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
2020-06-15王孙子靖
王孙子靖
《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是文艺复兴后期的雕塑家詹波隆纳于1599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如今安放在佛罗伦萨领主广场上的佣兵凉廊中。作品描绘的场面是希腊神话中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打斗的场景。
故事的原型是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与妻子来到奥宇埃诺斯河,正待渡河,看到半人马涅索斯就在河的岸边。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大步走下河水,轻松地涉水而过,但妻子得伊阿尼拉作为凡人却需要涅索斯的帮助渡过冥河。女人的美貌将半人马迷得失去理智,试图掠走她,刚上岸的赫拉克勒斯听到了妻子的呼叫声,回过头看见这个半人半马的怪物企图劫走他的妻子。这时他怒不可遏地从箭袋中抽出用九头蛇海德拉的毒液浸泡过的箭,朝涅索斯一箭射去,这支箭准确地落在涅索斯的身上。涅索斯立刻感觉到了毒液带来的痛苦,得伊阿尼拉趁机挣脱了他的手臂。
“复兴”在雕塑上的直接体现便是在题材的选择上对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场景的再现,同时,艺术呈现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雕塑传达的一种意识形态。
人文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三点:于故事原型的基础上作出变化的雕塑内容、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作者创作的艺术风格。
首先,雕塑内容。希腊神话作为故事蓝本,本身就泛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它凸显的是人的精神,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现世气息,而不是中世纪时期暗无天日的对人性的压迫以及来世的“赎罪”。虽然雕塑的主题借鉴了希腊神话的内容,但却不是完全照搬,进步之处便是微妙的对场景画面的更改。在这里,作者将故事里射箭的场面变成了更为直接的打斗场面:两个角色在岸边的礁石上扭打在一起,涅索斯似是被钉在了礁石上,竭尽全力挣扎也无法让自己的身体直起。有了直接的肉体接触,力量上的差异便变得更为明显。通过作者的改变与创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赫拉克勒斯完全占据上风的场面,左手手指拽着涅索斯的头发、狠狠将涅索斯的头往下压制,仿佛将他的身体压到了拦腰截断的边缘,再多用力一份涅索斯就会性命不保:右手高举类似狼牙棒的武器,似是在准备攻击,但只是在纯靠肢体力量对决的这一刻,旁观者就已经明白了胜者是谁。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赫拉克勒斯英雄的形象瞬间变得伟岸起来,突出了人自身身躯的力量以及人的一種动势。相比基督教灌输给人们神的强大力量与人的弱小,也就是爱德华·乔纳森在《人皆为愤怒的神手中的罪人》中用类比想说明的“对于上帝来说,毁灭一个人像吹断一根蛛丝一样容易”,这座雕塑展现了人的力量和人的刚强,赋予了和神一样强大的人的能力。在这一具体例子当中,对于角色尊严和道德的心理刻画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人性追求。出于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妻子、出于本能地用代表男性最突出的能力——力量进行对决、出于本能在这样的时刻感受到一种尊严被践踏的耻辱感与愤怒,“人本”的色彩有别于中世纪教堂彩绘玻璃的迷幻,真实地舒展在了人们的眼前。
其次,是雕塑的表现特点。观察这尊雕塑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的情绪、以及人和动物的动作,都具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并且表现在作品中拿捏到位。第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细节是两个人物身上的青筋。健壮的肌肉、骨骼,与其构成的肌肉线条的健壮美在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作品中非常的常见,但是这里在两个人物的手臂以及涅索斯马身的部分刻画了青筋,却是在一般雕塑中鲜少被注意到的部分。对于学习素描的学生来说,画石膏像逃脱不了大卫、阿格里巴等的命运,但是这些静态的石膏像都不会去体现肌肉在被力量武装了之后的强壮感。在这座雕塑中,连青筋都在描摹体内可以肆意支配的力气与能量,体现出无比威武雄壮的一种名为“人”的、真实存在的吸引力。相比神力,真实与虚无缥缈的高下立现。赫拉克勒斯的面部表情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面部因为愤怒而传达了一种极具侵略性的信息——眉头紧锁,怒目圆睁,嘴角像怒火一样被抑制着向下,但是在大胡子里掩着的、因为竭力咬着而出现明显凹陷的下颌骨又让愤怒不自觉地爆发了出来,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生动且统一,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反观中世纪时期的雕塑作品,为了凸显“神性”,雕塑作品中的人物多是严肃的、静态的,因此无法传达生动具体的细节刻画,更不用说人物的性格和个性化的情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也体现在宗教束缚和个人幸福追求的不同之中。
最后,作者的风格也值得一提。风格主义,源于意大利语Maniera,反对理性对绘画的指导作用,强调艺术家内心体验与个人表现,绘画精细,表面效果华丽,多戏剧性、动荡、不对称场面。风格主义一词常被用以形容文艺复兴晚期出现的一种潮流,藉由瘦长的形式、夸大的风格、不平衡的姿势来描绘人类和动物,以此产生戏剧化和强而有力的影像。所以作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了这样的一个充满戏剧性矛盾的场面,而不必是庄严的圣母冷冰冰地抱着耶稣。
牟宗三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的:“Renaissance,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救出来。所谓再生,是“对于现实的人生,现实的自我,个性的自我,有一种春天之情的喜悦感,而且有一种现实的人间爱。”因为注重个性的自我,人的普通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特别注重人的气质性的一面,即人的才情的气质面。“今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也使得人之一切的自然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主观之机会。”相对于中世纪教会对人的掌控与束缚,这座雕塑在内容上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内容的衣钵,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意识上的改变,反映在生动真实的细节刻画和作者创作风格中以主观的心理体验为导向的元素上。
于此,这座雕塑向世人说明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一种光辉、有一种温度、有一种情绪,叫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