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考评价体系看高中历史学材的个性化构建

2020-06-15孙殿元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6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个性化

孙殿元

【摘要】高考评价体系不仅指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指明了教学方法改进的路径。命题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方法上的调整,无不体现着“撬动中学教育改革”的意图,但中学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这些要求脱节的现象,显示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及改革的滞后性。本文依据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及其指导下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分别从学材选取、知识构建、综合训练等方面对高中历史学材的个性化构建做出探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高中历史学材;个性化;知识构建

一、课程观指导下的学材选取

1.高考考查的基础是课程还是课本?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2018年10月26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以下简称《高校新作为》)一文,指出“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这也体现了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之 “基础性”要求:“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见图1。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 2016年10月12日)。《考试说明》更明确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考纲》制定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其中提的是课程而不是课本,这在高考卷体现为:

(1)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近年高考历史题不仅非选择题用材料,选择题也全部引入材料,实现了材料型全覆盖。整套卷大量引用文献史料、数据图表、历史报刊、历史典故、经典论断、名人名篇、图片漫画、历史地图等,大大超越了现行任何版本的高中历史课本,如,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钱穆《国史大纲》材料题等。

(2)拓展视野,提高视角

高考历史命题有意突破中学课本的内容范围和认识水平,选取大学教材、史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前沿学术成果中与中学课程有一定关联的内容命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标高明显提升,考生需“跳一跳才够得着”,近年频繁涉及经史和社会史的考查就是例证,如,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26题,唐代之前荆楚民间的“牵钩之戏”等。

(3)颠覆原认知,得出新结论

限于种种原因,中学教科书存在某些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常常精准出击加以“修理”。如,2018年高考歷史全国卷1第25题,唐朝百余年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等。

由此可知,备考内容如果仍然拘泥于教材的版本、范围、结构和表述,纠结于必修与选修的区分,教学研究依旧自囚于教材、教参、教辅和课件构成的“四壁”之中,是断然不能适应今后高考要求的,树立与践行新的课程观势在必行。

2.备考是“以本为本”还是“以标为本”?

既然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早已从知识范围、表述方式等多个角度突破,备考自然不可再局限于课本,满足于对其原文的掌握,而应仅把它当作一份学材,一个内容主板,一个动态的、待充实完善的主体笔记本,作依托而非依赖。

摒弃“以本为本”,可备考内容到底拓多宽?加多深?拔多高?基本的参考标准应是考纲,但其表述过于笼统,因而只有参照表述更为详尽的新课标(1017年版)。课标,本来就是制定考纲的依据,国家考试中心把撬动业界落实课标规定的核心素养教育,定位于高考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国教科院院长、教育部基教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说:“高考服从课改;试题依据课标,高考改革的趋势是,取消考试大纲,以新课程标准统领教、学、考。”尤其是目前“三新一旧”(新考纲、新高考、新课标、旧课本)的情况下,新课标的参照作用愈显突出。如,新课标选修Ⅰ“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医疗与公共卫生。”实际上,2019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28题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1题基层社会治理等,就是“超本”“超纲”但不“超标”的例子。

3.“三超”之下,有何对策?

有的高考题连新课标也涵盖不了,如,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28题甲午战争的宣传,第30题建国前中共外交政策等,表明命题也没有拘泥于课标,导向信号是:学科素养和潜能的培养、考查不封顶,不设上限。

如此“三超”(考纲指示模糊、课标难以覆盖、课本形成空白)内容如何应对?

(1)方向有据——新课标提示拓展目标

有些潜在的学材,课标虽未规定其具体内容,却有方向性提示:“历史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在必修与选修Ⅰ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也可自主开发其他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

(2)取材有道——超广角下的聚焦

对于教学负担沉重的一线教师,漫无边际地取材并不现实,还须立足于基本渠道:

①高校教材。它高于中学教材,但与之有一定接续性,又更贴近学术前沿。作为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命题人员,自然对高校教材更为熟悉,这对命题会有一定影响。因此,借鉴现行权威性高校教材指导备考确有必要。

②专业刊物、网站。此类媒体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专业性、针对性、应用性强,如,《历史教学》《中史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等。

③讲座、学术报告、研讨会。此类活动内容专业性、专题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个性化一般都比较强,具有别的渠道所不具有的特色,往往可以立即为我所用,容易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④专家专著。特别是有助于中学课程与高考命题衔接的著述,如,《英国通史》《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新课标指出,“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近年来,高考命题频繁涉及的社会史等内容,就是体现。

新学材开发、史料拓展,不能为拓展而拓展,要讲究史料选取的针对性,史料利用的合理性、充分性等。如在运用方面,“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运用历史材料来解释历史。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以下四点:一是明确运用史料的目的;二是选择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三是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四是如何根据史料的运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知识构建

2019年考纲规定,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林蕙青提出高考命题要“加强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这在近年高考历史卷中有明显体现,如近年全国卷呈现的开放式论文题。许多考生对该类问题应对无力,一方面由于教科书的缺陷(条块分割、时空错位、线索杂乱、内容缺失等),另一方面也与加工整合训练不足有关。因而,给知识找到组织——构建个性化知识系统,成为备考工作的重要任务。

加工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构建知识系统。因为,非系统化的知识不便于理解和运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忘记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也说:“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使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

高考评价体系规定: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高考试题设计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

新课标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一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

构建知识系统的素材是以课本为主要载体的课程内容。历史知识天然的具有坐标性(时空属性)、建构性、系统性、益智性等特点,便于沿着知识概念化、概念结构化、结构体系化、体系认知化的方向,对课程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加工,包括内容的取舍增减、结构的调整重组、顺序的调整重建、主题的深入挖掘等。

1.历史纵向线索的梳理

歷史知识本来就有时序性、不可逆性、连续性、故事性,依其时序和内在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编年体的传统方法),就是还原历史的故事性、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这是学好历史简单易行的不二法门,也符合考试说明关于“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的考查要求。如,1919—1927年历史线索: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兴起。

2.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只是单一纵向的线性过程,也存在横向的联系,如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国内不同地域、实体之间,国际之间等等。对这种联系的挖掘、认知,既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是回归历史本来面目,是史识,这是正确解释历史的前提。

3.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领域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成系统的。相应地,知识也会自成系统,如,新中国外交专题可以以表格形式构建立体知识体系,并可以不断加工提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纵向、横向知识关联,还是立体知识体系,都可以根据所表达特定关系的特点和性质(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如数轴、图表、箭头、框架、思维导图等。

三、聚焦高考评价体系的综合训练

1.积极拓宽加工领域,全面提升信息加工能力

林蕙青把高考命题加强信息加工能力考查放在“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前面,居第一位,预示着今后高考试卷信息量趋于加大,加工难度提高。

(1)在整理课程

知识中锻炼加工能力

从表一到表三,体现了概括、归纳;倒推回去,则为分析。

整合、认识到位的重要标志是提炼精当主题,如新中国外交专题:“走向独立自主——新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专题:“契约精神(人权意识)的确立与实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现代国际关系专题;“利益加主义的对抗——雅尔塔体系下的战争阴影与威慑平衡”。

(2)在史料的选取与运用过程中提高加工能力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①在选材过程中提高信息加工能力。史料之多,浩如烟海,信息加工能力锻炼应自选材做起。对照课标和考纲,搜集、整理典型史料,提炼观点,就可锻炼信息提取、理解能力。

②在用材过程中提高信息加工能力。一是从命题角度(如价值观立意)研究史料使用价值;二是区分史料来源和性质,判断其价值,提高识别能力;三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评判各种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材料的能力;四是运用科学理论、相关史料发现问题、解释问题、论证问题,提高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形成独立见解,自主构建有理有据的历史表述。

(3)在题目的选取与运用过程中提高加工能力

模拟训练,是学生巩固、理解、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选题、变通、加工能力不足,存在着方向偏离、就事论事、重复低效、原地打转的不足。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做题不在多,在善变。能把“厚题读薄”“薄题读厚”“劣题读优”,透过一道题看到多道题,“见一叶而知秋”,方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①筛选题目,学会取舍。复习资料五花八门、数量庞大,过多纠缠于偏离高考方向的资料,不但浪费时间,还被误导。因而,选题成为训练环节的第一关。须把握高考命题方向,结合学情,精选题目,增删改造,为我所用。

②探寻思路,掌握通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历史知识自然也有规律性,历史现象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到题目上,就是许多题目的解答有着同样的思路,甚至有着相同的答案,要善于发现、总结,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总结解题方法,举一反三,如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原因、影响类问题。

③一点多题,变换角度。历史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多层面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因而,同一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出不同的题目;一道题中,除正确答案外,其它干扰项也可以“废物利用”,设计一下发问角度;题型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互变,尤其是材料题盛行的当下。如,司马光关于“(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及“(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的言论,就可用于设计不同题型的问题情境。

④一问多题,掌握规律。一种题干的表述方式、考查角度,用于不同题眼,可以出不同题目,借此可发现类型题的命制与解答规律,由会一个到会一片。如工業(科技)革命的条件、影响类问题,无论用于那一时期的哪个国家,发问角度与回答方式都可通用。

此外,还有一个题干配多组选项;一题多解(如开放式小论文题);一问多答(如量分作答)等。

参考文献:

[1]林蕙青.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8-10-26.

[2]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个性化
基于OBE的Java程序设计个性化教学研究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同桌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