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趋势及路径

2020-06-15王少勃

价值工程 2020年14期

王少勃

摘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新挑战创造新机遇,传统制造业要向好向快发展,就必须正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加强与自动化、控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紧密结合,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质量竞争力和工业自动化转型实力、可持续推动力,早日走上集信息化高效化集成化于一体的自动化发展之路。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a large manufactur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not a powerful manufacturing country. New challenges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If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nts to develop well and fast, it must face up to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dustries and formats and the hug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rther emancipate the mi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close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continue to promot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nhance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quality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automation transformation strength and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 and embark on the road of automation development that integrat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efficiency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发展趋势;自主创新;自动化

Key word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development trend;independent innovation;automation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4-0112-03

0  引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产业体系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机械、化工、电气等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其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最初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能力和水平迅速提升,许多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大型工程陆续落地建成。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到近25万亿元人民币,在规模上相当于改革开放初的近180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 ,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有120余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以制造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50多家。可以说,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培育了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国际產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传统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初中端制成品偏多,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在生产效率、创新能力、产品质量、资源利用、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芯片等高端制成品,由于国内生产水平的限制不得不依赖进口,有的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还受到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和封锁。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当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成因,研究提出传统制造业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突破旧有藩篱和瓶颈、实现自动化转型的趋势和路径,进而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1  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严重。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传统制造业过分追求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高,有时甚至以产能的提升为唯一指标,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转弱的问题变得日渐突出,生产能力和社会需求供需关系失衡,造成产品饱和、产能过剩。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受阻,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呈现放缓态势,导致制造业对产能的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出现的价格战,就是不少企业试图突破产能过剩的无奈之举,但这样做并不科学理智,也不可持续长久。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出现明显好转,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传统制造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分工仍主要处于全球价值的中低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高端消费品等很多依赖进口,仍是许多企业挥之不去的痛点。比如,我国芯片80%依靠进口,仅2017年进口金额就高达2300亿美元,是石油进口额的两倍。一支看似并不起眼的圆珠笔,因为笔尖的球珠在书写时要承受极大的压强,所以球珠应以超高强度材料(通常为碳化钨)制成,且球珠和球座的加工必须非常精确,加工工艺的核心技术便牢牢掌握在日本等外国企业手里,我国企业因为缺乏生产自主权,也就难以自由掌握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议价权等要素,发展受到严重牵制。类似的案例还有乳制品生产行业的牛奶包装盒,就受到瑞典利乐公司的垄断,每一个包装盒的生产,我国企业都需付给对方一定的提成,致使企业利益无法实现最大化,议价权严重丧失。正是因为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竞争力。亚洲开发银行一项研究表明,一部苹果手机批发价格中,日本、德国、韩国分别占34%、17%、13%的比例,而中国只占3.6%,主要还是台资企业。

再次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世界知名品牌不多,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增长速度,造成能源资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比重偏低,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不多,相当多的企业严重依赖劳动力而不是高科技,这与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最后是工业自动化转型乏力。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自动化就成为从业者所钻研的课题,大量的学科包括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及分析等,都与传统制造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控制科学就是一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极广,且对传统制造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学科。但在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产出没有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科研领域存在重论文发表、轻产业应用的倾向,不少科研成果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不高。正是由于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紧缺,直接导致原始创新方面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产业发展方面缺乏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和尖子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同生产和创新实践“两张皮”,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工业自动化转型乏力就成为不争的事实。

2  我国传统制造业自动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及路径

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改良,是工业自动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体力劳动者适龄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与此对应的是我国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持续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而自动化设备的价格却在逐年下降,经济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工业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实现对生产流程的控制,还能有效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企业在劳动力上的成本,而且在劳动强度高、危险性强的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以自动化设备的典型代表工业机器人为例,随着机器人的高效性、稳定性、精准性逐渐被认可,它对体力劳动者的替代作用也在日渐显现,其经济替代效应更是显著,近年来已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预言,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必将极大地促进整个制造业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大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转型已大势所趋而不可逆转。

那么,我国传统制造业究竟应该如何破除旧有藩篱和瓶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自动化转型之路呢?首要的一条就是推进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实现提质增效的根本转变。要切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认识新时代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大势,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总体目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要坚持质量第一,在全行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彻底避免和杜绝打价格战,显著增强整个制造业经济效益质量优势,进而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其次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今年是实施新一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要围绕重点领域集中攻关,着力加快数控机床、先进半导体、传感器、重大专用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实施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创新等系列工程,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引导企业加快探索生产制造技术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重点突破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加快智能汽车核心技术攻关、试验、验证、示范应用。要加快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关键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及数字化软件开发,有序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工厂示范。要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扩大社会化普及型医疗设备研制及其在基层的规模化应用。要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着重提高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多环节多方面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再次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切实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质量竞争力。要按照正在实施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即将开启的“十四五”规划,加快布局建设国家战略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借鉴华为公司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汇集国内外顶级创新资源,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快人工智能的算法理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国智能企业、智能城市、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水平。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切实发挥好创新平台对引领产业转型、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要按照“又高又新”的要求,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引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壮大。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型制造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在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企业走出去,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和“中国工坊”。

最后是优化人力人才资源,增强工业自动化转型实力和可持续推动力。要瞄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协同升级,确保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互相促进。要坚持需求导向,统筹推进教育政策、产业政策和用人政策的制定落实,实现劳动力素质提升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通过政府购买培养培训成果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开展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紧盯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彻底扭转重论文发表、轻产业应用的倾向,切实提高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发展的转化率应用率和覆盖率。要着力化解创新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同生产和创新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摈弃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脱节的弊端,努力造就一批原始创新方面的世界级科技大师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领军人才、复合人才、尖子人才,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工业自动化转型乏力的老大难问题。

3  结语

新挑战创造新机遇,我国传统制造业要向好向快发展,就必须正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巨大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加强与自动化、控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紧密结合,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质量竞争力和工业自动化转型实力、可持续推动力,早日走上集信息化高效化集成化于一体的自动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讀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

[2]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M].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

[3]周孟磊.张明航.辽宁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