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的习惯浸染孩子
2020-06-15廖红
摘 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家长为什么需要小时候就介入呢,因为小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仍然处于什么都要依赖父母的阶段,这种情感依恋阶段如果家长错过了,就很难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以至于孩子长大了我们说的这孩子与我“不亲”。
关键词 家庭习惯 家庭成长系统 家庭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在听吴伯凡老师《认知方法论》的时候,听他说起自己第一次上北京读书,在学校里吃混沌,里面放了一种菜,当时吃了立刻产生了想吐的感觉,后来他才知道这菜是香菜,其中他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吃这个味道,甚至在吃混沌的时候如果没有会恨得要拼命。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倒退回去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小时候的感受会影响成长之后对事物的认知及体验。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在食物上的依恋。据科学家研究小时候经常喜欢吃的食物在长大后会产生深深的迷恋,比如某个孩子小时候经常喝可乐,那么这种习惯可能会伴随一生,我自己小时侯很喜欢吃外婆做的“二米粑”,那种软软糯糯的味道以及用腌制的豇豆炒制肉沫而成的包芯至今我都会馋恋这种味道,由此,我就在想,难怪“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的时候那么火,因为它把每个中国人小时候的味觉记忆打开了,看到的是食物,隐藏的其实是情感。
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个家长为什么需要小时候就介入呢,因为小时候最需要父母的关爱,这个时候仍然处于什么都要依赖父母的阶段,这种情感依恋阶段如果家长错过了,就很难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以至于孩子长大了我们说的这孩子与我“不亲”。如果“不亲”,往往就是教育中父母缺位,有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孩子的问题恰恰是家庭的问题,比如一个孩子特别爱说脏话,那么在家里往往会有一个脏话连篇的父亲或者母亲,孩子在学校有暴力倾向,在家也许父母就有爱动手打人摔东西的习惯,以暴力解决问题等。
所以作为父母修炼自己是最重要的走向,我们的眼睛有两项功能,常常只用了一项,就是往外看,而恰恰往内看,内省的这个过程则我们发现问题根源的一个关键思路,是引领孩子成长,引领家庭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让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去看医生,医生问他怎么了,他说:医生我肚子疼,肩膀疼,大腿疼,反正哪儿都疼。医生经过反复检查,最后给出了一个诊断“食指骨折” ,你看,如果我们老是责备孩子有很多的不对劲,比如做事很慢,总是很粗心,我们看到孩子的只是表象问题,在这背后其实是家庭成长系统的问题。我们只是在片面的感知孩子,忽略了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才能让其一生受用!
分享一个关于我爸爸的故事,小时候我对古典文学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我的爸爸则是一个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他会在生活中无意跟我们结合一些古文经典来说明事理,比如妈妈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人际关系,爸爸则会搬出《增广贤文》: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我和弟弟小时候经常听他给我们背诵《滕王阁序》里面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大加赞叹王勃的文学才能。中学当我把《木兰诗》背诵给爸爸听的时候,后面有一点不会背了,他甚至还能流畅的接着背诵出来。没有电视的日子里,他会讲《三国演义》里面七擒孟获的故事,会讲《封神榜》里面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然后还会习惯性的附上一句“真三国,假封神,一部西游哄死人”。
就在昨天,我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父亲了和母亲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最后说母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爱是警告的力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像两股风不断的吹来,就又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我的字总是写不好,有点书法爱好的父亲总是批评我,我以为他很严厉,总是不够爱,但是在读师范时,他去新疆,那是我们父女第一次写信,而我在读他的回信时,那也是我重新认识爸爸的时候,他的情感原来如此细腻。在信的最后写给我的一首诗记忆尤为深刻:父子离别两月余,天山脚下盼归期,寒窗苦讀明志向,望儿用功多努力!家庭系统就是这样,当我们处在其中时并无感觉,现在回想,这些就是真正的耳闻目染啊!
作者简介: 廖红,1984年3月,女,汉,重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少儿语言艺术、亲子阅读。荣誉:“中华魂”全国青少年演讲比赛优秀辅导教师,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重庆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少先队辅导员大赛均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阳玲.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3:63-70.
[2] 胡利群.家庭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09(03):71-72.
[3] 钟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J].文史博览(理论),2016(06):8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