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的艺术性
2020-06-15黄欣欣
黄欣欣
【摘要】批评,是指教育者针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正确的行为,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对其进行说理感化。通过情感链接帮助学生强化分辨是非能力,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身行为并勇敢面对积极改正,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规范自身思想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本篇文章就批评的艺术性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批评的适当环境、恰当时机以及有效方法。
【关键字】批评;方法;艺术性
当学生犯下错误后,倘若教师并未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只会让学生的叛逆情绪更加严重,对教师的言语置之不理。通过艺术性的言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一、把握时机,找准理由
在批评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正确的行为性质,采用趁热打铁和等待机会两种方法,较轻微的违纪行为,事后立即批评,效果较好,反之就需要掌握时机,等待机会。犯错误的学生在错误刚刚出现之时,往往急于解决,心里窝着一团火,情绪不稳定,心情暴躁,更不容易听取反面的意见和批评。倘若此时教师的言语态度十分恶劣,不仅不会使学生认識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抗拒。
一位同事与我交流时,提到了一件让他难忘的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上课时一位班干部的精力不够集中,教师发现后就让其利用“以身作则”来组织一句话,这位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意思便没有开口,这时教师则说道“作为班干部应当以身作则,认真听课”。而学生则立刻回复“作为老师应当以身作则,注意言行,而不是讽刺学生”,话音刚落,全班的学生沸腾起来,场面一度失控。所幸同事反应快,以学生用“以身作则”组句成功转移了其他学生的注意。私下再单独与该学生面对面地谈,指出问题所在,学生也乐于接受并认错。善于把握时机,运用艺术性批评,既能达到目的,也不至于出现难堪的局面。
二、冷静分析,寻找诱因
学生犯错误,往往是有多种主客观原因的,教师面对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全面的调查了解,找其根源,分析犯错误学生对立的程度和现状,认真观察错误的焦点和发展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最适合的批评时机。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上学不是没书,就是没笔,衣着也不整洁,自制力也较差,而且跟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人也有来往,从而沾染了一些恶习。老师教育,学生帮助也收效甚微。
有一次中午放学时,我发现他在教室后墙角桌子下蹲着,抹眼泪,神情慌张。问他,回答得也是语无伦次。在我的再三询问下,才得知校门外有人向他勒索钱财,不给就要挨打。听完他的陈述,我二话不说拉着他的手,把他安全地护送到家,并把这种情况和他的家人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就在我返回时,他含着热泪连声道谢,他和家人直把我送出很远才回去。
由此能够看出,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行为偏离轨道后,立即要做的就是了解导致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事件的所有环节,争取在短时间内洞察学生不良行为的动机所在。随后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情感链接并辅助道德真理,引导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在日后发展中对自身的思想行为产生规范意识。因此,艺术性的批评更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从而达到改正学生错误的目的。
三、给合情境,对症下药
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面对犯错的学生很容易恶语相向,甚至还会将学生之前犯的过错一一列举出来打击学生,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屈服。然而此举容易模糊教师批评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方向产生疑问和偏差,同时,学生也很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认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日子久了,学生就很容易丧失自信心,面对教师的话语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无法实现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举例分析:倘若学生不小心损坏了班级公物,并将此事告知老师,而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将此学生之前犯的过错一一搬出来指责学生,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老师的真实意思,对老师一股脑的批评感觉莫名其妙。因此,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以后多加注意,无需过多强调之前发生的事。
所以,常见的错误批评方法,有“清算式”“上线式”“迁挂式”“讥讽式”等,教师要杜绝使用此类方法对学生进行批评,避免以教训为主的批评,要通过情感链接让学生明白真理。同时,明确主题是优化批评效果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清晰的告诉学生自己错在哪里,以及正确的改正方法和方向,避免批评过程中牵扯其他内容,使学生无法掌握教师批评的关键。不仅如此,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师应当时刻铭记这一点,批评的时候注意自己语气和方式,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良言入手,启发自觉
众所周知,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利用得好能够治愈他人,利用不好就会伤害他人。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明白这一道理,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而不是通过伤害性的语言打击学生,如此只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应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事情或一草一木引出话题,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引入正题,再从体贴对方入手,晓以利害,以理服人,心平气和的给学生以启发,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积极改正错误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底线,尤其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他们更加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譬如,当某一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太差,倘若教师直接公开指责学生,并用“笨脑筋”等形容词批评学生,这位学生在教师言语中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是教师的辱骂和贬低,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从而加剧逆反心理。教师当着全班学生对其进行嘲讽,会让其他学生看到这位学生的窘态和不足,让学生误认为同学们在看笑话,看不起自己,从而激起反感以及对立的情绪。如此就会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从而产生自卑感。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当我们的错误被他人指出,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诋毁和贬低。由此可见,教师在批评时应当结合被批评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收的语言和方式来实现批评的价值。可适当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以更加友好的方式引导学生接受批评和建议,从而积极改正错误行为。
五、保持耐性,润物无声
被批评的学生大多缺乏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缺乏自我控制意识,因此才会在思想行为上出现错误。
大部分教师的批评方式过于强硬直接,期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认错。然而此种方式并不能够达到批评的真实目的,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痛恨教师,加剧叛逆心理。因此,正确有效的批评应当建立在柔和积极的语言之上,耐心的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地方,并为学生加油打气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关爱,在日后发展中也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倘若教师的批评方式仅停留在大声吼叫、一味指责方面,就会让感到忐忑的学生更加害怕,导致学生企图通过歪曲事实来逃避自己的错误,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要用爱去灌溉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明确人生道路。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适当的环境里用恰当的方式批评学生,确保批评方式能够被学生接受。由此可见,提高批评的艺术性有利于教育目标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