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企业走向东盟的语言服务对策研究
2020-06-15李翠霞
李翠霞
廣西沿海沿江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连接着中国与东盟两个广阔市场,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明显。越南是广西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如何为广西企业走向越南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更有利于企业走出去,是本文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背景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广西与东盟陆海相邻,具有与东盟开展经贸往来的独特优势,中央也明确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的新使命,广西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很多广西企业将东盟作为走出去的第一站。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统计数据:2018年1-7月,广西对东盟国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2亿美元,同比增长428.1%。从数据显示,广西企业走向东盟的投资数额稳步发展。
越南是广西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2018年5月,中国广西—越南经贸洽谈会在越南河内举行,洽谈会共签约6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19.6亿美元。100多家广西企业带来近200个投资合作项目涉及资源开发、农业种植加工、农机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制糖等方面。广西借助毗邻越南优势,近年来加密与越南经贸合作。广西在越南-中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中发挥重要作用,越南连续17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语言服务的概念
袁军(2014)认为语言服务是指“通过直接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或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就是解决广西企业走出去,在与东盟企业开展经贸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解决双方沟通之间的问题。在国际货物服务贸易领域,语言障碍极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不同规模的冲突。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贸易壁垒的形成。当前,语言服务业方兴未艾,包括翻译服务、语言技术研发、相关教育培训等。本文以这个概念为依据,侧重研究广西企业走向越南面临的语言服务现状,如何提高越南语翻译服务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如何在政策方面进行规范、扶持、管理和引导。
三、广西企业走向越南的语言服务现状
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交通便利,近年来,广西与越南在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越南使用的官方语是越南语,英语不是越南的通用语。在这样的形势下,越南语翻译服务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一)面向越南语的语言服务质量良莠不齐,语言服务人才供求不应求,特别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越南语专业。2004年至今,广西各高校为社会提供了5000多名越南语专业人才,为企业走向越南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翻译服务。但是,在“走出去”背景下,精通市场开拓和跨国经营管理、越南语熟练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1]
(二)行业语言服务人才紧缺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越经贸合作从贸易、旅游、劳工等领域,逐渐扩展到农业技术、环境治理、医疗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等方面的领域,尤其是农业、工程和医学等方面的行业领域,而越南语专业学生学习都是以语言为主,对行业方面的接触比较少,因此,这些行业的越南语翻译人才比较缺乏。
(三)越南语语言服务与当地文化融合度不够
越南语是越南的官方语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将之作为母语,另外居住在海外三百万越侨、住在中国广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语。广西企业与越南企业开展经贸活动,一般使用中文或越南语进行交流,翻译要精通越南语和中文,如果语言服务人员不够重视,在翻译的时候缺乏对目的国的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考量,往往会闹出笑话,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交易失败,给双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提升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将为推进广西与东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国家文化传播能力,对贸易和投资必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提升面向越南的语言服务对策
(一)在政府和教育机构层面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重点领域重点建设,建立越南语语言人才库。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建立一种产学研深度参与的,实时的、订单式或期货式的人才培训供需平台,以市场化运作尽可能地实现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供需结合、学以致用[2]。高校层面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时俱进,要以培养熟悉中国国情政策、又精通越南语和越南文化的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中越经贸、工程技术等不同科学领域的专业化外语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专业+越南语”的高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整合越南语翻译人才资源,构建“互联网+”语言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在线翻译等语言服务平台为语言服务需求者、服务提供者和技术供应商提供对接。目前,广西的翻译服务公司数量较多,公司规模大小不一,广西翻译行业协会要加强监管,制订有约束力的行业准入标准、语言服务质量和价格标准,推动越南语翻译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三)语言翻译服务要融合越南当地文化
语言服务人员要充分了解越南的风俗习惯,分析中越文化异同。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几千年来两国人民文化相通,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存在较多差异。比如:越南是鱼米之乡,在日常生活中,粳米,也就是俗称的大米,是人们日常的主食,而糯米一般是在过节的时候才会吃,所以 “糯米”显得更加珍贵。用糯米来指儿子,粳米来指女儿也多少体现了越南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有糯米和粳米才好”这句俗语强调了儿女双全是最幸福的,而汉语中没有把儿女比作糯米和粳米的说法。
(四)越南语翻译服务要了解越南经贸思维习惯
在中越贸易谈判中,甲方对乙方的压价很生气,说:“你这样还价,我连老婆都养不起,不买了。”这时,翻译人员很灵活,说:“你这样还价,我老婆会亲我一口,因为她连厨房都不用下了”。乙方听完翻译后就笑了。甲方看到乙方笑了,火气也压下来了。如此翻译,意思不变,又能调解气氛。反之,如果直译:“你这样还价,我连老婆都养不起,不买了”。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太好,也许会使双方尴尬。因此,了解越南人思维习惯,在实际谈判中选择直译还是意译,就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新闻媒体要做好“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宣传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广西对外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北部湾之声采用越南语、英语、泰语等几种语言面向东盟地区广播,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宣传。《荷花》杂志是中国唯一面对越南发行的期刊。这些媒体宣传素材翻译是越南等东盟国家了解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译者要以原文为基础,根据具体语境,采取必要的策略,用越南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发挥对外宣传翻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4页.
[2]白艳美、黄宇元,《面向东盟的个性化语言服务研究》,《才智》,2016,第208页.
[3]黄五一,《广西企业走向东盟的难点与对策》,《财经试点》,2012年10月.
[4]付卓茗、王铭玉,《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18年11月.
[5]唐秀珍,《经贸越南语实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20、21页.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B2017013。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