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璃”
2020-06-15林梦琳
林梦琳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全新概念展览“UN-GLASS/撤璃”,通过十四组兼具场景感与互动体验式的展项,邀请所有观众步入一个“没有玻璃”的世界。当玻璃的存在被完全移除,当反射、透明度都不复存在,生活会是什么样子7
走进上海玻璃博物馆,光怪陆离的玻璃世界将我吞没。这个世界为参观者讲述了玻璃炼铸技术的演变、形态呈现的历史。设计巧妙的展陈。精美的玻璃制品。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使玻璃博物馆在上海众多主题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在我沉迷于这个玻璃世界时,我走进了临展厅——一个名为“UN—GLASS/撤璃“的展览。这个展览将玻璃这种生活常见物用黑色的画面代替,通过一种特殊有趣的方式来反证玻璃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我们可以试着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是由玻璃材质制成的?如果没有玻璃,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这个展览用十四组兼具场景感与互动体验式的展项回答了上面的问题。首先,进入这个世界,您或许看不到这篇文章了。因为如展项-(图1)所示,在一片白与灰的巨大画面中,所有人手中的手机和电脑屏幕都变成了黑色,我无法通过手机看到这个展讯,更无法通过电脑写下文字。事实上,现今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互动很大程度是通过这些电子设备产生的,其通信功能更是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人们往往关注电子设备的配置或软件的层出不穷与更新换代,手机或电脑中的图片、视频与资讯信息,却经常忽略了使我们与这些配置和信息产生连接的玻璃材质的电子屏幕。
除了电子设备屏幕,玻璃已经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展项五(图2)画面中的高楼玻璃被一层黑色所覆盖,而在其前方有一栋白色的微型建筑内观,楼中的人在一个封闭的、没有门窗的环境工作或生活(图3)。处于这种环境下,我们开始想起玻璃窗户的功能与好处:透光、防风、防噪,以及在人自身处于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宽阔的视野,以享受城市的风光。作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玻璃不仅塑造并协助人类去展望大都会的天际线,更作为一种设计语言、象征性地承载了透明、创新等当代价值观。一组没有玻璃的、定义城市样貌的建筑拼贴展示了现代城市的另一种模样,展项十三(图4)。如从我们熟知的第一座大型玻璃建筑物水晶宫到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失去了玻璃的它们该被如何定义?
以下几组展项是玻璃的特性——透光、防风、防噪及增加视野——在其他领域的分别体现。展项六(图5)显示:漆黑的几架飞机飞过城市上方,失去透光的城市中的人们看不到飞机,飞行中的人们也看不到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而且,没有玻璃这一关键材料,飞机无法脱离地面的限制,所有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时间被距离无限地拉长。风扇会自动打开强风吹向任何走到展项七(图6)前的观众,这个展项为观者模拟了一个汽车座驾舱,这个舱没有可以挡风遮雨的玻璃,旅程的舒适感极大降低。以上两组展项用互动式的体验强调了玻璃在现代社会出行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展项二(图7)让观者进入了一个没有玻璃隔绝保护的噪音世界;再看展项十(图8)与十二(图9),玻璃的透明和保护性质使观众与物品{无论是商品或文化产品)之间的沟通变得便利和友善:较长的生命周期与更利于回收利用的特性使得玻璃在环境保护工程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上关于玻璃的关键词为“透明”“保护”,而以下的体验我更愿意总结为“好奇”与“探索”。事实上,玻璃对人类的影响与意义远超其物质性,它改变了我们认知自我、连接他人以及观看世界的方式。
我们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展项三(图10),一个留着小洞口的全黑的盒子,这组展项名为撤一悦。顾名思义,伸手或窥探是一件让人忐忑不悦的事,如生活中的“恐怖箱”游戏,未知放大了人的想象与恐惧。玻璃的透明性质为人类带来了独特的视角,让人类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化解了对未知的不安。当这种透明度消失时,我们是否会因为恐惧而向好奇心投降7在失去安全感的同时失去了探索的勇气7如展项九(图11)。这时观者掉入了一口井底,听着虫鸣、望着缭乱的天空之外。如果没有显微镜、望远镜等的发明,仅凭肉眼,医学,航天事业便止步不前,文明也将止步不前。探索驱动文明前进,人类历史中许多大跃进都是来自一个新视角。玻璃改变了我们如何观看世界的方式,人类饱览内与外,发现了内与外广袤无垠的奇妙宇宙。否则,我们便如井底之蛙,以狭小的视野对着理论盲目猜测并高谈阔论。
“我猜青蛙看到水井之外的世界之前,对井底的生活没什么怨言。也许我们曾经和那只青蛙没什么不同,但由于我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我们找到了出路。我们究竟是望向井里,还从井底望向天空昵?“——Natali Amstrong
由玻璃制成的光纤的高速性、安全性使其成为信息网络时代最高效率的“快递员”。失去了玻璃的世界便失去了这位“快递员”,如展项四(图12),十幅照片为观者呈现了常见的上海街道场景,但缠绕的电缆被手工缝上的黑线所取代。不止这些可见的,那些藏于墙面、地底甚至穿越大陆的电缆,由它们驱动的强大的远距离的信息网络消失了,人类被这些缠绕的黑线拖住了探索与沟通的步伐。哲学第一课是:认识你自己。而哲学中的回答也总是千奇百怪,但现实中对于自己表象的认知工具却很明确:反射自身形象的镜子——由银镀玻璃制成——被抹黑了,展项十一{图13),“自己”也消失了。
上下求索的欲望是在演化之路上推着人类前进的力量,当人类学会如何用玻璃操纵光与视线,了解世界的方式便被永远地改变了。最后一组展项是一个失去镜片的放大镜,放大镜象征着我们时时探究而好奇的心,也作为一个提醒,提醒我们玻璃一直以来是我们无穷无尽好奇心的延伸。
在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玻璃盛宴中看到这一概念展,让观者耳目一新的同时思考馆中这些或精美或实用的玻璃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妨进行思考的延伸:生活就是在许多如同玻璃一样沉默。却无比重要的事物的存在与支持下,才得以正常运转的,它们和玻璃一樣由人类塑造,经人类“成就”,他们可控、温顺、可被预测,但也和玻璃一样被人熟视无睹。这个展览,让我们在对玻璃的重新审视里,思索其为我们带来的关于自身甚至世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