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2020-06-15李乃蓉
李乃蓉
摘 要: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而高校在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应急策略、处置机制仍然是以应急式的模式为主,缺乏法治化的思维方式和处置模式。本文将从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內涵、特点及危害入手,分析发生学生安全事件的成因,从而探讨如何运用法治化思维、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和手段使应急处置工作兼具程序性、规则性的要求,确保高校对学生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置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关键词:高校;安全;法治化
高校作为接受国家委托、对学生承担教育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亦应保证遵循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法治理念,强化学生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并解决层出不穷的学生安全事件的能力。高校应如何妥善应对和积极处置学生安全事件,无疑对减少、避免和减缓由此造成的危害,消除其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高校安全事件的内涵、成因、法治化手段的作用、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内涵、特征及危害
1.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内涵、特征
笔者将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等学校内部的、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一定伤害的,需要高校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偶发性事件,其具有偶发性、多样性、扩散性的特征。
偶发性,指的是无法预料,突然发生的,并且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其重大影响往往难以控制和管理,其中,以高校学生宿舍楼突然失火导致的安全事件最为典型。
多样性,是指高校安全事件内容广、种类多,遍布各个领域和各类场景。比如说高校学生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突发地震、实验室爆炸、突发传染病疫情等各类公共安全卫生事件。
扩散性,是指可能衍生其他重大事件。比如说高校学生自杀、意外死亡、突发疾病猝死等极易引起安全事故的事件。
2.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危害
对大学生而言,其危害最直接的就是对其生命权、健康权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对其思想、行为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不利于其全面成长成才,也与我们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悖。对高校而言,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若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引发如舆情危机等更为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
二、发生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成因
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成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含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社会因素是指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它的存在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学校因素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学生之间是否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等。家庭因素是指家庭的家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家庭的物质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整个家庭的价值观等。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大,并集结了太多有知识、有文化、个性突出、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因此每当有学生安全事件发生,大家都会把目光之焦点聚集与此。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往往产生较大起伏,抗压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脆弱,同时法律观念淡泊,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并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法治化手段在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1.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来看,在发生高校安全事件时需要法治化手段妥善处置
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受《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调整,因此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属于典型的法律关系,系混合型法律关系,兼具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双重特点。一方面,高校是一种组织管理系统,学生是该系统中的一个要素,高校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双方可视为一种行政法律关系,其主要表现在学位发放、日常管理、学生奖惩等方面;另一方面,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学校根据法律规定招收学生,学校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生通过缴纳学费的方式购买这种教育服务,因此双方又可以视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校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特殊性,在高校实施教学和管理教学活动中,既要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又要履行民法上的契约义务。而高校安全事件是发生在高校内部的,与广大大学生群体密切相关的事件,因此运用法治化手段有助于高校安全事件的妥善处置。
2.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妥善应对高校学生安全事件提供了支持
法律具有协调对立双方使之共处,达到和谐、统一的功能,还具有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并求得稳定与发展相平衡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有效的为高校学生安全事件提供善后调解和处理,同时为妥善应对高校的学生安全事件提供法律支持。
四、法治视域下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针对学生安全问题要强化依法治理,推动安全工作法治化、规范化。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而高校在发生安全事件后的应急策略、处置机制仍然是以应急式的模式为主,缺乏法治化的思维方式和处置模式,导致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尤其当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的许多细节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善后处理工作难以快速有效推进。
1.运用法治化思维,把应急处置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从现有的高校安全事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安全事件,比如学生自杀、自伤等事件,学生家长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而是通过和高校协商,就相关问题达成一致后不了了之。家长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赔偿,提起诉讼,会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且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所以几乎绝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都选择了协商谈判的方式。而高校迫于安全稳定的压力和对学校声誉的维护,为了避免更大的舆情公共危机,通过与家长协商处理,也能尽可能缩小此类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如果能从法治化视角,运用法律手段处置应对高校安全事件,更有利于事件公平公开公正的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运用法治化思维积极应对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将法治的各个要素和要求运用于人事、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处置高校安全事件的相关部门责任人应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自觉按照法律原则、规则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标准化方式,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
标准化包括建立应急预案,设置处置标准。建立应急预案,应从树立整体的应对预防的法治理念入手,而不仅仅是把应急处置当做应对的全部内容。设置处置标准,应注意处置标准的流程化及普适性,力争对每一例安全事件采取标准化的处理方式,避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3.加强制度化建设,推进应急处置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实现高校学生安全事件处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思维是内在的思维活动,而依法办事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两者都是建立在有序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形成完善的应急处置工作法律制度体系,更有利于积极助推高校妥善应对学生安全事件,实现校园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黄丽洁.在校大学生自杀印发的高校法律责任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7,(2).
[2]张海燕,董海涛.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2018,(11).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