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支架的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探索
2020-06-15陈佳欢
陈佳欢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段学生习作具有条理性,此外还要求该学段学生有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而刚从写话过渡而来的学生就面临了“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三大问题,最后在囫囵吞枣中变成了“没内容”“没兴趣”“凑字数”。以下是笔者开展的基于问题支架的中段习作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 “中——改——说”模式
“有话可写”往往意味着习作要求的内容与學生“所见所闻”相契合。学生们把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写出来,至少可以满足习作的字数要求。如何把事情镶嵌到习作中,这就需要应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将文字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在文章结尾引申出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使文章更为灵动。
例如写一篇调查研究短文,从此篇习作要求内容中,学生一眼就看到“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一篇短文”这一信息,并觉得有内容可写。原因是上学期为响应“河水环保”的建设口号,我们曾对学校旁的小河进行过调查研究,并得出了较多的结论。可是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习作,仅把小河的状况描写清楚,加上调查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顿时又觉得写作困难了。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写一写之前的小河情况以作对比,还有的学生说应该写清楚小河边的居民对小河所做的事情。学生通过对整个调查事件的回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一、“抓——思——问”模式
从习作要求的内容中抓关键词句,是理解习作“写什么”的关键。在阅读习作的内容要求后,我们可以抓住“保护环境”以及三个“可以……”的句子,来明确此篇习作的主旨,然后思考哪一类型的思路更适合自己。
而针对习作中的要求,有学生就提出“保护环境”和“未来的家乡”有什么联系吗?另外一个学生解答道: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来是四季分明的,但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因为大气的污染,春季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而且在我们这座城市,地方小,可是汽车很多,尾气排放就非常严重。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家乡,可以有未被污染的大气,没有污染的大海,大家都开着电动节能无污染的汽车,生活垃圾都可以被处理得干干净净,还能循环再利用!”
学生能从生活普遍出现的现象中提取习作素材,从大人的言语中了解生活百态,并且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以童真、淳朴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畅想未来的家乡。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已经为“未来的家长”这一题目积累了许多素材,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用灵动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习作,并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明——变——辩”模式
大部分的学生从习作要求的内容中获取的信息,仅仅局限于“学校边小河的调查”“生活中垃圾制造的调查”“未来家乡的变化”等习作思路,但是却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另辟蹊径,产生不一样的写作思路。以下是课堂中的一段对话:
学生:我想写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从它们的角度谈谈人类对垃圾的处理,还有要指出人类的不良行为,它们都给垃圾桶带来了许多烦恼。
教师:你是要帮垃圾桶发泄心中的不满吗?
学生:对的,很多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就看见人们乱扔垃圾,有的人明明看到几步外就有垃圾桶,偏偏把垃圾随手丢在路上,有的人都已经把垃圾扔向垃圾桶里了,却要投篮耍帅,没投进,还不捡起来。我觉得如果垃圾桶可以说话,肯定要将这些人臭骂一顿。
教师: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期待你的好文章!
这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学生。在课堂中,我们往往发现有的学生还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他们文思泉涌,在自己的领域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章,而这样的“变式”正是我们教师所期待的结果。
综上所述,中段习作以“问题”构建“支架”,很好地适应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它突破了习作教学的一般思路和课堂结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让学生在启发中获得习作素材,在探究中完成习作任务,使他们轻松快乐地写作文,不再惧怕习作,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