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象你所不知道的人生
2020-06-15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文本世界里,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向前,向后,纵深万里,宽广无垠,没有亲身体会,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很多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命样式。那里的是非曲直,那里的悲欢离合,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灵魂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催生出新的我们、新的梦想。正如人们常说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所谓“观读”,即“观点”+“阅读”,它是一个吸收与再创造的过程。在吸收阶段,我们通过作家提供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个视角可能来自作家自己,也可能来自故事中的人物,由此获得我们没有了解过的观点——这时,我们仿佛成为了舞台上的演员,一举一动、所思所想都是书中人。
然而,我们又是我们自己,有着独立的思维和眼光,在了解作者的观点后,必定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解读,从而进入精彩的再创造阶段——这时,我们又成了台下的观众,冷静、理性,评判着台上的演员。
再没有什么能比阅读更深入、更准确地让我们邂逅新视角、新观点了,也再没有什么能比阅读更丰富、更有效地让我们浮想联翩、开拓思维了。我们梦想人生的样子,可能就藏在某一本被翻开的书里。
书虫的童年,正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的故乡,那个偏远的小镇,通过手动调整电线的方向,看看收到三五个频道的电视,就是很不错的消遣了。尤其是假期,父母上班,我一个人待在狭小的屋子里,实在没什么好玩的东西。所幸,我总有一些书籍可以看。
有小画书,《地道战》《西游记》《穆桂英挂帅》……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有《中国神话故事》《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里面的故事一个赛一个地吸引人;再大一些就看《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傲慢与偏见》《鲁滨逊漂流记》《简爱》等,进一步让我领略了古今中外广阔世界的美妙。这期间,我还读到了刚创刊不久的《少年博览》,以及《故事会》《读者》《文摘周刊》……所有这些,让我在那方狭小天地里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儿!
而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贪婪地沉迷于阅读,以至于常常因听不到母亲的呼喊而挨骂。现在想来,应是想要跳出平常生活的框框、去体验不同生活的心情无比热烈的缘故吧。
比如,我们读一本战争题材的小说,就是用短短几日的工夫来体验那烽火连天的战场和动荡中颠沛流离的人生。也许书中的人和事与我们自己毫无共同点,但我们会为之欢喜,为之愤怒,为之悲痛甚至呜咽起来。我们成为了书中的他或她,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感受,带着战争的创伤和历史的沉重,从平凡的自我中跳脱出来。
我们总是一边阅读,一边参与到书中那些与自己或相似或不同的人的意识活动中。我们用文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旅行家、外国人的眼睛看世界,用父亲、母亲、工人、农民、将军、战士、反派、古人的眼睛看世界,通过深入准确地观察,发现新的观念,打破固有思维,从而重新看待现实世界,重新看待我们自己。
所以说,读一本书之前的你,和读一本书之后的你,不再是同一个了。
吸收:每一本书,都是新的体验
阅读者
在体验过不同視角、吸取了不同观点之后,渐渐的,我们脑海中形成了自己对万事万物的看法,甚至会构建自己梦想人生的样子。这时,我们会带着一定的观点去读书。
带着一定的观点去读书,可以是重读一本书。比如《红楼梦》,人物众多,千头万绪,几遍读完仍只是大致掌握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时,如果我们对书中黛玉的丫鬟紫鹃的人生轨迹感到好奇,并带着这样的好奇去读整本书,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就会更精准地看到之前未曾看见的东西,从而有了新的解读。
带着一定的观点去读书,更可以是读一本新书。比如想走绘画艺术之路,我们会选择什么书来读呢?画家的故事、传记或关于绘画的心得是个不错的选择,如黄永玉先生的诸多作品。由此,我们可以体验一番画家的生命经历,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慢慢地将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也是将梦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
莎士比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哈姆雷特,然后我们又创造了一千个、一万个哈姆雷特——书虫觉得,这就是“观读”的意义所在,也是阅读之旅永远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永远令人神往的原因所在。
创造:想发现什么,就去读什么
当我们向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我们才会真正理解它。如果我们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阅读,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
95后的编辑小樱在向同学们约读后感类的稿件时,必须提前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因为即使是已经看过好几遍的书,同学们在写读后感之前,也必须再仔细读一读才能下笔。可见,漫无目的地阅读书籍和带着做笔记、写感想的心情去阅读,读者在思考范围、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所以,书虫觉得“观读”与“记笔记”简直是绝配!
吸取观点:要在读书笔记里写点什么呢?
前几期,书虫介绍了“摘抄+感想”的记录方式。为了让书写不成为负担,我们必须严格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反映阅读内容的精髓。
“这段话写得太精彩了!里面用了7个动词,把人物动作像慢镜头一样表现了出来。”
“这个细节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却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这个人物太懦弱了,总是想依靠别人,自己一点也不争气。”
……
其实这些想法或多或少都会在阅读过程中闪现,但当我们带着“要写点儿什么”的想法开始阅读,并真的记录下来,会对获得信息的质量有很大提升:
1. 我们可以自由调节读书节奏,精读、速读随心切换;
2. 可以一边阅读一边确认重点,将散漫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 书中内容将清晰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和笔记本里;
4. 会不由自主地重读,直到理解为止;
5. 阅读将不止是作者单方面的思想输入,我们自己的感受会得到重视;
6. 小樱编辑来约写读后感的时候,很快就能整理出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啦!
阅读者
输出观点:想记录×××,该读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书籍杂志时并不注重序言和目录,但如果想要迅速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充分理解写作结构,准确判断书中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就必须要关注序言和目录部分,才能直截了当地获取信息。
带着一定观点去阅读,其实就是挖掘一切素材为我所用,比如:
第1步:我想写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我本身对读书就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想知道更多的信息,于是,我找来许多与读书相关的书籍杂志。
第2步:我开始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阅读了。我打开一本《少年博览》,先看目录,把与读书相关的文章都找出来读,记录下与自己相同或相悖的观点。
第3步:再读余下的文章,有一些内容看上去跟读书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因为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阅读,居然能够将之与读书联系起来了——在《都市中的田园生活》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菜市场能够治愈人心的作用,并举出两位作家在作品中提到的菜市场,由此我不禁联想到阅读对于治愈人心的作用——这不就是我们在观读过程中发现的隐藏的“宝石”吗?
第4步:记录下这些“宝石”,整合所有相关的笔记,然后写出一篇好文章。
发现没有?我们带着观点去读,会让一些似乎没有作用的素材得到扩展,从而适应了我们想要的主题。这对我们的写作十分有益。很多时候,新的发现,新的立意,并不来自于我们已有的想法,也不来自于作者告诉我们的观点,却恰恰来自于这些电光火石间迸发的灵感。正是对隐藏的“宝石”的挖掘,催生出新的精神世界,它的名字叫“联想与想象”——犹如写作的一双翅膀,而我们也因此有了“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