城市到城市大脑,城市是否再次到了重新定义的转折点?诞生于杭州的城市大脑,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又将书写怎样的一笔?
把城市的创造力还给城市
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同样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城市的更新迭代也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2008年,美国高科技公司IBM在纽约的一份外国关系理事会的报告——《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让“智慧城市”的理念进入大众视野。智慧城市的出现,为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是新技术变革与城市发展新挑战的共同产物,其本质是用技术的手段赋能城市,重塑城市的发展模式。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多达一千多个。其中,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数量已经超过500个,列居全球首位。
如何让智慧城市的发展更进一步?让城市的各个经脉打通并进行全局的协调?2016年10月,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发布了全球第一个城市大脑计划。城市大脑要做的,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实时分析,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智慧城市的建设让城市累积了数据,而城市大脑则让海量的数据连接起来,让数据的价值得到释放。作为城市大脑的提出者,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说:“智慧城市是觉得自己聪明,能够解决城市问题,而城市大脑是把创造力给了城市。如今我们讲的智慧城市不是城市的未来,城市大脑是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
把创造力还给城市,说的是城市大脑可以通过数据帮助城市做思考和决策。根据城市的生命体理论,城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具有新陈代谢、自适应、应激性、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等典型生命特征的复杂巨系统。与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指挥着人体的一切活动对应,城市大脑则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让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这就不难理解城市大脑之于城市的终极意义了。
1882年9月4日,当位于纽约珍珠街的发电站开启,110伏特的直流电输送到整个街区,灯光覆盖了街头和室内,世界上第一个电网诞生了。这是首个被点亮的夜晚,也是属于一座城市的欢呼雀跃。在互聯网时代,数据的流通就如同电力时代电网的铺设一般,城市需要构建一个数据大脑,像点亮城市文明一样来让城市迎接蝶变。
城市大脑的杭州探索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而城市大脑的出现,无疑是城市发展史的“火种”,标记着智慧城市的曙光。
为何是杭州第一个提出城市大脑?在这座有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江南柔美的城市中,到底蕴藏着多少创新的韧性和改革的基因?
回顾杭州智慧化城市的历程,早在2000年,杭州就提出了“构筑数字杭州,建设天堂硅谷”。2018年7月,杭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并宣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行动计划,对5年内的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谋划和部署。《2019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杭州在“数字一线城市”十强阵容中位居第一。2020年一季度,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18亿元,增长6.1%,占GDP的24.2%。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再到吹响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从电子商务之都到移动支付之城,再到城市大脑,杭州的数字化基因已经根深蒂固。
除此之外,杭州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齐头并进,“阿里系”“浙商系”“浙大系”“海归系”四大生力军推动杭州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达摩院等平台为城市创新不断注入驱动力,城市大脑与杭州的碰撞可谓“金凤玉露一相逢”。
2017年10月,也就是杭州城市大脑发布的一周年,杭州交出了一份答卷。总体上在主城区与交通数据相连的128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2017年,杭州市拥堵排名从2015年的全国前3位下降至第48位,第二季度甚至降至第57位。
剑指交通领域的杭州大脑1.0,为城市治堵提供了示范意义。2018年5月,《杭州市城市数据大脑规划》发布。2018年9月19日,杭州“城市大脑”2.0发布,试点面积从2016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2018年11月,以城市大脑深化警务机制改革的“杭州方案”推向全国。2018年12月29日,城市大脑综合版发布并建立了中枢系统。2019年7月10日,城市大脑“便捷泊车”“舒心就医”“街区治理”等应用场景发布。2019年9月30日,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发布并上线。2019年12月30日,城市大脑中枢系统3.0发布,数字驾驶舱升级迭代,并形成11大系统、48个场景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2020年,杭州城市大脑为健康码和“亲情在线”数字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4月底,城市大脑已经接入了96个部门、317个信息化系统项目,日均协同数据超过1.2亿条。从单一领域到多重领域,从治堵到治城再到治疫,从杭州方案到全国样本,杭州城市大脑更加成熟,也让美好生活与高效城市治理的高度融合成为可能。
走向未来的城市变革
翻开杭州城市大脑的成绩单,履历非常“丰满”。城市大脑让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无杆停车场”的城市、第一个实现“急救车不必闯红灯”的城市、第一个实现有序放宽“限行措施”的城市、第一个成为利用“延误指数”指导城市交通管理的城市、第一个创设“数字公园卡”的城市、第一个实现“入园入住无需排队”的城市、第一个成为“医后最多付一次”的城市。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专程调研了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希望杭州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城市大脑虽然诞生于杭州,但之后并不为杭州独有,甚至在全国多点开花。如何才能怀揣城市大脑的美好愿景,走出一条城市大脑理念与城市实际相结合的创造之路?是创新,甚至是颠覆,杭州刀刃向内的勇气,或许是城市大脑能够迅速发展、一直领跑的关键。
为了让城市大脑从单领域走向多领域,2018年10月29日,杭州城市大脑百日攻坚行动启动。启动的背后,有杭州市数据资源局、公安局等多部门单位及区县组成的17个专班、100多位常驻人员,有新华三、数梦工厂、华数等企业的近百名技术骨干。这一举措打通了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厘米”。 对此,有观点一语道破,城市大脑打通的不仅是数据,还有部门、层级、城乡、理念的隔阂。可以说,杭州的城市大脑在落地的过程中,摒弃了“数据己用”“交通专治”的固有观念,在政府部门主导主动主控,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政府数据正式面向市场主体开发,在数据利用上真正体现服务民生的价值,在治理体系上真正从专治走向共治,在合作模式上真正形成“企业依靠政府,政府相信企业”的氛围。引发思考的,除了协同创新的机制外,还有管理服务模式的重塑。比如“亲清在线”数字平台的出现,就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破除了财政资金必须层层拨付、不能直达个人账户等制度障碍。
有蓝图,有抓手,也有路径。2018年10月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城市大脑提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高度,拓展其支持城市各领域治理的应用。2020年4月,杭州召开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暨平安杭州工作推进大会,不仅提出了优化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还明确了近期要重点攻坚6个方面举措,6月底前推出城市大脑数字界面,“亲清在线”上线46项“在线许可”事项和100条惠企政策等。
“城市大脑诞生之初,建设团队就提出这是‘杭州献给世界的礼物。百舸争流、千帆共进,我们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勇立潮头,把城市大脑打造成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让这份礼物更加光彩夺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会上这样强调,而这也是为全世界的城市发展做出的一个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