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室内环境生态评估与生态审美价值观的传播

2020-06-15华亦雄周浩明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室内环境技艺美学

华亦雄,周浩明

1.苏州科技大学,苏州 215009;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2020年肇始,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考拉功能性灭绝的澳洲大火、诱发大面积粮食危机的非洲蝗灾等,使人们不由得再次思考自身在生态系统中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再次反思工业文明将自然仅仅看作可消耗的外部资源等偏颇的观念。

事实上,自思想家和生态学家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以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更替代表着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是人们应对“不可避免性挑战”①周海林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27页提到,“不可避免性挑战”是指由于人类发展所形成的挑战,如由工业生产的发展造成的能源危机、资源匮乏,这种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相对于特定生产方式而言,对地球所需的特定资源必定是有限的,所以即使再节约也会用光的。这种挑战具有必然性,不是通过对人类活动加以调控就能解决的。的必由之路,这种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学术上必要的重大调整。在经济上,由传统的GDP增长一个指标到兼顾发展与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文化上,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人文主义或生态整体论的转变;在美学上,则由传统的主体论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探讨[1]。

一、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异同

学术界一般将1948年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所著的《沙乡年鉴》视为生态美学的起点,是因为作者是最早在现代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大地伦理学”的,虽然书中不涉及系统的审美研究,但是作者零散地提到一些审美中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类行为如何“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他的这些观点被西方学者概括为“大地美学”或“生态美学”。然而也有学者将1972年加拿大约瑟夫·米克(Joseph Meek)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视为生态美学研究的起点,因为米克在论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试图根据生物学知识重新评价审美理论”,而且米克明显持有“去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比如他认为“生态整体性原理是固有的,而不是人类欲望或期望的投射”[2]。

生态美学涉及审美体验、审美感知和审美模式等美学概念的讨论,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环境美学家都注意到了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比如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rilliant)就提出这样的疑问:直到最近为止,生态关怀在西方环境美学家们的工作中尚未占据突出位置。事实上,生态在中国学者的环境美学研究中占据首要位置,中国学者特别强调区别于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这仅仅是文化差异,还是表明了一种明确的理论分歧[1]?然而他同时也确认了生态美学作为一种规范性美学的特征,“事实上,生态美学可以在这里充当指导性观念,也就是一种决定所有其他观念的观念。”

生态审美是一种带有生态意识的审美,这里所指的生态意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家园意识,因为“生态”(Ecological)的词头“eco”同时有“生态的”、“家庭的”、“经济的”意思,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于1869年将两个希腊词“oikos”(“家园”或“家”)与“logos”(研究)组合后成功创造了“生态学”一词。陈望衡认为家园感是人类的一种本质性的情感,他对家园感从“哲学本体意义”、“伦理学意义”和“人生哲学意义”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诠释。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人类对自然、社会的依恋”,“个体对祖国、对民族发源地和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深依恋”,以及“个体对自然山水的依恋”[3]。家园意识的解释使得生态审美的研究维度延伸至历史、地域文化等层面,也使得生态美学不再仅仅是生态学与美学的结合,而是建立在生态存在论哲学基础上的新美学。

生态审美与传统审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欣赏者基于对生态系统及生命存在的整体理解而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欣赏者能够对以往的非美或者有缺陷的部分进行正面的审美欣赏(from Beauty to Duty)。正如环境美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alston)所举的例子,传统审美观下,对“长满蛆的麋鹿死尸”只会产生“先验的负面的审美判断”,但是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被蛆自然降解的死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却是有益的,因此该给予正面的审美判断。将事物置于一个大框架下,例如生态系统,那么基于这个框架“事物变成了人们不得不欣赏的更大的图画”,并且动态得如“一出戏剧”[1]。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审美价值,生态系统中个体的经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事实上,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了解,这种审美偏好的转向一直在进行,这可以从文学、诗歌、哲学、自然科学等知识中的信息转变传达出来。阿托·汉佩拉曾举过几个从生态文学中发现社会审美偏好转向的经典案例,例如芬兰作家列克塞斯·基维和F.E.西伦佩的作品,以及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作[4]。这三位作家的作品都重新呈现了一种人对自然的体验,以某种“去人类中心”的视点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的关系,作品带给人们新的体验方式,让人们去欣赏先前被认为充满敌意和危险的那些景象[4]。这些作品对公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偏好,比如华兹华斯在《序言》的第六章创造了对阿尔卑斯山脉的经典描述,在它的影响下阿尔卑斯山成了一个闻名的旅游胜地——一个让每个人向往的迷人地带[5];而基维和西伦佩的文学作品则给了芬兰人一种体验夏夜的浪漫方式;汉佩拉甚至认为“芬兰夏夜在作家F.E.西伦佩创作它们之前并不存在”。而另一个案例就是对山岳审美态度的转变,在马乔里·霍普·尼克尔森的著作《山岳忧愁、山岳壮丽》中记录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人们评价“崇高自然”(尤其指山峦)的转变过程,即如何从“山岳忧愁”转变为“山岳壮丽”——从把山峦视为“自然的羞愧和病态”、“水疱”、“肿瘤”和“地球脸上的疣和麻子”到将其看作是“宏伟壮丽的”、“地球上最雄伟的事物”。西方学者根据诗歌、小说、艺术、理论、哲学、自然科学中的态度和信息的转变解释了人们对山峦审美偏好的转变的过程,证明了人们都是在大自然中看到了自己被教导要去寻求的东西,感受到了自己被培养要去感觉的东西[4]。

由此可见,生态审美的现实意义正在于它是对工业文明催生的人类审美偏好的一次矫正,生态审美在环境设计中的现实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在生态意识下营造家园。

环境设计的本质是人们实现生活理想、塑造家园的造物活动,环境设计塑造审美主体的外因(生活环境),并且通过塑造外因来对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审美主体)产生影响。在当前全球生态文明演进的语境下,生态审美恰恰应该作为审美创造者(设计师)的自觉意识(带有生态意识的审美),进而进一步地影响审美参与者和审美关照者的审美偏好,使人们从观念到行动发生真正的转变,从而实现“诗意地栖居”。

二、当前室内环境生态评估工具的主要特征

评估就意味着确定某些预期目标的价值或者将特定价值赋予到某些目标上[6],评估活动可以追溯到科学的初创期。目前评估在设计领域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活动,以欧洲的可持续性评估为例,这类评估贯穿于设计各个阶段,比如辅助设计、评价监督、辅助决策、产品选择等[7]。而且这类评估的现实意义不光是能够有效辅助设计活动,还在于它能提高设计参与各方的生态意识,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室内环境作为人类工作生活的主要所在,针对室内设计生态评估的工具也日渐增多。

(一)现有的主流生态室内评估工具

早期的室内环境评估指标多融合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例如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发布的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分为九个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室内环境质量。

另一个广受国际认可的室内环境评估体系——RESET健康室内标准,是以室内空气质量评估为主要目标。RESET健康建筑标准是2009年由英国循绿公司发布的一套透明的评估体系,并且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8]。该评估方法对室内的界面材料、家具进行详细的分项计算,而且该评估的进行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与智慧终端,很多项目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机应用端进行查询与展示。

2006年由我国住建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4.5和5.5章节是针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其中包含了室内噪声级和构件隔声量、采光与视野、室内照度水平、遮阳措施、热舒适度控制、自然通风、室内空气质量监控、室内气流组织及污染物浓度的参数评估,以客观参数测试和措施符合性验证为主。2019年部委发布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开始强调使用者对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引入了“提高与创新”的加分项,通过不同版本的指标演变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趋势,即随着“主动健康”观念的提出及对健康观念的深入理解②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不仅仅指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以保障使用者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各类评估体系开始出现。

1.Fitwel认证标准(Fitwel Certification)

Fitwel是由美国通用服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简称GSA)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共同制定的一种健康建筑认证标准,并于2016年5月30日由非营利组织活动设计中心(Center for Active Design,简称CAD)推行[8]。

与以往的评估体系不同的是Fitwel评估是一个动态评估,指标体系中还涉及关于建筑运营及管理的内容,建筑管理者如果依据指标内容对建筑内部设计、运营和服务进行相应调整,积分卡分值变动后可以提升认证等级。

Fitwel的指标体系共十二个部分,其中(4)入口和首层、(5)楼梯间、(6)室内环境、(7)工作区域、(8)共享空间中均是对室内环境的评估,其中对使用者身体活动和精神休息区域的评估涉及到美学评判的内容。

2.Well健康建筑标准

Well健康建筑评估标准是在2014年由专门的公益型研究机构IWBI国际Well建筑研究所发布的,是世界上首部健康建筑标准。该标准被美国绿色建筑认证协会GBCI认可,两者联合发布友好合作关系的声明,并且共同进行相关建筑的认证工作。

Well健康建筑评估标准分成现有建筑及新建建筑评估、全新室内设计和现有室内设计评估及核心与外壳评估③核心与外壳评估主要针对出租使用的建筑。,其中与室内环境评估相关的指标共九十八项。

Well健康建筑评估体系的指标分为七大类,分别为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精神;指标体系的确定由大量的医学专家参与,因此很多指标是评估与指导如何从医学的角度设计对人体健康最有利的建筑。

其中涉及室内环境评估的指标在七个部分中的分布各不相同,有些与之前的LEED、RESET及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相重合,有些则相当具有创新性。如精神部分指标共十九项,其中七项指标涉及室内环境的评估,包含适用空间、睡眠空间、个人健康设备、美学和设计等内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学与设计指标出现了I和Ⅱ,共两个层次的细分指标。

(二)目前室内环境评估工具的主要特征

从绿色到健康,评估体系名称的变化已经体现了评估目标内涵与外延的转变,仔细比对前后数十年间室内环境指标体系的变化,可以看到如下特征。

1.现有的评估指标以室内物理环境评价为主

从上文对目前主流的室内环境评估工具的分析,早期的室内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中80%以上的指标都是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各项指标的评估,包括各种有害气体、可吸入颗粒每单位面积的浓度、通风情况等,如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近两年的评估工具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对已有评估工具的优化,因此新的指标体系在新理念的影响下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是原有的对室内物理环境的指标评价依然保留,毕竟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宁静的环境、顺畅的通风都是保证室内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基本条件。

2.设计前评估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早期的评估工具的目标基本都是为运行评估,即评估会在建筑物建成并且开始运行的阶段介入,比如LEED、RESET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早期的评估工具对室内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后,通过打分的方式发布相关认证;如果认证的等级较低,也只能对使用者起到警示的作用,毕竟对建成后的环境进行改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而最近几年的评估工具则开始对设计策略或设计方案进行评估。Fitwel的动态评估过程允许设计者针对评估指标进行方案或施工策略修改,修改后的重新评估可以改变认证等级;Well健康建筑评估加入了大量建筑运营管理措施的评估,并且增加了创新特性的弹性指标,对动态评估过程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评估的目标并不应该只是对现状的评价,而是应该提供更多的渠道与方法,让环境真正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设计前评估能够做得更好,在目前的室内环境评估工具优化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趋势。

3.生态审美意识在评价指标中逐渐显现

通过前后不同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对比,指标的前后变化体现出了评估体系设计者的观念转变[7]。首先,是对可持续室内环境的深层理解,室内生态性不仅仅是对周围环境友好,还必须对使用者友好;室内环境生态性不能离开使用者可持续的运营,因此除了创造安全生态的室内环境,还需要引导使用者的“主动健康”行为(包括身体、精神与道德)和维持空间运营的可持续性。因此后期优化过的评估体系中添加了相当多的美学及管理指标[8]。

将前后美学指标进行比较发现:

1)从局部形式美的判定转向整体性的氛围塑造。LEED的第一版中涉及室内环境美学评价的指标只有“视野景观是否最大化”,仅从视觉美的角度对室内环境美学质量进行评价,这是基于传统审美观外在的以视觉为主的审美对象而来。然而在近两年出现的Fitwel,WELL健康建筑评价体系中,对室内环境的美学评价涵盖了人们的多类感官感受,直至行为和道德层面,这种基于整体性的审美判断是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9]。

2)指标体现出更为明确的“规范性审美”倾向。优化过的指标体系增加了大量美学评价的指标,如WELL健康建筑评价体系增加了两个层次的美学与设计指标,但是这些美学评判都是基于室内环境首先要满足各物理指标均已达标、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的条件,否则美学评价指标分数再高也不可能提升最终的认证等级[10]。其次,在优化的指标中也出现了“去人类中心倾向”,如WELL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中出现了“是否有利于培养利他精神”的指标[11]。

三、以传统环境营造技艺评估体系应用实验为例

从已有的成熟室内环境评估的演变可以看到生态审美对于指标体系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观察评估工具对生态审美价值观传播的效用,进行了一个实验性的评估工具设计,并对四个设计团队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具体评估的实验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相关评估体系设计

以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室内应用为评估目标设计相关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为了判断生态审美价值的高低是否是传统技艺引入室内设计的重要决定因素,并且通过后期反馈调查生态审美价值观在使用者中的传播效用。

评估体系设计原理如下:结合现有室内环境生态评估的发展趋势,将生态审美理论转化为技艺价值再评估的指标结构设计依据,评估体系共分为四层结构。第一层级(总目标层)为传统技艺的生态审美价值;第二层级(准则层)是对目标问题的分解,依据生态审美的原理将此层评估指标分为生态效益、文化特质和审美感知;第三层级(指标层)将生态效益、文化特质和审美感知都置于同一层级,是对生态审美思维过程和判断特征(需要生态及文化知识介入)的规范化、数量化的外显;第四层级(指标细化层)通过第三层级分解出细化指标。

并且通过问卷调研法(五百位设计师)、深度访谈(三十位资深室内设计师)、德尔菲法及AHP法最终完成评估体系的设计,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生态审美评估体系结构见表1。

(二)设计方案确定

选择一个进行中的室内设计方案(提供传统营造技艺的四种组合尝试),邀请不同的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评估,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获取四组技艺组合在生态审美价值方面的评分排序,通过这种方式确定最终方案[12]。

评估选定的样本空间为江苏无锡蠡溪西苑公园内的小合院,为某室内设计公司陈设部,陈设部的第一轮设计方案已经完成,但是尚有需要调整之处,因此并未施工,拟在室内设计中引入江南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该项目的已建成部分充分尊重了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被测试区域引入江南地区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前提条件较为充分,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环境,因此以此项目为契机进行评估体系的应用实验。

具体的研究样本为陈设部一楼茶室及走廊空间拟采用的铺地及隔断技艺,原本的实验设计拟对单个技艺评估后进行比较,比如设计师拟采用的铺地为城砖地坪或方砖地坪,评估者根据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对两项技艺分别打分后,将分数逐项相加,将得到的总分进行对比,分数较高项则为建议采用项。然而后来发现,环境设计中某项技艺的应用应该首先是以其是否促进设计整体性为审美基础,而在被测空间中铺地与竖向界面都有不同的传统环境营造技艺可以应用,也就是说对此空间而言,同时存在两个需要被评估的对象,即两个变量,技艺应用于此空间是否合适则是两个变量综合应用后产生的结果,因此,最终将实验设计为对技艺组合的评估,评估对象变为四组技艺组合,即:方砖地坪与小木作隔断、方砖地坪与竹作隔断、城砖地坪与小木作隔断及城砖地坪与竹作隔断。测试空间外围环境及四组技艺组合见图1。

表1 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生态审美评估体系结构

图1 测试空间外围环境及四组技艺组合

(三)定量与定性指标并行

整个评估过程是两个部分同时进行,即定量指标的客观评分与定性指标的设计师主观评分。

客观评分主要是由设计师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获取的信息,分别对黄道砖、方砖地坪、竹帘、花格窗进行打分,然后依据不同组合将两项分数相加后求平均值。

主观指标的评分标准具有复杂性与模糊性的双重特征,因此主观评分应采用的方式为评估数据的采集方法,可以结合预设的调查问卷并与多种形式的访谈和观察相结合。

评估具体实施时,组织者先向设计师团队介绍评估目的及项目概况。介绍内容包括:评估体系的适用范围,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位置、面积、使用对象、功能、现有施工进度等;向评价主体解释评分标准并回答评估主体对评估体系的疑问。然后,放映评测影像并请评估主体仔细观察,发放调研问卷,组织评估主体进行打分;填写调研问卷时,继续循环播放评测影像并解答评估主体的问题。最后,收取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评估最终选择了四个江南地区的设计师团队,分别是苏州金螳螂第五设计院、无锡领秀名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无锡轻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及苏州顾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几个设计师团队人数6~14人不等,团队多以主案设计师为核心,主设计师占大多数,助理设计师为辅的结构为主,因此在进行问卷数据统计时根据设计师从业年限设定1.0(10年以上)、0.8(7~10年)、0.6(3~6年)、0.4(3年以下)的系数,并根据系数对打分分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获得每一组技艺的最终主观评分分数。

鉴于文章篇幅的原因,指标体系和评估过程的细节无法全部展现。本次为四个设计团队提供的四组传统技艺组合为:(1)方砖地坪与小木作隔断;(2)方砖地坪与竹作隔断;(3)城砖地坪与小木作隔断;(4)城砖地坪与竹作隔断。通过对不同技艺组合的方案展示和讲解,四个设计团队进行了相关评估,四个不同设计团队的评估结果是一致的,都为(2)>(4)>(1)>(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主观指标评分的结果四个团队之间存在轻微差别,主要是各团队对于(3)和(4)的审美感知评判上存在分歧。主观指标评分结果说明了三个问题。

1)从审美感知的角度来评判,各设计团队均认为“方砖+”的组合优于“城砖+”的组合,说明大多数设计师是以“环境整体感”作为评判的基础的(临近客厅展示区也采用的方砖铺地)。

2)各设计团队均认为“方砖+”组合中,小木作(海棠纹内心仔)的美感优于竹作(竹帘),则说明视觉形象的装饰性对大多数设计师审美判断的影响较大。

3)各团队对“城砖+”组合的不同评分说明决策各方的主观评定差异性很难避免,这也跟审美感知与评估主体的社会背景、专业素养、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差异无法避免,这也是设计决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当设计决策还涉及投资方、管理方等人员的介入时。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从业10年以上)觉得审美感知指标与他们的审美评判标准之间的差别不大,而从业年限较短人群(3年以下)则觉得差别很大,审美感知指标遵循生态审美的“交融模式”进行选择,并通过专家调查法进行确定,这说明专家学者和资深设计师都已经感受到了审美观的“生态转向”,评估体系使模糊的感知转变为明晰的细化指标,这对参加评估的其他设计师还起到了生态审美教育的作用。

并且根据评估后的反馈调研显示,80%参加评估测试的设计师认为通过使用本次评估工具进一步增进了他们对生态审美的了解,60%的设计师认为参加评估让他们原本较为模糊的生态审美意识变得更为清晰了。

四、结语

从欧美现有的可持续设计评估体系模式看,评估体系有发展成评估工具群的趋势,中国可持续设计必定也会顺应该发展趋势。并且随着设计前评估的增多和生态意识的增强,不管是对于创造美的设计师群体还是对参与决策的投资者或是室内环境的使用者而言,通过评估活动传播生态审美价值观将成为可以预见的未来。

猜你喜欢

室内环境技艺美学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盘中的意式美学
软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外婆的美学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多肉植物垂直绿化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探究
植物在航站楼室内环境中的应用
纯白美学