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探讨及法律规制

2020-06-15褚蕴恒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危害

褚蕴恒

摘 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行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利的信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网络暴力问题也日趋严重,它在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影响着部分人们的生活,造成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暴力的含义、原因、对个人和社会影响,探讨在社会法治大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的法律规制及其他治理措施。

关键词:网络暴力;危害;法律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智能产品的普及,QQ、微信、新浪博客等APP和公共论坛的推广运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行为在上演,许多人将网络当做泄愤甚至违法犯罪的平台,使受害者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影响稳定的社会秩序。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

暴力,顾名思义,即人们在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或者自身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实现时所采取的一种极度手段,它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由此,网络暴力,是公民在各大网络运营平台对网络热议话题或未被证实真实性的话题发表意见或看法,在这些语言中不仅包括对受害者言语侮辱、攻击,也包括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最恶劣的是由线上网络暴力转化为现实暴力,对当事人人身造成威胁,最终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通过在百度词条进行搜索,相关搜索量高达80余万,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可见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愈演愈烈。

二、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公眾法律意识薄弱

法律是公民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引和预测的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意识对公民规范自己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公民既要合理的行使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等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公众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捏造虚假消息通过网络传媒进行传播的行为,侵犯受害一方的人身权益,造成双方在权利义务上的不对等,严重的会触碰法律的底线,构成侮辱罪、诽谤罪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对法律、规章的相关规定缺乏详细的认知,人们往往认为网络平台对他们所实施没有限制、言论自由是绝对的,所以他们认为在网络上肆意辱骂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同时因为网络机制的特殊性,有关部门也很难对其进行追责。

(二)网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较低

社会责任意识也在影响着社会治理进度和法律实践的推进进程。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网民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他们所接受教育有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发表的言论对网域环境的影响。此外,他们生存的家庭成长环境、接受的思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行为判断,从而催生网络暴力行为。网民在面对大量带有人身攻击性的网络信息时,没有采取手段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而是对大量网络信息进行扩大性转发,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社会责任感较低,不利于净化网络环境。

(三)相关法律未完善

网络暴力问题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就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形势。2016年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旨在维护网络安全,同时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由此,虽然我国目前有针对于网络行为的立法,但尚未出台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门法律或者条文,相关联的法律也因为法律界限、概念模糊、行为认定等原因难以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得以使用。此外,法律的滞后性也决定了在网络暴力事件大范围传播、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才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但此时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在人们的意识里已经形成自己的观点,此时再运用法律进行调整的过程比较漫长,见效较慢。

(四)相关单位监管力度低

政府及市场监管部门在网络治理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与网络平台运营者有直接的接触。网民对网络平台的使用为其增加诸多收益,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他们很难为此而禁止用户的进入。即使他们的行为触犯行政法规,政府对其行政处罚也不会引起运营者的重视。此外,政府缺乏专门的技术部门对网络运营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网络平台对用户监管力度也较低,使得相关单位难以进行追责。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一)对公民产生的危害

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遭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于未遭受伤害,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处在网络活动的其他人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培养阶段,成长环境、教育环境以及他们接受的知识引导他们的行为习惯。轰动全国的“8·27儿童网络暴力事件”如当时未得到及时制止,则会引发众多其未成年儿童成为网络施暴者,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价值观扭曲,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二)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化和现代化国家,国家一切活动的都遵循严格的秩序和规则来进行,公民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一方面,由于网络暴力的广泛性以及对象的不特定性,政府有时无法对其中的暴力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净化。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事件在媒体为博取眼球的大肆宣扬下,容易引起公众更多不当言论的发表,有时还会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上,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四、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加强立法研究,制定专门法律措施

立法的目的不是遏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而是打击利用此权利损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行为。首先,要有法可依。针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清晰的定义,在发生网络暴力事件时,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在立法时要广泛征集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将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写入刑法中。例如,网民利用人肉搜索查找到受害者家庭住址或工作单位后将其放至公众平台,其他人进行大肆转发,扰乱受害者私生活安宁;出于“报复”心理,采取蹲点、暴力攻击、恐吓等行为严重损害被害人身心健康或造成其它损害结果等,利用刑法的强制力进行严厉打击,使公众心理产生敬畏感,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犯罪手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立法要遵循法治社会的发展规律,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预测性立法,同时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必要时出台单行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制定行政法规,完善监管机制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关,应当针对各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法规,构建规制的网络监督体系,加大网络执法力度,设立专门技术部门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督促相关平台及时清除不当内容。加大对运营商的处罚力度,使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仅有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义务,同时也有义务对他们发布在其平台的语言进行监管。例如,在用户注册时,在“用户须知”中提醒用户发表言论时应遵守相关平台的要求;平台对敏感词汇和不当言论纳入数据库,在用户欲发表时及时提醒并阻止发表,在源头遏制网络暴力的产生。

(三)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守法意识

公民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从自身原因看,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为此,应加强公民的法律教育。对未成年人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在使用网络时有是非观念,不随波逐流;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讲座和选修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指导,及时强化正确思想意识、摒弃错误思想意识。在网络活动中,自觉进行“绿色”发言,树立我国青少年应有的良好形象;对除此之外的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组织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进行普法教育,或者针对有此行为的公民进行说服教育,做一名合格的网民。

(四)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有效借鉴

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针对网络暴力事件,连续几年接连出台遏制网络暴力的专门法律及有效处理手段。例如,德国已于2018年1月全面推行《网络执行法》,要求各网络平台及时删除涉及煽动仇恨、言语暴力的帖文和评论,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这有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对我国相关法律的研究和制定有一定借鉴作用。因此,我国应从国情出发,及时学习他国出台的法律,同时结合我国的法律传统,进行适时立法。

现实社会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不是偶然事件,它是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与言论自由碰撞下的火花。网络社会也是社会,也有它相应的秩序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遵循,努力做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对等性。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麗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不可否认,网络在这其中也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好网络传递有效信息的良好效能,抵制其不良影响,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法治社会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侯瑞雪.公民法律意识视角下的网络暴力.河北法学.2011年4月.

[2] 王秀平.网络暴力成因及理性法律规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