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2020-06-15王岳飞肖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人格

王岳飞 肖强

摘 要 目的:探究少数民资大学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集体施测,用 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密切,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人格特质中的聪慧性正相关,与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显著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稳定性正相关,与聪慧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显著正相关,与忧虑性负相关,与紧张性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怀疑性、忧虑性显著正相关,与实验性、自律性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关系,发现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对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均有直接影响,人格特征对于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也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应对方式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现代心理学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在最近10年中,从积极心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学科,并认识到主观幸福感在个体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开始,对主观幸福感这一现象的研究有了爆发性的增长。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最早由积极性心理学的先驱Marie Jahoda提出,她认为个体的健康既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Andrews将主观幸福感定义 为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评价,并将主观幸福感划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

在最近几十年的心理研究中,学界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的研究要比消极方面的兴趣浓厚得多。许多研究都致力于研究主观幸福感,从描述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到研究其相关性和预测因素、揭示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既往研究多集中于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如Costa等(1980)发现,正向情感与外向性显著相关,而负向情感与神经质显著相关。McCrae等(1991)发现开放性与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都呈现出相关,而宜人性和责任心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相关显著。Steel等(2008)通过元分析发现,神经质是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负向情感相关最显著的人格因素。Chico(2006)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特征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解释了约44%的变异。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主要研究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人格特质如何使人们在相同的环境里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因生活事件(stressor)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与行为措施的过程。针对不同群体的许多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一种受自身人格特质、认知评价、外在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而其中的人格特质则是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格特质不仅会使个体直接表现出一些较为稳定的应对风格和倾向,同时,它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和社会支持等与应对方式有直接联系的因素。Bishop等(2001)对警察群体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外向性、开放性和顺从性等人格特质呈显著的正相关。此外,应对方式也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采用问题解决导向的应对方式和寻求社会支持的群体报告了更多的积极适应的结果,而采用拒绝、逃避和回避困难等应对方式的群体报告了很少的积极适应的结果(Judge 1998; Altshuler etal;)。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精英,是少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省少数民族人口达72.59万人,占总人口的0.76%,成为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省份之一。与此相对应,山东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前,许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多聚焦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少之又少。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幸福感水平,对于校园稳定、社会安定以及民族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山东某高校整群选取200名少数民族大一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其中男85人,女106人;平均年龄为20.24周岁。所有对象均排除心理疾病史、药物成瘾、酒精依赖及严重器质性疾病。

1.2工具

1.2.1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并由中国学者段建华(1996)对该量表进行修订。量表共有18个项目,使用5点量表法,个体在量表上报告分值越高,表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本次调查问卷 系数为0.774。

1.2.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 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

由卡特尔编制,戴忠恒、祝蓓里1988年修订。该测验主要用于评估16岁以上个体的人格特征,适用于各类人员。本次調查问卷 系数为0.748。

1.2.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由解亚宁、张育昆等编制。共20个条目,问卷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问卷采用4级计分。本次调查问卷 系数为0.862。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研究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采用皮尔逊相关法,对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人格特质中的聪慧性正相关,与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显著正相关,与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稳定性正相关,与聪慧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显著正相关,与忧虑性负相关,与紧张性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怀疑性、忧虑性显著正相关,与实验性、自律性显著负相关。

2.2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應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2.2.1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讨论诸因子之间的确切关系,以积极应对因变量,以人格的各因子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聪慧性、有恒性、实验性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12.7%的变异。

以消极应对因变量,以人格的各因子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忧虑性、敢为性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33.3%的变异。

2.2.2人格特征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人格的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忧虑性、怀疑性、紧张性和有恒性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26.8%的 变异。

2.2.3人格特征、积极应对方式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以积极应对方式、聪慧性、有恒性、实验性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积极应对方式、有恒性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密切。在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积极应对方式与聪慧性、有恒性、敢为性、实验性、忧虑性、紧张性相关十分密切;消极应对方式与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相关密切。这说明,那些在情绪上稳定而成熟、心平气和、闲散宁静、行为上不拘泥于现实、做事尽责、冒险敢为、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应对方式,而那些具有怀疑、固执己见、易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容易紧张困扰人格特质的大学生会更容易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方式。

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有力的预测源之一,忧虑性、紧张性、有恒性、怀疑性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中,许多负面倾向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深刻,这可能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不适应当地环境,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很少有很大原因。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与汉族大学生缺少沟通,与之带来的是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的减少,因此,在遇到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时,更难解决,而导致幸福感的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也因为内心的不自信和焦虑,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适,始终处于紧张或抑郁的状态,最终幸福感会越来越低,可能因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罹患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也有直接影响,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幸福感的提升效果显著。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会主动去调节和寻求同学、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主动掌握学校生活的必要技能,与其他大学生沟通交流,很好地融入了高校的生活,成为校园生活的主动参与者。

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更好的融入大学环境,获得更高的生活幸福感,取决于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认知和面对问题时所倾向采取的应对方式。只有积极的了解自身特点,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的向老师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寻求社会支持和帮助,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阳光,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而学校的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也要转变工作理念, 从心理问题干预转变为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既关注学生软弱的一面,也看重他们的有点与长处;在致力于修护学生生命伤口的同时,也竭力帮他们寻找生命中的美好特质;努力帮助受心理困扰的学生同时,也关心怎样使普通学生生活的更丰富,更幸福,从而实现从助人到育人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Veljko Jovanovic.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ne neglected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two forgotten aspec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2011(50):631-635.

[2] 彭豪祥.652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03):211-214.

[3] 吴儒练,张腾令.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8(18).

[4] 丁瑾靓.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03).

[5] 王海民,王兰爽,杜宝臣.16种个性因素问卷高分与低分军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5).

[6] 满丛英,吴贤华.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以武汉地区大学生为例[J].黄刚师范学校学报,2019(08).

[7] 姚娜.大一新生人格、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