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三重逻辑
2020-06-15丁晓颖
丁晓颖
[摘 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即“九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九个坚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从理论上阐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需要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沿革、阐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理论内核、发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政治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6-0015-05
办学方向历来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谱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社会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为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发展逻辑、理论内核、实践指向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一、历史逻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沿革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关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统一的提法,为我们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理论逻辑是对历史逻辑的反映,历史逻辑是理论逻辑建构的基础,想要正确把握理论逻辑,就要先从历史逻辑出发。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逻辑要先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逻辑,这就需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史出发,探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变迁、发展创新与经验总结。
(一)服务方向:从“向农工开门,为生产建设服務”到“四个服务”。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站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向农工开门,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这个方针充分体现了三大改造历史背景下新中国办学方向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了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1956年中共八大决议指出:“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必须大力地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特别是科学事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业。”必须“逐步地扫除文盲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并且在职工和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适合需要的文化教育技术、业务教育”。[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教育事业的成绩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其中也有过挫折和失误。历史实践表明,办学方向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命脉,我国教育的兴衰同党对革命与建设全局的认识和处理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办学方向问题的把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2]。党的十二大明确规定教育是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把教育事业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目标要求,即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服务,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战略角度,将坚持教育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提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的新要求。“四个服务”不仅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而且也从理论上回应了之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目标要求的争论,社会主义教育不仅统筹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统筹服务于人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从“三育”到“五育”。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在要求。1958年毛泽东把“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教育方针提了出来。其实,早在1950年,毛泽东在致马叔伦的信中提出“教育第一,学习第二”,就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系中存在着主次关系,德育和体育的地位是高于智育的。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依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话语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智育的地位日渐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判断使得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另一方面,“四有新人”概念的提出,统摄了“德智体”话语的内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三育”发展为“四育”。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的学术话语正式在国家教育方针层面得以确认,具有了指导实践的话语权。将“劳”纳入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体系,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丰富了育人体系的内涵,正如马克思在讨论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时提到的那样:“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科学领导,逐渐形成并巩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原则,该原则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以“四个服务”为目标要求、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依靠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谱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为理论内核
教育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传播和思想建构活动,它以科学理论改造人的主觀世界,使主体能够更好地把握外部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以增强主体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和本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面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而进行的思想改造和理论建构活动,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习近平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核心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
(一)马克思信仰体系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整合是一体同构的过程。马克思信仰体系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整合是一体同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的整合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构建新世界观理论体系的探索。
1843至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1843年底马克思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完成了他同马克思一样的思想转变。在实现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彻底转变的基础上,马恩开始了创立新世界观科学理论体系的探索过程。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在1845至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原理,实践观、交往观、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新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四块理论基石。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也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思想的完全成熟。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依据,更有历史实践的检验。虽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没有找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语,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著作表明,他们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且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完全结合在一起。[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已经历史地证明了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完全正确的。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简明的论断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理论争鸣的回应,更是今后实践工作的指南。
其次,我们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内涵与逻辑体系。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7]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在理解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有观点认为,教授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知识是抽象和空洞的,之所以会这样认为,就是因为割裂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拒绝撇开人的社会历史性而抽象谈论哲学问题。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关注现实前提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是以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世界观,认识论是以澄清认识主体为基本前提的认识论,方法论是以人的具体活动为前提的实践的辩证法。
(三)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讲话的教条和书本上的论述,世界观也有变与不变的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观的内容是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变化的,但是衡量世界观的标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这个衡量标准是不变的。那么,衡量受教育者的世界观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反对社会主义的是极少数,对社会主义不那么热心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这就是说,为社会主义服务既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其是否真正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新时代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为之奋力的事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因此,把是否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对社会主义是拥护、中立还是反对,作为衡量受教育者世界观乃至政治立场的一个重要尺度,不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而且也是十分准确的。
三、政治逻辑——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规律之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条政治逻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视域下坚持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一方面是从个体视角出发,将党的政治文化通过教育传递给受教育者,实现受教育者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视角出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也是把公民塑造成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理论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视角研究政治社会化的,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8],或是“公民在政治上取得成熟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9]。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就是个体通过党的政治文化的学习,形成和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在传播、维持和推进政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内化政治价值观念、塑造政治人格、形成政治行为的过程。[10]一是内化政治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价值体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品格和政治方向,和西方的价值观划清界限。二是塑造政治人格。美国学者雷斯认为,每个人实际存在着六种不同的自我,实际自我、自认的自我、自己期望的自我、他认的自我、他人希望的自我、自认他人希望的自我,这些自我彼此之间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形成矛盾。我们认为,中国语境下,平衡这些矛盾的自我认知之间的根本途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塑造,将个人人生规划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将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化解心理学领域自我认知的矛盾。三是形成政治行为。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让广大师生学习政治知识、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格局。
“思想的生产,则是形成统治阶级政治统治所需的意识形态;思想的分配,则是将已形成的意识形态来塑造社会成员,为政治统治的巩固奠定基础,即政治社会化。”[11]因此,从社会角度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其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步进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鲜明的理论特质就是把“解释世界”的科学性、真理性与“改造世界”的人民性、使命性结合起来,以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把其作为政党自身建设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以党的理论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变迁,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内容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治国理政和国际传播的需要。党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创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以学校为主要途径。学校是一个正式的、系统的、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学校可以通过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间接的课程思政教育,将党和国家的政治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广大师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应该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扎实推进学校党建工作;强化问题意识、警惕意识、关怀意识,发现和解决学生思想领域的突出矛盾;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时代特色作出科学彻底的阐释,提高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将学校教育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做好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5—56.
[2]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83-07-07.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5]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6.
[6]田心铭.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8][美]戴维·伊斯顿.儿童早期政治社会化过程——对民主参政概念的接受[J].国外政治学,1985(02).
[9]Dawsonand Prewitt.Political Socialization[M].Boston:LittleBrown,1969:17—18.
[10]謝向波.政治社会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学理论,2019(09).
[11]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73.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