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学风建设探索
2020-06-15杨岚
杨岚
摘 要:学风建设伴随着高校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风建设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作为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国家未来的教育基础和师资力量,因此师范类院校的学风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的物理专业的实际,以“师范堂”学风建设工作为例,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出针对师范类高校的学风建设途径,总结经验和启示,推进学生学风建设。
关键词:学风建设;师范堂;三全育人
高校是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的重要场所,学风是高校的立学之本,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1]。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面对的问题实质就是人的价值观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如何看待学习并在学习中做出的价值判断,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过程[2]。
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本科教育应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作为师范类高校更是要在培养人民教师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风建设。本文立足于学风建设的目标以及要求,结合在师范类学校中的实践探索,以案例分析形式,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提出探索意见。
一、案例简介分析
所带年级为18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学生382人,其中物理师范类学生206人,山东省外生源占38%。有56%的學生来自农村家庭。通过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这对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学风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归纳为一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未达预期,产生畏难情绪
经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注重的是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些甚至是父母要求填报的专业,并未重视自己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而且部分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是调剂到现在所在专业。入学后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相对较难的物理专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如人意时更加容易受挫。这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自我放弃甚至出现退学等现象,由此导致学习氛围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时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初高中时传统灌输式、填压式的教育方式,以及严格束缚式的管理模式。一旦进入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模式中,不能及时找到适合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3]仅仅满足于任课教师在课上的知识讲授,在课下很少能主动拓展学习,多数学生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职业前景迷茫,缺少明确目的
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期望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大一期间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师范类学生大多数想要成为物理教师,但对成为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没有明确的概念。部分非师范类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于毕业后是否考研、考公等没有具体目标,仅仅是大多数人考就随大流。这样的职业或就业目标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动力,轻易被困难打到,不能有效学习。
(四)外界诱惑复杂,缺乏抵制能力
中国的传统教育导致从学校到家长,对于中小学的学生多数采取较为严格管理模式,发动所有力量将学生隔绝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外,就是为了保障学生考上好大学,但在考上大学之后家长们都“松了一口气”,放松了对孩子的关注。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自由度很高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容易被其他事物牵扯精力。经调查,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大多数都是花费在手机上,网络游戏、短视频等速食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学生周围。这使得很多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将心思放到学习上。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氛围差的重要原因。
二、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物电学院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学院着力构建“世范堂”品牌育人工作,将师范院校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含义融入到日常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
(1)晨读课堂:开展推广晨读、晨练活动。
用阅读唤醒清晨,用阅读推广文化,用阅读提升个人修养,用阅读带动学风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示范作用。[5]每天早上7点由辅导员老师轮流带队,带领大一学生集合开展晨读。通过辅导员的参与,既能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更是拉近了学生与辅导员间的距离,为之后的学生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参加晨练活动,使学生形成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一天的学习打好基础。
(2)“无机”课堂:学会正确使用手机。
在教学课堂全面覆盖手机袋,发挥学生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上课前由班级纪检委员带领学生将手机放入手机袋,培养学生形成上课收起手机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课下通过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会等,引导广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APP,应用类似易班、中国大学MOOC,扇贝英语,WikiHow等学习应用型软件,使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管理和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通过经验分享会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更加全面的培养人才。
(3)礼仪课堂:重视课堂礼仪,增加契约精神。
在大学课堂全面恢复课堂礼仪,按时到达课堂,不迟到早退。上课前对老师的一句“起立,老师好”,课间休息时,学生给老师送来一杯暖心的热水,一声亲切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喝点水休息一下吧。”通过课堂培养学生从智育到德育更加全面的素质,增强课堂授课的仪式感,同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师范类的学生更能增强职业认同感、价值感[6]。
(4)线上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优势。
互联网+时代到来,为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在学生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性。根据学生的反馈,挑选出示范性的优质课程,将每节课都全程录制,并及时将课程整理上传至易班优课。使得学生能更加全面、细致的学习到每一章节内容,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录课的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起到一定的管理效果。
(5)拓展课堂:拓展创新平台,提高创新理念。
学院实行学业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带领学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辅导员一般受所学专业限制,在学生的专业指导方面会面临许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而学业导师一般由年轻的专业老师担任,可以充分发挥年轻老师的教学热情,通过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们解决专业课学习,专业发展,就业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学院构建科研平台,使本科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中来,培养学生在普通课堂上缺乏的科创能力。
五个课堂相互贯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强化学生的阶段性管理。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形成了从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老师到学生干部的全员,从新生教育、专业课教育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以及从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三、工作成效及启示
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青年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保障。通过“师范堂”学风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减少了学生上课迟到、缺勤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手机逐渐成为学习的工具;学生在大二学期就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计划,学习氛围逐渐浓郁;思想方面,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拓展课堂的创新创业引导教育,有30%以上的学生大一下就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在“创青春”、电子设计大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均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通过“师范堂”项目的实施,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发展方向有较明确的规划,同时有效的带动了高校教师团体的整体协作,不仅仅将学风建设作为基层团委的重要任务,更是需要高校所有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学风建设的重点在于人,在高校學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建适宜的学习科创平台。作为师范类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标准,以更高的标准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朱长旭, 么元昱.高校学风建设调查与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学风建设为例[J].知识经济, 2018(9): 176-177.
[2]李璟璐, 王道明.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育人模式研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J].教育现代化, 2019, 6(28):241-243.
[3]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1):76-78.
[4]卢彤彤, 甄海生.“三个老师”制度下的高校育人模式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 354(10):84-85.
[5]王文生, 王海波.浅析高校辅导员“六种”类型工作案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8, No.128(03):80-82.
[6]徐元龙.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 038(001):84-87.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