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躲在幼稚后面的成人渴望
2020-06-15周刚
周刚
很多家长发出感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惶恐。
家长的反应很正常,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青春期。儿童在激素的作用下,边缘系统从青春期开始(一般是10到12岁)发生显著变化。边缘系统负责调节情绪以及对回报的反应,并和前额叶皮层协同作用,使得青春期少年更爱追求刺激、爱冒险。这些行为有生物学基础,在所有哺乳动物身上都能看到。
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因如此,青春期来临,青少年向往脱离安全舒适的家庭探索新环境、寻求外界关系——这些行为能减少近亲繁殖的可能性,创造遗传上更健康的群体,但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危险。
在很多方面,青少年时期都是人一生中最健康的时期,比如免疫系统、对癌症的抵抗能力,都处于人生最佳水平。然而身体健康的顶峰,却是精神健康的低谷,比如说青少年易冲动,不能很好权衡风险和报酬。这个时期,如果没有理智判断的约束,很容易出危险。
青春期还是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其中包括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进食障碍、精神错乱和药物滥用。50%的精神病症从14岁开始出现苗头,75%在24岁首次发病。
作为家长,应该多从生物学意义上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因为对年轻人自身而言,了解与青春期相关的神经科学新知,应该能激励他们更愿意去磨砺大脑,培养出希望在未来人生中擅长的能力。
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家长一说话,孩子就厌烦,甚至暴跳如雷。
家长自然觉得委屈:“我们做父母的,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们,他们却连和我们交流都不愿意,不知道哪句话说不好,就让孩子[大][多]了毛……”
抛开生物学原因,在社会学层面,所有冲突的根本原因都是家长在试图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从而引发了他们的逆反。为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倾注爱来陪伴、引导和辅助,能够在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和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到我们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客观、理性认识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如何沟通才可以让孩子愿意与我们进行有效交流呢?首先,沟通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不仅思考家事,还思考国事、天下事了。如果我们不进步不发展,谈话内容就无法和他们无缝对接。是的,我们除了跟他聊“天冷可以穿秋裤”,还可以和他谈谈“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动漫行业如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欢交流有思想碰撞的话题。
其次,沟通的方式要“思维缜密”。
女儿5岁时,太太和我开始注意培养她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我们会告诉她,一句話表述出来,首先要思考这句话是谁在说,是名人、权威,还是书本、老师?
第二,还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事实”还是“观点”,说话的人有足够的根据吗?有所保留吗?会不会有什么话没说出来?思考说话的人是在什么场合说的,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其他人有机会说话吗?
第三,说话的人是什么时候说的,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
第四,说话的人为什么那么说,有充分的解释论证自己说的话吗?他是不是在美化或丑化一些人?说话时是开心的、愤怒的,还是伤心的?是口头表达的还是文字的?
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尽量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左右摇摆。作为家长,思维不清晰或者说话没有论点,反反复复、东一句西一句的啰嗦,很容易让孩子听了厌烦。
我们家长都从青春期走过,知道这个时期,“我是谁”比“考了多少分”更重要。我们做家长的,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诉求,只关注成绩。我们可以在战略上“鸡血”而战术上相对“佛系”地陪伴孩子——无论我们内心对待孩子的成绩如何“鸡血”,但陪伴孩子、帮助孩子的过程,都需要“佛系”。
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挑战我们的底线时,在我们在情绪爆发的临界点、即将把“怎么考这么差,你是不是根本没努力”脱口而出的时候,不妨先深呼吸默念10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后,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说:“你能行。”
当孩子取得了哪怕是蜗牛爬行般的一点点进步,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应该用大鹏终于展翅翱翔5000里的喜悦,来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欢喜。要知道,无论青春期孩子表面上表现得多么执拗,他们内心都是渴望父母展露笑颜的。
最后,沟通的绝招是“适时闭嘴”。
和孩子的沟通,有时候需要我们直率,有时候需要我们含蓄,有时候需要我们狡黠,但更多时候,需要我们“闭嘴”。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常常感到愤怒,所以我们选择“闭嘴”就是不说孩子的缺点,而是放下自己自以为是的“对”,放下我们的控制和指责。
太太把女儿成绩的截图发给我的时候,我的系列反应是“成绩差—为什么差—是因为智慧赶不上班级进度还是因为努力不够—我该怎么指导她”。和老师沟通后,我判断出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努力不够。于是,我思考了两天,计划在女儿回家后,找合适的机会,好好鞭策她。
周末,女儿从寄宿学校回到家,经过常规的嘘寒问暖、父慈母爱后,我笑眯眯地说:“女儿,你这次名次退步了,看到成绩后我就和蔡老师沟通了退步的原因——”
刚说到这里,女儿一下子就愤怒了:“爸爸,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合时宜。因为成绩出来以后,很多家长会一窝蜂地跟老师沟通。你应该想到蔡老师本来就特别忙,这个时候更是分身乏术。我认为你这样做很自私,难道沟通不应该在平时吗?”
我立刻认可了她的建议,承认自己做事不合时宜,且没再继续我原本要说的话题,选择了适时闭嘴。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父母暂时变成哑巴,是一件让他们无比庆幸的事儿,至少孩子耳根清净,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整合。这次有效的“闭嘴”真让女儿学习态度提高了一大截,还收到了老师的邀请,请我去和家长们分享,应该怎样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
青春期有效沟通的绝妙之处就是“闭嘴”。只要家长能时刻警惕,不要将全方位、无死角的各种关心、叮嘱、问候、指责、说教和唠叨,侵入到孩子的身心,就完成了青春期有效沟通。
教育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我们用动情、用心、得法、得道的沟通方式,才能为孩子擘画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