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2020-06-15李江峰李焕勤

山东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江峰 李焕勤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想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同与自觉践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专业、年級、区域、政治面貌大学生在教学效果的认知上从总体上给与了积极肯定,但也存在差异性。据此,教师应制定个性化方案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高校思政课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其效果,特别是探究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进一步有机融入课堂,为学生所有效接纳并认同,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精准支撑。

二、文献回顾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意义。黄睿认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理念与方法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陈鹤松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2]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融入课堂的方法。查朱和、陈娟等提出要把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3]陶有祥认为要有针对性地、有机地、系统地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内容中;[4]王引兰认为通过教学话语的再加工从而将党的主张、思想理论转换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而化理论为行动。[5]

回顾文献可知,多数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论证与梳理领域,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证性研究,并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认识和探讨明显不足而且还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一) 数据来源

针对Z地某高校的大学生通过自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统计发放问卷399份,回收382份,有效问卷357份,有效回收率89.4%,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 二) 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要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内容的处理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学生对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评价、大学生对教师教授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态度以及课程评价方式。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主观对思政课教学的态度、还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对思政课重视等等都会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另外,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自觉践行,在考察影响因素时,我们拟将以上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学生性别、专业、年级、城乡、政治面貌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四、被解释变量各因素描述统计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关注

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较为关注的。相关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关注”加上“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学生人数达到79.3%。了解途径主要集中在广播电视、网络、课堂教学。有意思的是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比仅为61.2%,低于网络的82.6%。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网络依然是学习主渠道。思政课教学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二)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

对教学效果的考察重要的是学生的获得感如何。在问到“针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有收获吗?”问题时,尽管回答有较大收获和很大收获的占比达到了78.3%,但仍有20.4%的大学生表示收获一般。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的课堂效果总体是满意的,但仍有提升空间,还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大学生获得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转变教育者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可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的认知还是较高的。在对大学生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生活的密切程度的调查中,回答“很密切”和“比较密切”的占到79.3%,回答“一般密切”的占18.1%,不太密切的占到2.6%。这说明总体上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但也有少部分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涉内容与自己生活有距离。这也恰恰是思政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新时代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和方向。贴近生活不仅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使之融入思政课的需要,同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一个着力点。

(四)学生对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在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如何?”问题的回答中,回答“很好”和“比较好”的占到84.5%,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是认可的。好的教学方式能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学生满意度提升。对此,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较好的方式是什么?”的问题。其排序先后依次是视频播放、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这三种方式占比均超过50%,而选择理论教学的则仅占到45.7%。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理论更倾向于融入到视频、讨论、实践活动中把握,靠理论解释理论很难赢得大学生的青睐。

(五)思政课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查明学习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能较全面地检验课程学习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去引发所期望的那種结果。”[6]就考核方式而言,认为目前思政课考核方式“很恰当”、“较为恰当”、“恰当”三者合计达到89.2%,但仍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考核方式不满意。这其中又有68.8%的大学生认为应开卷考试,另有41%的大学生选择“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大学生对考核方式不满,意味着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消极认知,从而导致无法正确对待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五、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交叉分析

根据前述对解释变量说明,除去控制变量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解释变量涉及性别、专业、年级、区域、政治面貌等。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交叉分析,考察教学效果各要素与解释变量的关系。

(一)性别变量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而言,男生有37.5%选择很关注和比较关注;女生有28%选择很关注和比较关注。这与男生相对女生偏爱时政信息有关,符合问卷预期。在对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收获方面,有77.5%男生选择收获很大和收获较大;而有79.5%的女生选择收获很大和收获较大。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很少收获”和“没有收获”两个选项方面男生没一人选择,而女生则有1.5%选择了“很少收获”和“没有收获”。这说明男女学生在课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几乎所有男生有获得感,女生则出现了差异性。尽管绝大多数女生表示有收获,但仍有个别女生表示没有收获。在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涉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是否密切方面,男女生无显著差异,其卡方显著性sig值大于0.05。在评价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时,有71%的男生选择“很好”、“比较好”,明显低于女生的85.9%。这和女生上课相较男生更为专注听讲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女生相较男生更认同教师课堂教学。在评价思政课较好的教学方式时,男女生均首选视频播放,但有意思的是排在最后男生选择的是实践活动,而女生则选择的是理论教学。由此可以判断,在教学方法选择最优排序上,除了视频教学外,男女生存下显著差异,即男女在此问题上的选择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效果满意度方面,男生的满意度更高,选择“非常满意”的男生人数达到57.5%,而女生只有41.6%。在课程考核方式选择方面,男生认为较为恰当的是开卷,其次是撰写小论文,而女生则在强调开卷的同时,更强调平时考查的重要性,即过程性评价,要求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可见男女生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的诉求存在差异性。

(二)专业变量

一般而言,专业不同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获取以及评价会受到专业影响,文科专业可能更倾向于抽象思维,对时事政治更感兴趣,相较文科专业理工科学生由于平时课业繁重,更注重于理性思维,对时事政治的敏锐度略低于文科生。这一判断从文理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卷结果得到了验证。问卷调查得知,文科生有37%选择了“非常关注”,而女生则有21%。在回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有收获吗”问题时文科生选择“有很大收获”和“较大收获”的占80%,略高于理科生的76%。这说明,文科生通过思政课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感知方面,可能因专业性差异而存在不同。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吗?”中,文科生有84%选择了“比较密切”和“很密切”,比理科生的74%高了10个百分点。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而言文科生文科知识功底相对理科生较为扎实,另一方面,文科生相对理科生对时事政治较为感兴趣,因而更愿意认真听讲并参与其中,对思政课程内容也相对容易接受,听课效果较好。同时理科生因文科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影响课堂学习效果。问卷数据显示无论文理科生,绝大多数都对思政课教学表示满意,满意率超过90%。尽管少数大学生表示不够满意,但也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方法陈旧等方面,对教师个人价值观评价、教学态度、教学组织还是肯定的。

(三)年级变量

就年级差异而言,一般来讲,不同年级因知识储备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会存在差异性。如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学期中同一专题在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平时成绩等教学效果上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大一的学生互动参与率高,课堂讲解抬头率高,到课率几乎 100%,平时成绩也最好,教学效果好。大二的学生以上各方面较大一的学生次之,大二小部分学生会在思政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大三的学生较大二的学生以上各方面又次之,大三学生的心理和学业及综合素质发展差异较大,心理状态不平稳,对职业生涯规划迷茫焦虑,部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看专业课或考研书籍。大四学生回答问题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弱,回答问题和观点时谨慎,到课率、课堂抬头率、课堂参与度、平时成绩和教学效果等都相对最低,但回答问题时对某一问题的观点见解阐述较深刻,思想较成熟且思想方向性普遍正确,同时涉及就业、考研等与自身目前息息相关的讲解很感兴趣。总体来说,对于思政课程而言,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程度和群体课堂氛围等教学效果高于高年级学生,受他人行为语言的影响程度也高于高年级学生。但高年级学生更注重运用网络学习功能拓展知识面,也会投入更多时间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课外知识上。

在问及“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吗?”时,大一学生约有78.3%认为“很密切”和“比较密切”。而大二学生则有85%选择此两项。由此可以推断:由于大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大二学生更高态度更认真,可能更容易获得好成绩,但好成绩和对事物认识和理解深刻程度并非一定成正相关。大学生对同一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判断,大一学生有84.9%选择“很好”和“较好”。而大二学生则仅占到了70%。由此可以判断年级越高,其对教师及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越低。

(四)区域变量

一般认为大学生受城乡生活学习差异性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感知体悟一会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方面,农村籍大学生选择“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比达到27.5%,而城镇籍大学生两项选择合计则达到33.3%,占比略高于农村籍大学生。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途径顺序选择方面,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都把网络作为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但在广播电视与课堂教学两个途径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大学生的课堂教学途径优先于广播电视,而城镇大学生则相反。出现此种结果当前符合城乡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个差异,即:尽管移动互联网城乡已经普及城乡大学生都把互联网作为最主要获取途径,但城镇大学生相较农村大学生在获得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着优势,因而也影响着对相关内容的获取。尽管思政课存在诸多不尽如意之处,但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角色仍无可替代。

(五)政治面貌变量

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具有重要影响。党员与预备党员在大学校园内其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较高,因而有利于其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尽管问卷对象中党员或预备党员身份的学生数量较少,无法全面真实有效反映相关问卷涉及各类问题,但从实地走访调查情况的看,党员或预备党员身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对思政课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感到满意,对思政课整体教学效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从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的角度看,无论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关注、在思政课堂上的获得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的认知,总体上都较为积极,效果较好。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交叉分析中可以发现。就不同性别学生而言,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女生相较男生良好的评价度高于男生,而在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涉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是否密切方面,男女生无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的诉求存在差异性;在不同专业方面,文科生比理科生通过课堂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获得感更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关系密切程度感知方面,男生较女生更认可其密切程度;在对思政课教学满意度方面,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别;就年级区分而言,不同年级学生对同一学期中同一专题在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平时成绩等教学效果上差异较大,年级越低其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越好,反过来,年级越高,其对教师及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越低;就不同区域学生而言,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在对党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给了积极回应,但在获取学习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在利用网络学习方面,城镇学生更具有优势;同时党员或预备党员身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对思政课教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感到满意。

据此,教师应在总体上提供教学资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区分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区域的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认同并自觉践行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睿.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01):50-52.

[2]陈鹤松.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8(01):22-24.

[3]查朱和,陈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12-15.

[4]陶有祥.十九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三进”机制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3):37-40.

[5]王引蘭.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五步递进”教学探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5):107-111.

[6][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6.

课题成果:本文系郑州师范学院2018年校级教改课题: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研究(2018-ZSJGYB-013)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