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加忠诚”理论与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2020-06-15乔拓新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忠诚翻译功能

乔拓新

摘 要:“功能加忠诚”理论是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德所提出的翻译原则。从字面来看,这个原则包含两部分,“功能”和“忠诚”。“功能”概念是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的功能,并非诺德的首创;“忠诚”是超越文本关系的,人际关系的忠诚。将“忠诚”的理念引入德国功能主义,是诺德对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一大贡献。本文从“功能加忠诚”翻译理念的概念剖析入手,以《毛泽东选集》英译为例,论证“功能加忠诚”对于中央文献翻译的适用性。

关键词:功能;忠诚;中央文献;翻译

一、中央文献翻译

贾毓玲(2011)将中央文献定义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文件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重要政策文件。田海龙教授指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不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也很有传统,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这不仅对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丰富着一般的翻译理论”(田海龙,2017)。中央文献翻译工作不是把外国的政治文献翻译过来供本国人阅读和了解,而是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观点等沟通与传播出去,因而其重要性不是普通的政治文本翻译所能比拟的。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王丽丽处长曾撰文指出:“中央文献翻译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阐释好中国理论, 传递好中国观念。”(王丽丽,2018)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增强政治意识、时代意识、历史意识和效果意识, 并根据政治文献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同上)。

二、“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加忠诚原则是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诺德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功能”是基于德国功能学派的功能,“忠诚”则是诺德看到德国功能主义的局限而引入的,“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张美芳,2015: 78)。

功能概念来自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其学术思想可追溯至《圣经》的翻译实践中,“在《圣经》翻译过程中,所有译者都注意到,不同的情景要求不同的翻译。 他们一般都认为,翻译的过程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则要针对译语文化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相应的改动”(张美芳,2015: 54)。而正是因为着重考虑到后者,也就是译语文化读者的需要,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得以兴起和繁荣。

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布勒1934年提出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将语言功能划分为“信息、表情、感染”三种 (张美芳,2015: 57)。依照布勒提出的语言功能的三种划分,德国学者莱思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文本类型:信息型(表达事物与事实)、表情型(表达情感)、感染型(感染接受者),外加上一种视听型文本;并进一步按照不同的文本类型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德国功能主义的和核心是目的论。德国学者霍斯曼特瑞根据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提出了“翻译者行为理论”。在曼特瑞的理论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Nord,1997:13)。与传统翻译理论只考虑译者阅读原文,进行转化,产出译文的译者翻译操作过程不同,“翻译者行为理论所说的交际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上所说的翻译过程”(张美芳,2015:69)。受此影响,弗米尔的理论主要考虑受众的需求,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翻译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1987:29)。

而针对于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在当时更侧重译文功能,而忽视原文地位的理论倾向,诺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即“翻译加忠诚”理论。其中功能指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诺德不赞同曼特瑞提出的 “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张美芳,2015: 78)的思想。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同上),“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同上)。忠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忠实或者信;因为忠实和信是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而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译源与译入目标语两方面”(Nord,2005: 166),“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上)。

三、“功能加忠诚”理论与中央文献翻译的结合

《毛选》是中央文献中的经典收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的主要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从狭义上来看,毛选的英译自1950年5月中宣部成立英译毛选委员会开始,到1977年毛选第5卷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整个过程历时将近三十年”(巫和雄,2013: 3)。对于毛选英译的研究,巫和雄这样评价道:“毛选的英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译员构成、程序控制、质量把关,还是从译作影响来看,都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这一译事活动的研究却没有体现出相应的系统性”(巫和雄,2013: 14) 。

本文认为“功能加忠誠”理论可以作为中央文献翻译有评价性和规约性作用的理论框架。这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可以装下很多具体理论的框架结构,或者说是一般性的原则。因为,不论是功能还是忠诚,都不是直接指导或者评价翻译的具体标准; 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就是在处理具体的篇章或词句之时,译者需要采取具体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那时译者需要采取的是AndrewChesterman所指的具体的翻译理论,也就是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方法。

“功能加忠诚”理论不是二元对立的翻译理论,而是一种二元叠加的理论,符合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传统的翻译理论有许多二元对立式的理论,例如: 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等等。在这些理论里,译者往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翻译的要求,文本类型的划分等取二者之一,也就是说二元往往是互斥的,译者要做一个选择;而在“功能加忠诚”理论里,“功能”与“忠诚”这二元不是互斥的,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译者不是要做出一个选择,而是要达到两者的兼顾与平衡。“功能”的原则要求翻译面向读者。但是,中央文献也不能一味的迎合读者而失去了翻译的伦理。中央文献译者的立场应该是“忠诚”。在具体的文本翻译过程中来考察,这个立场应该是忠诚于文本的创造者,甘愿做一个忠诚的媒介,既要向目标读者如实地传达其思想,又要维护文本创造者的利益。

这里之所以用忠诚而不是忠实,目的是强调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文本创造者也就是原文作者人际关系上的忠诚。如何实现这种忠诚?《〈毛泽东选集〉英译研究》一书在谈到翻译对于毛选经典化的作用时,提到了以下三个方面:“通过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的互动,修正原文本中的‘硬伤;二、对原作者富于个性但有悖于常规的语言在译文中进行优化或规范化;三、通过翻译方法的变通增加译文准确性、可读性,使译本更易于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在译语文化中占据经典的地位”(巫和雄,2013: 107)。这是对如何实现忠诚做出的比较详细的归纳。

我们可以通过《毛选》翻译中具体的例子来看忠诚如何实现。《毛选》收录的一篇文章曾刊发在报纸上,其中写道“牛魔王不是庞然大物吗?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飞进牛魔王的心脏,把他戰败了。”(《解放日报》 1942.9.7)钱钟书在参与翻译毛选时,对于这个例子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他坚称孙猴儿从未钻入牛魔王腹中。经过负责毛选翻译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细致调查,发现钱钟书没有错,只得劳烦毛主席把原文修改两句。随后在正式出版的毛选中这个错误被更正为:“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毛选》第三卷 838-839)。由此可见,中央文献翻译的过程绝不是单单寻求文本对文本的忠实,而是要包含对于文本创造者的维护,修改有瑕疵的文本。

《毛选》的翻译凝聚了中国老一辈翻译者的心血。可是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毛选》的翻译过于贴近原文,不利于英语受众的理解。事实上,“不论从语言形式还是内容信息的传递方面来看,毛选英译本都可以说是上乘之作。译者在约束之下,凭借过硬的语言水平和传译技巧,从容化解了各种难题,使最终译作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巫和雄,2013: 175)。“毛选的文本属性让它的读者对象受到局限,但是中外高水平译者的精诚合作保证了其英译本的质量,加上毛泽东本人的个人魅力和影响,使它在既定的目标读者群中被广泛接受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毛选英译本的传播是成功的”(巫和雄,2013: 221)。

其实,经典化的文本或许无需单纯为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对于原文过多的偏离。在历史上,翻译西方经典《圣经》时,少有对其进行大幅改动的情况。虽然市面上不乏精简版本的《圣经》,或者一些《圣经》的科普类读物,但是类似于马丁·路德为了使《圣经》广为流传,因此用口语化的德语来翻译,这样大幅改动《圣经》全文的情况在历史上少之又少。而《圣经》的译本,不论翻译得多么生硬与晦涩,还是会有其读者,这或许是由于经典文本本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亦或是权利机构极力促成的。就笔者的观察,凡是经典文本,不论其有译文多少个版本,都至少有一个版本的译文极尽忠实于原文,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是极尽忠诚于原作者。因此,不论《毛选》有多少个译本,不论国外的学者和译者是如何翻译的,外文出版社翻译的这一版《毛选》英译本都在《毛选》经典化过程中不可磨灭的。

四、余论

上文通过对于中央文献翻译的介绍,“功能加忠诚”的理论回溯,以及选取《〈毛泽东选集〉英译研究》中的例子,论述了“功能加忠诚”理论适合作为中央文献翻译的宏观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通常讲理论可以有描述、解释、规范和评价实践等作用。本文是一篇理论探讨的文章,笔者只是希望能为中央文献翻译提供一个粗略的规范和评价的框架。笔者认为可以从“功能”和“忠诚”这两方面来总体约束中央文献译者的翻译过程;而在评价其翻译时,亦可按照这两个尺度来度量翻译的质量。翻译理论的来源可以是从对于大量文本的描述研究中获得的,也可以是从理论层面演绎的。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一种倾向于演绎的方法,将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这样一个适用于翻译的比较普遍性的理论推演到中央文献翻译里,并举实例证明其适用性。不过正如张美芳所言“功能加忠诚的模式理论上近趋完美,实践中却不易做到,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张美芳,2015: 83)。理论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因此,本文作者的努力也不过是对于中央文献翻译宏观理论框架构建的初步尝试。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2]Nord Christiane.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VermeerHans.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13(2):25-33.

[4]贾毓玲.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1,32(01):78-81.

[5]田海龙.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超学科视角[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4(05):1-7+80.

[6]王丽丽.中央文献翻译的立场、路径与策略——以党的十九大报告英文翻译为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5(02):17-25+157-158.

[7]巫和雄.《毛泽东选集》英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8]张美芳.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5.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天津 300204)

猜你喜欢

忠诚翻译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仪式化的“忠诚”
仪式化的“忠诚”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