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诗歌读写”,呼唤诗心回归
2020-06-15沈霖菲朱开蕾娄晨晨
沈霖菲 朱开蕾 娄晨晨
摘 要 诗歌的价值在语文课堂中常常被忽视,学生们从“天生的诗人”逐渐变成读不懂诗歌,更不会提笔创作诗歌的人,令人扼腕叹息。基于此,笔者尝试开发并实践了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初中“诗歌读写”课程,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体诗歌学习环境中拥抱诗歌,爱上诗歌。
关键词 诗歌 读写结合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诗歌本身的精炼性和多义性使其读者和创作者均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这导致了诗歌总是被误解,被轻视。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更无法触碰到诗歌的真正内核,再加上诗歌被隔绝在高考作文之外,其价值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被边缘化。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探索出更为系统的诗歌读写模式,重新发现诗歌教与学的价值,希冀让那些“冷酷而又伟大的想象,重新改造我们生活的荒凉”(芒克《诗》)。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越来越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所以课程的开发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和越来越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方向。
1“读写结合”:初中“诗歌读写”课程的整体建构
笔者设计的初中“诗歌读写”课程是一门通过诗歌的阅读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诗歌素养的拓展性课程。围绕“诗歌”这个核心要素,本课程以阅读、创作和分享三线并行。“阅读”指欣赏、朗读、评论课内外经典的诗歌作品;“创作”是指诗歌的仿写、续写和原创写作;“分享”包括诗歌朗诵会、诗歌情景剧表演会、原创诗歌分享会、制作班级诗刊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本课程在编排上将诗歌的外在形式、动力机制、创作技巧、情绪表现作为单元主题,具体的课时从诗歌的排列、节奏、音韵、意象、意境等要素,灵感、想象等创作动机以及比喻、联想等创作技巧等方面展开。
“读写结合”是贯穿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活动的学习方式是指导本课程成为一门充满活力的拓展性课程的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多种学习策略,注重“读”与“写”的双线发展,充分考虑到学生语文能力的阶梯式提升。笔者以“世界咖啡馆”和“文学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常用的讨论模式,为学生打造自由轻松的诗歌环境。
2呼唤诗心:初中“诗歌读写”课程的课堂实践
笔者在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触发学生对世界的多重观感,敞开心灵去拥抱万物,呼唤潜藏的诗心的初衷,因此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容纳了学生五彩缤纷的观点和想法。
在《微诗初体验:你见过一行的诗吗?》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根据诗歌内容猜测其题目的环节。北岛的一字诗“网”虽然简短却内涵深刻,学生在猜测其题目时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些答案颇有诗人意趣,哪怕他们未猜测到原作的题目,也不妨碍他们在此过程中锻炼阅读诗歌的能力。猜测非马的微诗“叠罗汉/看外面/是什么”的题目也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学生们大呼自己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在得知其题目为《砖》时,都表现出一幅恍然大悟的神情。《跳跃的排列:歪歪扭扭的诗》一课中,笔者结合诗歌造型的视觉艺术特点,充分放大学生的美术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动力。例如,在欣赏伊蕾《黄果树大瀑布》时,笔者将这首诗开头和结尾竖排版的“砸下来”“悬崖上”都改成了横排版的格式,然后请学生尝试着发挥想象力去修改。在欣赏朱赢椿的《设计诗》中的作品时也采用同类似的手段,遮掩最具创意的诗句,请学生们大胆猜测,大胆创作,真正沉浸到诗歌的艺术之中去。在《节奏与押韵:用我的耳朵来读诗》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与诗歌的联系,笔者带着学生一同欣赏由诗歌改编的音乐,一同跟随陈琴老师吟诵古典诗词,一同放肆感受朗读的万种情绪。头脑风暴、词语游戏、集体创作等互动形式也常见于笔者的实践课堂中。诗歌朗诵会、诗歌分享会、诗歌情景剧和诗刊展览会等成果展示活动也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使这门课程充满青春气息,诗味四溢。
诗歌是世间情感最淋漓畅快的寄托,是天地间最能与内心相融的语言。在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总会闪现很多精彩绝伦的想法,也创作出了非常多让人惊喜的作品,更是在无意之间流露了平时不常见的情感。一个腼腆的女孩写道:“你能拾起一个完整的梦/却拾不起一面破碎的镜子/后来镜子碎了/你带上了阴暗的面具”。一个阳光的男生写下:“我身躺在原野/头顶有明艳的太阳/是谁瘙痒了我的面庞?/啊,身边有新草钻出。”一个开朗的女孩袒露了深藏的秘密:“可为什么——/在这只鸟儿受伤的时候/在她最艰难的时候/身边只有愈来愈刺骨的风呢?”
在这样的语文课程中,学生们开始爱上语言,爱上诗歌。笔者将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对本课程的各方面进行深化和细化,继续改进,不停尝试,将这门课程逐渐打磨成熟,将诗歌的魅力傳递给初中阶段的学生,呼唤诗心的回归。
作者简介:沈霖菲(1995.5—),女,汉族,浙江湖州,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语文教学研究;朱开蕾(1996-),女,汉族,浙江宁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语文教学研究;娄晨晨(1995.6—)女 汉族 浙江温州,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研究生在读,语文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正栓,白凤欣.A course book in English poetry:poetic elements and poetic type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3-60.
[4] 戴达奎.现代诗欣赏与创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5] 钱理群.呼唤“诗教传统”归来[J].教育文汇,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