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2020-06-15刘红亚
摘 要 课程标准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石,是开展教学行为的内容依据和方法参考,本文立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从思想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的开发中需把握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课程标准 开发 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管理》作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供应链管理》课程注重应用性、综合性,其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零散、抽象且交叉性强,教学实践较为困难。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石,是师生开展教学行为的内容依据和方法参考,基于能力本位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开发,有利于进一步树牢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
1以能力培养为纲,更新课程标准开发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先进的思想理念,才能够开发出更加优质的课程标准,特别是对于《供应链管理》这类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岗位必须、职业所需”展开课程标准的开发与设计。一是以实践能力为本。一直以来,《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内容多且抽象难懂、理论性强不适应教学需要、条件有限实践难开展、案例陈旧不适用现代教学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效与人才培养。要改变现有问题,必须从源头加以改变,即在课程标准开发中树立起紧贴实践能力培养、紧贴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实际和物流业创新发展实际等新的理念,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跟物流业发展步伐,符合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岗位需要。二是采用科学的开发方法。科学的开发方法,是优质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德国BAG课程开发法,作为一种较为成熟、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它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和“实践专家研讨会”为核心内容,将“工作”作为整体看待,更加关注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创造能力,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借得借鉴与使用。
2以人才成长为基,细分课程培养目标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基层物流主管,二是中层物流经理,三是高级物流经理,三个不同的培养目标层次,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且从低到高成递增,符合人才成长的科学过程。很多高校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本教材、几十学时、一个学期的学习即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现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学习过程应该是由简到难、持续本专业整个在校学习阶段。基层物流主管的培养目标,对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培养目标偏低;而高级物流经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成长,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非常高,仅凭院校本科阶段的培训难以实现,所以对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这一培养目標过高,不符合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实际,因此,应该将高校本科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目标定为中层物流经理培养。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区分各学年,从低年级学生具备基层物流主管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到高年级学生具备中层物流经理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持续的、递增的展开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同时,可将高级物流经理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选修课程,以便针对学生所需进行分层次培养。
3以工作过程为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工作过程是基于工作情境为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工作行动的程序,《供应链管理》作为应用型课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备能够胜任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能力,强调的是“做”与“用”的能力,必须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不能脱离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开发,应紧贴供应链管理工作过程,以供应链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实施流程为出发点,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掌握为主、以适度的理论知识掌握为辅,使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中具备“该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的能力。从工作领域来看,《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包含供应链的战略设计(供应链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供应链驱动因素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供应链渠道设计)、供应链的运作管理(分销网络的设计、采购与补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技术支撑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多个子内容。从工作流程分解来看,企业典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是:制定供应链计划、客户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发送、售后服务。从项目教学及知识获取的过程来看,《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顺序应按照认知供应链、构建供应链、供应链中的生产管理、供应链中的采购和库存管理、评价供应链、综合应用供应链的顺序进行。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按照工作程序和认知程序一体化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按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螺旋式上升趋势进行,将知识进行梳理与细化,实现由工作任务到课程内容的转换。
4以任务驱动为线,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往往能够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综合运用其它教学方法。一是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教育指导为辅,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中,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了实践技能,又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二是情境教学法。结合供应链管理岗位工作实际,以成立虚拟公司、企业现场教学、校企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在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情景中完成学(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3页)习任务;在企业现场教学、校企实习中进行实训,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供应链运作过程,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三是案例教学法。精心选取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案例,或从企业中搜集真实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游戏教学法。供应链管理中典型的游戏有“囚徒困境游戏”、“啤酒游戏”等,通过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供应链中的不同角色,在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供应链的运作过程,深化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
5以过程评价为主,确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能力本位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有层次的,其目的不是评出谁好谁差,而是要发现并鼓励长处、指出并纠正不足。作为应用性强的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应该仅仅依靠一张试卷的理论知识考核,而应该是对学生职能能力的综合评价,因此,在考核评价中,应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引、以任务驱动为线”的设计思路,在考核评价时,应以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过程评价”为主,以对整个学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评价”为辅,对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组织计划、专业技能等能力和表现,以及任务完成中的得失、问题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老師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不同任务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实习企业的评价等,建立起由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6以校企合作为要,优化课程标准开发团队
高校《供应链管理》教师多为长年从事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长期脱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实践应用经验较为缺乏,因此,在课程标准开发过程中,不能仅由专任老师“闭门造车”,还应取得相关企业的支持。在组建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时,应将物流企业及相关岗位专家一并纳入团队中,充分利用物流企业、专家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梳理完整的职业工作任务过程,到从具体的、典型的任务中提炼出抽象的、关键的能力需求和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到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评价标准的制定,甚至是考核评价的参与等诸多方面,有效参与其中,防止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作者简介:刘红亚( 1979 ~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营销与物流,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韩媛媛.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1):83-85.
[2] 吴邦雷,何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04):70-71.
[3] 宋晶,周任重.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现代化,2017(42):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