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时代更迭下的“苏嘉”力量
2020-06-15韦斗斗宋文芳
韦斗斗 宋文芳
近日,苏嘉新材料公司在宝钢集团“电炉厂圆方坯产线(7#8#电炉)冶炼区域耐材总承包”项目招标中不畏强劲的竞争对手,在激烈的竞标中脱颖而出,喜获独家中标,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宝钢集团作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特大钢铁集团,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炼钢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对耐火材料供应商的综合实力也提出了最严格的准入要求,这次中标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司品牌效应。”
江苏省苏嘉集团是一家以耐火材料、精密钢管为支柱产品的企业集团,苏嘉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始终把做强、做精每个产品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在耐火材料行业中,苏嘉的炼钢用耐火材料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连铸用滑板技术国际领先,在行业中开创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为我国炼钢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几十年来,苏嘉集团创始人龚海涛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时代进步和技术更新的见证者。龚海涛曾感慨道;“只有你认为可以创造奇迹,但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笑话。”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是孤独的,充满了艰难。
勇于探索,绘制“苏嘉蓝图”
每个支柱型企业在早期都会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和时代更迭的洗礼,苏嘉也不例外。苏嘉的故事要从龚海涛探索“炼钢用耐火材料”之路讲起。
1985年,龚海涛被派到一个轻质耐火材料厂担任厂长,但是这个工厂不仅设备不足还负债累累,龚海涛上任后虽有所改善,但产品依旧无销路、账上无银两,在企业濒临倒闭之际,龚海涛得到一个消息:日本炼钢用的耐火材料全部采用镁碳砖(氧化镁+石墨),当时国内耐火材料厂没有一家厂生产,龚海涛和员工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具市场前景的产品,于是向冶金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寻求支持(以下简称洛耐院)。洛耐院派出了以胡世平为首的四人小组帮助龚海涛开发新型耐火材料——镁碳砖。
龚海涛说:“公司当时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我们向农行贷了五万元钱,购了一台废弃的300吨摩擦压力机,自己改装成可以压镁碳砖的压力机,自己弄了一条低温隧道窑,借用其它厂的拌料机拌料,压出了划时代的中国第一块镁碳砖。现在我国的钢产量雄踞世界第一,镁碳砖居功至伟,这是行业的共识。”
洛耐院的工程师们在工厂艰苦的条件下,不辞劳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年近六十岁的洛耐院副总工程师胡世平和厂里工人们一起拉板车、熬沥青。龚海涛在回忆时说道:“她的精神闪耀着共和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辉形象,激励着我们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希望,她的精神让我们受用终生,作为我们进入了耐火材料行业的领航者,她的启蒙作用十分明显。”
立足科研,缔造“百年苏嘉”
探索之路举步维艰,很快龚海涛遇到了新的难题。
由于制造镁碳砖的信息极为有限,只能参考日本业界发表的论文。龚海涛发现按照他们论文去做,各项数据指数虽已达标,但使用中效果差距十分明显,论文中的一些材料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且价格昂贵。龚海涛认为这是日本人为垄断市场所布下的“陷阱”,龚海涛决定走出定势思维,寻找更加合适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龚海涛首先设立了新型的沥青脱水工艺,实现沥青脱水的安全、无污染和半自动化;设立了酚醛液态树脂生产车间;改变颗粒级配;采用供应量大、价格较低的石墨产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制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實物质量达到日本质量的水平。
镁碳砖是不烧砖,体积密度大,制造要采用具有足够强度的模具才能满足使用要求。为此龚海涛走遍了当时国内著名的耐火材料厂,如:大石桥耐火材料厂,洛阳耐火材料厂,上海第一、第二耐火材料厂,无锡太湖耐火材料厂。这些材料厂模具设计理念与所用的模具材料十分雷同。龚海涛又前往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请教,结果都差强人意。寻求无果后,龚海涛自己设计了模具,不仅节省大量材料,还不到原来模具用材的十分之一。时至今日,全国镁碳砖厂都采用这种新型模具,全行业每年可节约模具钢材几万吨。
镁碳砖的比重大,包装及运输同样是个大问题。龚海涛和他的团队试着用草绳包装、纸盒包装、铁框包装,边角损坏严重、劳动强度大。
1991年龚海涛去美国推销镁碳砖,参观了美国的镁碳砖厂,发现用木托托盘包装十分方便,回国后立即采用木托包装,这种包装方法很快风靡全国。
镁碳砖由不同材料、不同的颗粒级配置后混合。人工配料难以达到精确的配比要求,最好有一种无人伺服的电脑操作系统来完成。
1992年龚海涛参观了日本一家散状料生产工厂,发现他们的配料操作系统与自己构思的完全吻合。
1993年工厂的电脑操作系统投入运行,为龚海涛开发控制系统的江南大学朱教授专门开发的软件现在已经面向全国的耐火厂销售,提高了行业配料水平,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日本的电弧炉为了提高炉龄,采用半干法喷补。我国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冶金部成立了“电炉半干法喷补”攻关小组,苏嘉作为副组长单位,全力投入“半干法喷补”的研发工作。全国虽然有近十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参与研发工作,但都是举步维艰,没有突破。龚海涛了解日本周南钢厂电炉(生产不锈钢)的喷补之后,感觉喷补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他向日方提出购买喷补机,却被拒绝,刚有头绪的研发工作又进入死胡同,停滞不前。
天无绝人之路,龚海涛偶然间想到美国用于喷射墙面涂料的喷射机,他猜想两个机器的原理也许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他用30万美元购买了两台。货到后,龚海涛立即拆解,找出了原因,“电炉半干法喷补”攻关项目完美收官。
为了使我国炼钢全流程耐火材料水平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龚海涛从未止步。当时,我国生产的镁碳砖销往日本,质量与日本差不多,价格却是日本黑崎的二分之一。日方为了控制市场,通过中国五矿公司的潘尚新教授,撮合成立合资公司。龚海涛说:“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他们的钢包滑动水口可以用十二次,当时我国只能用一次,这个差距太大了。”为了更好地引进和学习,于是在与日方多次谈判后,经过争取,日方同意钢包滑动水口在中国生产。至此,炼钢全流程耐火材料水平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钢产量的持续提高也在情理之中。
苏嘉在创新研发的路上从未止步,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国内领先的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利用与日本最大耐火企业的合资公司,使我国炼钢用功能材料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苏嘉利用自身的优势,攻克了炼钢用耐材的一个个痛点和难点,打通了从炼铁→炼钢→炉外精炼→中间包连续制锭,全部耐火制品的使用寿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的钢铁行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创新驱动,紧握苏嘉时代“接力棒”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产量的持续增长,为耐火材料的发展造就了极佳的时间窗口。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取代镁碳砖,行业的持续性依然良好,但由于生产耐火材料劳动强度较大,劳动力后继短缺。企业需要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智能化自动化改造。龚海涛观察了多年进口的设备、现在的国产设备都与智能化生产的愿景相距甚远,要改变现状只有自己干。经过两年的研发,无人伺服压砖系统已经通过验收,现在苏嘉正着手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改造。
苏嘉以创新为基石,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新产品的需求,目前苏嘉人还涉足了新能源汽车等相关材料改进技术中,并且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驱动了苏嘉的镁碳砖智能化生产线的衍化与升级,也鼓励着一批批“苏嘉人”迈入我国发展实体经济战略的下一个“苏嘉时代”。
如今,龚海涛已年逾70,“苏嘉后浪”已然崛起。老一辈企业家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也到了将更多代表着使命和责任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代接班人的时刻。龚海涛说:“一个企业必定要传给下一代,因为人总是要老的,你80岁能管事,90岁还能管事吗?在这个大前提下,把企业交给孩子来传承,我的看法是越早越好。从龚育才初中开始,我就有这个想法了。”
而在儿子龚育才眼里,父亲是他从小崇拜的楷模和偶像,有着老一辈企业家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品质。他说,“一定要感谢父亲,父亲的勤勉、守信以及对我的严格教育,都让我在传承与成长的路上,比別人走得更加顺利”。
在苏嘉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龚育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商业机会,在稳健的前提下适当探索新的机会也许更有利于企业抵御行业风险。在全球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势在必行。龚育才接掌苏嘉集团以后,作出了“稳步发展制造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布局。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龚育才敏锐嗅察到了老年潮当中蕴含的商机,认为养老是每个家庭的“刚需”,夕阳产业未来是一片大蓝海。
2015年苏嘉全盘引进在荷兰取得重大成功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公寓”模式,突破传统养老理念和文化,以“快乐养老”为核心,主张“YES”文化、用进废退、泛家庭文化等先进养老理念。2016年公司建成了全球第34座、全中国第一座生命公寓,目前已陆续有五座耘林生命公寓面市。耘林生命公寓是一个集生活、娱乐、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居家养老社区。基本业态有养老住宅、老年公寓、护理中心、康复医院、生活休闲娱乐大厅及其它商业配套设施,可以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这种模式的落地,受到大家的追捧,也受到了地方政府及中央领导的肯定。荷兰养老公寓在中国从第34家开始,正在中国遍地开花,努力为百分之十左右的老年需求者提供理想的全新模式养老家园。
苏嘉集团以“百年苏嘉”为目标,以“变革驱动成长,创新成就未来”的企业理念,立足于市场导向;以“加快智能化改造,稳步发展制造业”为战略部署,力争实现企业发展更高、更强、更远的新一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